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利群

作品数:22 被引量:83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温州市科技局科研基金解放军总医院临床科研扶持基金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病理
  • 11篇临床病理
  • 7篇宫颈
  • 6篇肿瘤
  • 6篇细胞
  • 5篇上皮
  • 5篇子宫
  • 5篇囊性
  • 4篇临床病理分析
  • 4篇鳞状
  • 4篇免疫
  • 4篇免疫组化
  • 4篇病理分析
  • 3篇原位
  • 3篇原位杂交
  • 3篇病理诊断
  • 2篇血管
  • 2篇妊娠
  • 2篇肉瘤
  • 2篇乳头

机构

  • 16篇中国人民解放...
  • 5篇西安市第四医...
  • 4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温州医科大学

作者

  • 22篇王利群
  • 11篇刘爱军
  • 7篇马亚琪
  • 6篇王昀
  • 5篇王宗敏
  • 5篇宋欣
  • 4篇曹晨
  • 3篇晋薇
  • 3篇王卉芳
  • 3篇田侠
  • 3篇王亚楼
  • 3篇丁效蕙
  • 3篇周玲玲
  • 3篇赵志光
  • 2篇刘鹏
  • 2篇蔡凤梅
  • 2篇李杰
  • 2篇钱薇
  • 1篇于国
  • 1篇游艳琴

