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成红

作品数:27 被引量:77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 7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细胞
  • 9篇白血
  • 9篇白血病
  • 8篇教学
  • 6篇诊断学
  • 5篇医学生
  • 5篇急性
  • 4篇贫血
  • 3篇肿瘤
  • 3篇淋巴
  • 3篇坏死
  • 3篇基因
  • 3篇急性白血
  • 3篇急性白血病
  • 3篇见习
  • 3篇白血病细胞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血小板
  • 2篇血小板减少

机构

  • 26篇中南大学湘雅...
  • 4篇中南大学
  • 2篇长沙市中心医...
  • 1篇深圳市第三人...

作者

  • 27篇王成红
  • 8篇唐雪元
  • 8篇范自力
  • 8篇姚晨姣
  • 5篇肖广芬
  • 4篇沈守荣
  • 4篇蒋铁斌
  • 4篇王二华
  • 3篇张聪明
  • 3篇刘竞
  • 3篇李昕
  • 3篇张浩
  • 3篇邓芳
  • 3篇谢熠
  • 2篇龙潺
  • 2篇唐岸柳
  • 2篇陈方平
  • 2篇彭小青
  • 2篇王建文
  • 2篇彭伟莲

传媒

  • 3篇中华医学教育...
  • 2篇中国医师杂志
  • 2篇中国实验血液...
  • 2篇中南大学学报...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西北医学教育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大学教育
  • 1篇医学教育研究...
  • 1篇全国高等医学...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5
  • 3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交互式人工智能虚拟病例系统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被引量:6
2021年
为解决临床初学者面对真实病人时由于技能不熟练、病人配合程度不够等情况导致沟通不畅、问诊效率低下,甚至影响自信心的问题;以及在临床思维训练中,初学者不知如何整理有效信息、更有效率地完成诊断和鉴别诊断过程,把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hence,AI)虚拟病例(virtual patient,VP)系统应用于诊断学问诊及临床思维训练的教学,给学生提供模拟临床真实场景的诊疗体验。让学生先与VP系统对话进行问诊训练,再到临床对真实病人进行问诊。通过模拟真实接诊病人的流程,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下主动完成搜集病历资料及临床决策,以此来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同时教师在教师机全程观察各组学生的诊断进度,对各组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和引导。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学生对VP系统模拟教学接受度高;通过作业和考核评估结果,教学效果优于以往,可以进一步推广。
王成红唐晓鸿张柯袁乐梁朝聪
关键词:诊断学
DLK1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在K562细胞红系分化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DLK1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其在K562细胞红系分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对65例AL患者及34例正常骨髓对照进行DLK1mRNA水平的检测,对其中20例AL患者及13例正常骨髓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DLK1蛋白表达水平。培养K562细胞,用氯化高铁血红素(hemin)诱导其分化,观察DLK1在红系分化中的变化。结果:在AL患者和正常骨髓对照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DLK1基因均存在明确表达。DLK1mRNA的表达水平AL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但在ALL和ANLL之间DLK1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DLK1mRNA的表达水平与患者初诊时骨髓原始细胞数、外周血白细胞数及血小板数无关。对部分样品检测DLK1蛋白的表达,发现AL患者DLK1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与mRNA表达趋势一致。在hemin诱导K562细胞向红系分化过程中,DLK1mRNA的表达水平逐渐下降。结论:DLK1基因可能参与了AL的发病过程,但DLK1mRNA的表达水平与AL患者某些临床特征无相关性。DLK1基因可能抑制K562细胞向红系分化。
唐雪元龙潺王成红肖广芬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DLK1基因表达红系分化
持续质量改进在物理诊断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持续性质量改进在物理诊断学教学中的作用.方法:结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诊断学教学现状,介绍持续质量改进的原理与运用.结果:持续质量改进方法能明显提高诊断学教学质量.结论:持续质量改进在提高诊断学教学中具有广阔应用...
王建文沈守荣彭伟莲张浩王成红
关键词:物理诊断学教学改革
文献传递
吡喃阿霉素联合用药治疗初治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观察被引量:4
2003年
范自力姚晨娇钟美佐蒋铁斌王成红张聪明周伯通
关键词:吡喃阿霉素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药物治疗疗效
慢性肾衰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与血红蛋白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CRF)贫血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sEPO)与血红蛋白(Hb)的关系。方法20例慢性肾衰贫血患者,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Serum erythropoietin,sEPO)的水平,分析sEPO与Hb的相关性;同时以缺铁性贫血(IDA)患者的sEPO对贫血的反应作为贫血状态下sEPO对Hb正常相关关系的对照,测定20例IDA患者的sEPO,并进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20例慢性肾衰贫血组的sEPO水平明显低于IDA患者(P<0.001)。慢性肾衰贫血组及IDA组的Hb与sEPO均呈明显的直线负相关关系(r IDA=-0.458,PIDA<0.005;rCRF=-0.226,PCRF<0.05)。慢性肾衰贫血组Hb-sEPO回归直线的斜率(bCRF=-0.0123)与在Y轴上的截距(aCRF=1.98)均小于IDA组(bIDA=-0.0183,aIDA=2.797)。结论慢性肾衰贫血患者普遍存在sEPO相对缺乏,表现为sEPO对贫血反应迟钝。
姚晨姣范自力王成红谢熠
关键词:慢性肾衰贫血促红细胞生成素
