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月丹

作品数:181 被引量:465H指数:11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5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13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3篇医药卫生
  • 18篇生物学
  • 13篇文化科学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农业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文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61篇细胞
  • 29篇免疫
  • 18篇抗原
  • 17篇树突
  • 17篇树突状
  • 15篇蛋白
  • 15篇树突状细胞
  • 15篇肿瘤
  • 15篇教学
  • 13篇免疫学
  • 13篇病毒
  • 12篇抗体
  • 12篇分子
  • 10篇生物学
  • 10篇骨髓
  • 9篇多发
  • 9篇多发性
  • 8篇克隆
  • 7篇单克隆
  • 7篇腺癌

机构

  • 129篇北京大学
  • 15篇苏州医学院
  • 12篇苏州大学
  • 10篇辽宁中医药大...
  • 8篇北京大学第一...
  • 4篇香港科技大学
  • 3篇北京航空航天...
  • 2篇北京大学第三...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承德医学院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河南省肿瘤医...
  • 1篇卫生部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上海市疾病预...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作者

  • 156篇王月丹
  • 53篇初明
  • 29篇徐兰
  • 23篇张学光
  • 19篇朱蕴兰
  • 15篇陈慰峰
  • 15篇李燕
  • 10篇邱玉华
  • 9篇何嘉勰
  • 9篇谢炜
  • 9篇初正云
  • 8篇张秀春
  • 8篇裴军
  • 8篇陈雪
  • 7篇张卫光
  • 7篇顾宗江
  • 7篇黄鹤
  • 7篇张燕
  • 6篇管又飞
  • 6篇朱一蓓

传媒

  • 18篇现代生物医学...
  • 15篇生物学通报
  • 10篇中华医学教育...
  • 9篇中国免疫学杂...
  • 6篇苏州医学院学...
  • 5篇上海免疫学杂...
  • 5篇饮食科学
  • 4篇中国医药导刊
  • 3篇北京大学学报...
  • 3篇大众医学
  • 3篇自然科学进展
  • 3篇中国医院院长
  • 3篇转化医学电子...
  • 3篇第十届全国免...
  • 2篇中国优生与遗...
  • 2篇生理科学进展
  • 2篇中华结核和呼...
  • 2篇中华血液学杂...
  • 2篇中国高等医学...
  • 2篇现代肿瘤医学