传媒

  • 9篇诊断病理学杂...
  • 3篇中华病理学杂...
  • 2篇中华妇产科杂...
  • 1篇眼视光学杂志
  • 1篇癌变.畸变....
  • 1篇温州医学院学...
  • 1篇现代实用医学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解放军医学院...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GDNF在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研究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 derived neutrotrophic factor,GDNF)和细胞增殖指数(Ki-67)在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congenital cysticadenomatoid malfor-mation of lung,CCAM)中的表达,探讨其在CCAM病理分型及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选择CCAM(CCAM组)58例,儿童正常肺组织(CG1组)10例和囊肿周围相对正常肺组织(CG2组)10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Ki-67和GDNF的表达,用原位杂交法检测GDNF mRNA的表达,用FFPET PCR提取GDNF DNA进行基因测序。结果:GDNF在CCAM中的表达CCAMⅠ型强于CCAMⅡ和Ⅲ型(P<0.01),CCAMⅡ型强于CCAMⅢ型(P<0.01);CCAM组高于CG1组和CG2组(P<0.01)。CCAM组未发现有GDNF基因表达的异常。CCAM组Ki-67表达较CG1组和CG2组明显升高(P<0.01);Ki-67在CCAMⅠ组中明显较CCAMⅡ、Ⅲ组高(P<0.01)。直线相关分析结果:GDNF与Ki-67在CCAM中表达的关系,R=0.559,P<0.01,呈显著正相关。结论:CCAM和细胞增殖失调有关。GDNF可能是通过影响细胞增殖和凋亡活动来参与CCAM的形成,但CCAM形成和GDNF基因表达异常可能无关。
周玲玲王宗敏赵志光王利群
关键词:GDNFCCAMPCR免疫组化原位杂交
子宫颈基底样鳞癌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讨子宫颈基底样鳞癌(BSCC)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对2013年3月—2018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诊断的10例子宫颈BS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临床特点:子宫颈BSCC患者的发病年龄为35~69岁,中位年龄51岁,其中5例为绝经后妇女;临床表现多为阴道异常流血(7例)。10例子宫颈BSCC患者中,5例有HPV检查结果者均为HPV阳性,其中3例为高危型HPV阳性(包括2例HPV 16型阳性);10例患者均行阴道镜检查,其中3例为外生结节状肿物,3例为内生浸润型肿物,4例会诊患者的肿物类型不详;临床分期:5例为Ⅰb1期,1例为Ⅱa期,4例会诊患者的临床分期不详。(2)治疗:10例患者中,8例行子宫全切除+双侧附件(或输卵管)切除+盆腔淋巴清扫术,其中6例术后辅以放疗或化疗;2例仅行放、化疗。(3)病理特点:镜下观,子宫颈BSCC由胞质稀少、核深染的基底样细胞构成,肿瘤呈实性巢团状或岛状,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细胞巢周围的肿瘤细胞呈栅栏状排列,部分细胞巢的中央可见粉刺样坏死。子宫颈BSCC与普通型鳞癌、鳞状上皮内病变混合存在。10例患者中,6例有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主要表达p16及鳞癌的标志物如p63、细胞角蛋白(CK)5/6、p40蛋白,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3、2/2、3/3;少数表达CK7蛋白,其阳性表达率为1/3。(4)预后:随诊时间为1周~64个月,失访2例;8例随访患者中,3例出现髂骨、肺或皮肤的转移,5例随访期内无复发、转移。结论子宫颈BSCC是少见的子宫颈恶性肿瘤,与高危型HPV感染有关,p16蛋白呈阳性表达;治疗与子宫颈鳞癌相似,根据临床分期行手术治疗联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目前认为该病变具有较强的侵袭性,患者预后欠佳。
王利群王昀晋薇曹晨马亚琪丁效蕙刘爱军
关键词:宫颈肿瘤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人乳头瘤病毒16
妊娠中期羊水过少胎儿的遗传学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及全外显子检测技术,对妊娠中期羊水过少的病因进行遗传学分析。方法收集2015年9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妊娠中期羊水过少病例15例,进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和(或)全外显子组基因检测(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对查找到的可疑基因突变位点进行家系验证。结果 1)15例胎儿进行了CMA检测,均未发现异常;2)12例胎儿进行WES检测,10例未发现可疑致病基因,2例发现可疑致病基因;3)1例ACE基因c.1631T>C(p.L544P)和c.3070-3071del CT(p.L1024Lfs*17)复合杂合突变,相关疾病为肾小管发育不良(renal tubular dysgenesis,RTD);4)1例ANKS6 c.2394+1G>A(IVS13)、c.621(exon2)_c.622(exon2)ins TGGTG复合杂合突变,相关疾病为肾消耗病16型(nephronophthisis-16,NPHP16)。结论染色体微缺失重复与孕中期羊水过少未见相关性,CMA不是孕中期羊水过少必需的检查项目;部分妊娠中期羊水过少是由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引起,全外显子检测有助于明确病因,指导再次妊娠。
李晓青王利群刘晋红游艳琴周红辉张蔓丽张鑫悦卢彦平
关键词:遗传学