BRD7基因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SNP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BRD7基因在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NCs)中的表达水平及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布。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52例AL患者及30例非恶性血液病对照的BMNCs BRD7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应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加直接测序法检测BRD7基因点突变或SNP,分析BRD7基因与AL的相关性。结果:在52例AL患者和30例对照组患者中均存在BRD7基因表达。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者BRD7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0.001;P=0.037)。BRD7基因编码区(447~844bp)存在3个cSNPs,即C657A,C495T和A737G,其中C495T和A737G偶联发生。C657A多态性的基因频率在AL组和对照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个偶联的SNPs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在AL组和对照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AL组中3种基因型之间BRD7 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D7基因在急性白血病患者细胞中表达上调。BRD7基因编码区(447~844 bp)2个偶联SNPs(C495T和A737G)与AL存在相关性,可能是AL的遗传易感因子之一。
唐雪元刘芬彭娅向波王成红姚晨姣沈守荣
关键词:白血病基因BRD7单核苷酸多态性
肿瘤坏死因子-β在老年淋巴瘤患者肿瘤组织和血浆中的表达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在老年淋巴瘤患者肿瘤组织和与血浆中的临床表达与意义。方法选取自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确诊的老年淋巴瘤患者68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切片、ELISA法检测血浆标本。再选取70例其他年龄段的淋巴瘤患者,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检测,并收集63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液标本作为对照组,观察TNF-β在组织与血浆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老年淋巴瘤患者的TNF-β阳性率为69.12%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的64.29%(P>0.05);血浆中的TNF-β水平〔(648.36±583.74)p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80.35±39.82)pg/ml(P<0.05),也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588.36±438.17)pg/ml〕(P>0.05)。结论 TNF-β在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老年淋巴瘤患者的TNF-β阳性率及在血浆中的水平虽高于其他年龄段淋巴瘤患者,但无显著性差异。
王成红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Β淋巴瘤
ITP伴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外周血中抗粒细胞抗体的检测被引量:4
2003年
范自力王成红戴朝晖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外周血检测ITP
正常人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白细胞GPI-PLD基因多态性分析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 检测湖南地区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 ,SLE)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 (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specificphospholipaseD ,GPI -PLD)基因外显子 1及外显子 2 5多态性、白细胞GPI -PLD活性及二者关系。方法 聚合酶链式反应与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PCR -SSCP)、测序技术进行多态性分析 ,利用自制具完整糖基化磷脂酰肌醇 (GPI)结构的胎盘碱性磷酸酶 (PLAP)做底物通过TX -114分相 ,定量检测白细胞中GPI -PLD活性。结果 湖南地区汉族 62名SLE患者与 10 9名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GPI -PLD基因外显子 1区均存在 14处核苷酸改变 :转录起始点上游 -2 8A→C、-2 1C→T、-14G→A、-13G→C、-9T→C、-8G→C、-7G→C、+4T→G、密码子 14TTG→AAG (Leu14Lys)、密码子 17CTC→GTC(Leu17Val)、密码子 2 0AGA→AAA (Arg2 0Lys)、密码子 2 1GGT→GGG (Gly2 1Gly)、密码子 3 0GTA→ATA (Val3 0Ile) ;另转录起始点上游 -2 4C→T仅存在于SLE人群中 ,此变异在两组人群中具有显著性差异 ;该基因外显子 2 5 ,即 +60 496G→A均存在于两组人群中。经SSCP检出阳性率分别为正常人 3 3 0 3 %,SLE患者 2 5 81%。检测 62例SLE患者外周血白细胞GPI -PLD活性 (转化底物百分率 )
禹虹唐建华王依丹张晓杰顾善兰王成红
关键词: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多态性系统性红斑狼疮
强化免疫抑制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后血小板输注21例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2年
血小板输注是临床治疗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所致的出血性疾病的重要手段。联合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及环孢素A(CsA)是目前公认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标准免疫抑制治疗(IST)方案。但应用ATG后仍有较长时间的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的过程,输注血小板及红细胞是必要的辅助治疗措施。本文分析我院联合应用ATG及CsA治疗有效的SAA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血小板输注疗效,为SAA患者应用ATG治疗后的血小板输注提供相关依据。
刘竞李昕郭妮娜杨晗春马方宇蒋铁斌王二华李颖王成红陈方平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输血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