年份

  • 3篇2023
  • 10篇2022
  • 5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9
  • 8篇2018
  • 8篇2017
  • 3篇2016
  • 10篇2015
  • 13篇2014
  • 5篇2013
  • 8篇2012
  • 3篇2011
  • 7篇2010
  • 6篇2009
  • 5篇2008
  • 8篇2007
  • 7篇2006
  • 5篇2005
  • 7篇2004
18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恶性心包积液中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2002年
黄建安王月丹朱一蓓马家用王光杰张学光
关键词:恶性心包积液树突状细胞肺癌生物学特性
dp4在肿瘤细胞中对细胞自噬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目的 :细胞自噬是细胞通过自我降解已达到维持内环境稳定并适应周围环境的一种方式。然而,在肿瘤细胞中,自噬能够促进肿瘤细胞发生耐药,使肿瘤细胞继续存活和生长。目前,我们已知dp家族在肿瘤细胞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而dp4作为...
丁羚昱初明王月丹何嘉勰陈雪焦运燊
关键词:自噬E2F1
文献传递
一种重组蛋白
本发明涉及一种重组蛋白,其为具有SARS病毒S蛋白345~655位的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或是该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缺失或添加,且具有相同功能的蛋白质。该重组蛋白是SARS病毒识别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的功...
陈慰峰王月丹李燕
文献传递
蛋白质组学新技术及其在肿瘤标志物探索性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5年
作为基因组研究的延伸,蛋白质组学已成为世界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个极其活跃的部分,是功能基因组时代或后基因组时代的核心。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几种蛋白质组学新技术克服了传统蛋白质组学技术的不足,有力推进了肿瘤标志物的探索性研究。尽管如此,我们仍应该强调对实验结果的验证,这一点在探索性研究中尤其重要,力求使结果更精确、可靠和有效。
徐清问张玉霞王月丹尹艳慧陈慰峰
关键词:蛋白质组激光捕获显微切割飞行时间质谱
翻转课堂和情景式教学在免疫学实验课中的设计与应用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 探讨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和情景式教学(scenario-based learning module,SBL)在免疫学实验课中的设计和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情景式教学模式,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在183名医学本科生中进行了免疫学实验教学探索.发放调查问卷,以了解学生对这种实验课教学模式的态度和收获.同时,比较传统实验教学法和新模式教学法的教学成本.结果 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思维,并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94.4%的学生认为新的教学模式让实验课变得有趣和容易理解;97.2%的学生同意新的教学模式对他们理解实验内容很有帮助;92.7%的学生认为新的教学模式帮助他们认识到应该如何科学地开展医学实验;94.4%的学生认为新的教学模式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91.6%的学生同意新的教学模式使他们的合作能力得到增强.数据还表明,新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实验教学费用.结论 翻转课堂和情景式教学模式是适合免疫学实验教学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
徐兰俞赤卉初明何嘉勰陈雪朱蕴兰裴军王月丹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程LEARNING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践被引量:20
2013年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医疗卫生环境的变化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BL)的教学方式由于具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及沟通能力等优势,成为传统教学方式的良好补充。为了顺应新时期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北京大学医学部率先进行了“新途径”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并将PBL教学理念和方式纳入教改体系之中。本文着重介绍了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根据北京大学医学部整体教改原则所建立的,在八年制医学生基础医学阶段教学中实施的PBL教学体系。
蒲丹王韵吴立玲宋德懋王月丹倪菊华张卫光张燕王宪王维民续岩蔡景一管又飞
关键词:以问题为基础学习基础医学教育教学体系
过桥米线之争 方舟子对了
2012年
云南网报道:"云南的过桥米线很好吃,但是那几片现烫的猪肉最好不要吃,其他配料但吃无妨。如果猪肉感染有旋毛虫的幼虫囊包,烫的温度和时间可能达不到将其杀死,就有得旋毛虫病的危险……"2011年9月3日,"网络名人"方舟子将这样一段话发布于自己的新浪微博。此后不久,方舟子再发微博,称"云南居全国旋毛虫病流行之首,占全国旋毛虫病总数的80%以上。云南也是绦虫引起的囊虫病高发地区",目的似乎是在用以佐证其上一条微博的内容。
王月丹
关键词:过桥米线旋毛虫病囊虫病猪肉
基于问题的混合式教学在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被引量:16
2020年
目的:探讨基于问题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中的设计和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北京大学医学部2017级八年制基础医学专业的9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新模式组和传统模式组,各48名。采用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PBL),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开展新模式的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效果和考核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传统模式相比,新模式的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加深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验考核成绩。结论:基于问题的混合式教学可提高医学免疫学的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为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初明陈曦裴军李燕徐兰姚义凡朱蕴兰王月丹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辐射对树突状细胞的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研究γ射线对树突状细胞 (DCs)生长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γ射线对单核细胞来源的DCs进行照射 ,经流式细胞仪表型分析、活细胞计数、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等方法测定γ射线对DCs的生物学效应。结果 γ射线照射抑制DCs的体外增殖 ,显著地下调DCs表达GM CS FR、flt 3和gp1 30分子 ,但能上调DCs表达CD80、CD86和HLA DR分子 ;同时γ射线照射增强DCs激发T细胞的增殖 ,抑制DCs对抗原摄取的能力。
朱一蓓王月丹席泓顾宗江古涛谢炜强亦忠张学光
关键词:Γ射线树突状细胞生物学效应
一株特殊功能的抗人CD40单克隆抗体的获得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被引量:8
1999年
目的:研制功能性抗人CD40单克隆抗体,从而探讨其对B细胞、DCs表达的CD40分子激发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方法:采用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筛选、荧光标记、免疫印迹和竞争抑制等方法获得鼠抗人CD40mAb,以细胞增殖、分化抗原表达观察CD40mAb对B细胞和DCs的作用效应。结果:经表型分析、Westernblotting鉴定和竟争抑制试验,证实5C11是识别人CD40分子的特异性单抗;5C11与转导CD32的L细胞(LCD32)联合IL-4能使扁桃体B细胞扩增并形成集落;5C11能介导树突状细胞(DCs)的扩增和分化成熟。结论:用5C11与LCD32建立的CD40培养体系,能使B细胞长期生存和增殖,为体外研究B细胞提供有效手段;5C11诱导外周单核细胞分化成熟为树突状细胞,这一发现为体外大规模扩增可用于治疗的DCs提供了新的手段,因而5C11是一株具有特殊功能和重要应用价值的单克隆抗体。
周照华王江方王月丹邱玉华潘建忠谢玮蒋令瑜张学光
关键词:CD40单克隆抗体B细胞
共1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