心脏淋巴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心脏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点,提高临床及病理医师对心脏淋巴瘤的认识。方法对4例心脏淋巴瘤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复习临床资料,复阅全部病理切片,统计相关的免疫组化结果,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随诊其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在4例心脏淋巴瘤中,1例为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3例为继发性,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例,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1例。患者发病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51岁,临床多表现为胸闷、气短。组织学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以中等-大淋巴细胞弥漫浸润,细胞异型性明显;免疫组化主要表达B细胞淋巴瘤的标记,如CD20、CD79a(+)。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以小淋巴细胞弥漫浸润为特点,背景中见散在组织细胞及纤维素性渗出;免疫组化主要表达T细胞标记如CD3、CD5、CD45RO(+)。电话随访截止2018年8月,随诊时间2个月~6年,1例原发性和2例继发性心脏淋巴瘤患者均已死亡,1例继发性患者现情况良好、无复发。结论心脏的原发性淋巴瘤诊断时必须与继发性淋巴瘤相鉴别,心脏淋巴瘤不管是原发还是继发,均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较多见。临床确诊晚,治疗方法包括化疗、放疗、自体干细胞移植与肿块切除,预后均较差。
王利群马亚琪李杰孙璐宋欣郭爱桃
关键词:原发性继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脾巨大转移癌1例被引量:1
2010年
患者女性,76岁。因腹胀1个月,CT提示脾巨大占位,考虑淋巴瘤人院。4年前因卵巢包块而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低分化乳头状腺癌。查体:左上腹可扪及肿大脾,左肋缘下8cm,右至腹正中线。肝肋下未及。
蔡凤梅王利群王卉芳王亚楼苗丽
关键词:转移癌双附件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乳头状腺癌卵巢包块全子宫
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测量宫颈黏膜鳞状上皮厚度及其与宫颈癌前病变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宫颈黏膜鳞状上皮厚度及其与宫颈癌前病变的相关性。方法筛选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及第七医学中心病理科2020年1至6月宫颈活检组织209例,HE切片总计495张,其中含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的切片数为173张,含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的切片数为214张。应用人工智能标注软件,辅助测量每张切片上正常宫颈鳞状上皮、LSIL及HSIL的上皮厚度,每张切片分别选取最厚处、最薄处及中间宽度,3个数值之和除以3即为平均鳞状上皮厚度。然后结合年龄及病理学诊断等资料,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 (1)正常宫颈黏膜鳞状上皮平均厚度(245.83±91.40) μm,LSIL上皮平均厚度(222.42±81.22) μm,HSIL上皮平均厚度(195.95±66.59) μ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正常宫颈黏膜鳞状上皮平均层数为(15.5±4.2)层,LSIL病变平均层数为(14.8±4.8)层,HSIL病变上皮平均层数为(15.8±4.8)层。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按照≤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及>60岁对年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正常宫颈黏膜鳞状上皮厚度随着年龄增加逐渐变薄(相关系数r=-0.141 9,P<0.05),而LSIL和HSIL病变上皮厚度和年龄无显著相关性(P>0.05)。在≤50岁年龄分组内,正常宫颈黏膜鳞状上皮最厚,其次为LSIL,而HSIL上皮厚度最薄,且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50岁年龄分组内,三者鳞状上皮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0岁患者的宫颈黏膜鳞状上皮厚度随着癌前病变程度增高逐渐变薄,但50岁以后,随着绝经期到来,正常黏膜上皮萎缩,因此黏膜厚度与病变程度不再具有相关性。另外,也提示阴道镜检查时宫颈醋白试验或碘试验表现与黏膜上皮细胞内蛋白变化相关,而非与上皮层次厚度直接相关。
王爱春王利群李静李明霞涂铃铃张潆心刘爱军
关键词:人工智能子宫颈上皮
TTF-1、hMSH-2在先天性肺气道畸形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和错配修复基因2(h MSH-2)在儿童先天性肺气道畸形(CPAM)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 Vision法检测TTF-1和h MSH-2蛋白在52例先天性肺气道畸形手术存档蜡块标本和9例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正常儿童肺组织中TTF-1主要在远端细支气管的非纤毛柱状上皮及肺泡Ⅱ型上皮的细胞核内表达。在病例组中,TTF-1主要表达在囊壁的柱状上皮、立方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内。在CPAMⅠ型、Ⅱ型、Ⅲ型中TTF-1阳性率分别为2%、40%、80%。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三者之间表达有明显差异(P<0.01)。h MSH-2蛋白阳性产物在儿童正常肺组织定位于支气管及肺泡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内,在CPAM中,h MSH-2蛋白染色主要位于囊壁上皮的细胞核内,其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肺组织(P<0.05)。在CPAMⅠ、Ⅱ型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CPAMⅠ、Ⅱ型中的表达明显强于CPAMⅢ型(P<0.05)。结论 TTF-1在CPAMⅠ、Ⅱ、Ⅲ型中的表达有差异,可以作为CPAM组织分型的一个重要标记。h MSH-2蛋白在病例组CPAMⅠ、Ⅱ、Ⅲ型中表达量均低于正常儿童肺组织,提示在CPAM中有h MSH-2基因转录水平的下降,参与CPAM的形成。
王利群周玲玲周伶俐王卉芳王亚楼钱薇赵志光王宗敏
关键词:TTF-1CPAM免疫组化
胰腺上皮样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胰腺上皮样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在光学显微镜下对胰腺上皮样血管肉瘤进行组织学形态观察,并借助免疫组化进一步对血管肉瘤的形态进行分析。结果大体上为灰白色结节状,切面呈灰白色,质地中等,显微镜下组织学表现为肿瘤细胞呈上皮样、多边形,病理性核分裂象多见,弥漫分布,异型性明显,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高表达CK、CD31、CD34和Vimentin等,血管和间叶分化,肿瘤高度恶性。结论胰腺上皮样血管肉瘤具有高度侵袭性,转移迅速,预后差,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必须首先与发生于该部位常见的恶性肿瘤如癌、转移癌、恶性黑色素瘤、其他肉瘤等鉴别。
曹晨宋欣王利群张凭
关键词:血管肉瘤胰腺病理诊断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MR蛋白表达及MLH1基因甲基化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5
2018年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错配修复(MMR)基因包括MLH1、MSH2、MSH6、PMS2基因的蛋白表达及MLH1甲基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7—2016年10年间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组织蜡块共420份,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LH1、MSH2、MSH6、PMS2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当出现MMR蛋白表达缺失(即MLH1、PMS2、MSH2及MSH6中的任何1个或多个蛋白表达缺失)则高度疑为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LS-EC);进一步采用甲基化特异性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S-MLPA)技术检测其中MLH1蛋白表达缺失(72份)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LH1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当出现MLH1基因甲基化阳性时,可判定该患者为散发性子宫内膜癌,而非LS-EC。结果(1)420份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MR蛋白总缺失率为34.5%(145/420),其中MLH1、MSH2、MSH6、PMS2蛋白缺失率分别为17.1%(72/420)、8.1%(34/420)、7.4%(31/420)、26.2%(110/420);MLH1和PMS2蛋白的联合缺失率为16.7%(70/420)、MSH2和MSH6蛋白的联合缺失率仅为6.2%(26/420)。(2)病理类型为子宫内膜样癌与非子宫内膜样癌组织中MMR蛋白总缺失率(分别为32.4%、58.8%)、PMS2蛋白缺失率(分别为23.6%、55.9%)分别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1)。不同病理分化程度的子宫内膜样癌组织中MMR蛋白总缺失率及MLH1、MSH2、MSH6、PMS2蛋白缺失率分别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不同手术病理分期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SH2蛋白缺失率(Ⅰ、Ⅱ、Ⅲ期分别为5.5%、10.6%、18.6%)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不同浸润深度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MR蛋白总缺失率(黏膜内、浅肌层、深肌层浸润分别为35.0%、30.8%、48.1%)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MR蛋白总缺失率及MSH2、MSH6蛋白缺失率分别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3)72份MLH1蛋白表达缺失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57份DNA质量检测合格,其中MLH1基因甲基�
晋薇王利群刘有刘爱军
关键词:DNA结合蛋白质类
宫颈腺样囊性癌2例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宫颈腺样囊性癌的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对2例宫颈腺样囊性癌进行回顾性分析,复阅临床资料及病理切片,统计相关的免疫组化结果,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随诊其预后,并查阅相关文献总结。结果 2例腺样囊性癌,其中1例为单纯的腺样囊性癌,1例为腺样囊性癌伴肉瘤。宫颈腺样囊性癌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患者发病年龄24~99岁,但常以绝经后女性多见。临床多以阴道异常出血就诊,阴道镜检查时常可看到明确肿块。组织学上肿瘤细胞呈圆形岛状或巢状生长,大部分区域肿瘤细胞呈筛状排列,由一层或两层肿瘤细胞形成小导管结构,有些筛孔内含有嗜酸性分泌物,细胞巢周围常有栅栏状结构。可与其他类型病变混合存在,如鳞状细胞癌、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或肉瘤等。临床HPV检查多呈阳性,可有p16阳性。随访,1例术后8个月出现肺部转移,现化疗中;另1例随诊1个月,目前无复发、转移。结论宫颈腺样囊性癌是来源于宫颈储备细胞的肿瘤,多与高危型HPV感染有关,p16多呈阳性。具有高度侵袭性,治疗与普通型宫颈鳞状细胞癌相似,根据临床分期采取手术切除加放化疗,预后较差。
马亚琪王利群封琳刘鹏刘爱军
关键词:宫颈腺样囊性癌HPVP16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