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牛正宣

作品数:12 被引量:46H指数:4
供职机构:淮北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淮北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乳腺
  • 3篇创伤
  • 2篇诊治
  • 2篇诊治体会
  • 2篇乳腺癌
  • 2篇乳腺癌根治
  • 2篇乳腺纤维
  • 2篇手术
  • 2篇术后
  • 2篇切口
  • 2篇纤维瘤
  • 2篇腺癌
  • 2篇救治
  • 2篇救治体会
  • 2篇老年
  • 2篇甲状腺
  • 1篇胆囊
  • 1篇胆囊炎
  • 1篇多发
  • 1篇多发性

机构

  • 7篇淮北市人民医...
  • 5篇安徽省淮北市...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省肿瘤医...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怀远县中医院
  • 1篇安徽省濉溪县...

作者

  • 12篇牛正宣
  • 4篇周大新
  • 1篇郑绪才
  • 1篇孙艳
  • 1篇周丽
  • 1篇任敏
  • 1篇张敬杰
  • 1篇颜蕴文
  • 1篇陈建伟
  • 1篇苏伟

传媒

  • 3篇中国美容医学
  • 2篇安徽卫生职业...
  • 2篇中外医疗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肝胆外科杂志
  • 1篇皖南医学院学...
  • 1篇岭南急诊医学...
  • 1篇影像科学与光...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miR-760靶向调节黑色素瘤抗原家族D1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探讨microRNA-760(miR-760)靶向负调节黑色素瘤抗原家族D1(NRAGE)表达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作用。方法 将胃癌NCI-N87细胞分为空白组、miR-760 NC组、miR-760 mimics组、miR-760 mimics+NRAGE NC组和miR-760 mimics+NRAGE OE组。空白组用RPMI 1640培养基培养;miR-760 NC组、miR-760 mimics组分别转染miR-760 NC、miR-760 mimics;miR-760 mimics+NRAGE NC组同时转染miR-760 mimics和空载pcDNA3.1质粒;miR-760 mimics+NRAGE OE组同时转染miR-760 mimics和NRAGE过表达pcDNA3.1质粒。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RAGE的表达水平,用Transwell实验法检测NCI-N87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结果 空白组、miR-760 NC组和miR-760 mimics组的NRAGE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95±0.06,0.93±0.09和0.27±0.04;迁移细胞数分别为(268.65±14.08),(261.43±13.25)和(163.25±11.37)个;侵袭细胞数量分别为(183.58±10.65),(176.29±9.93)和(95.73±8.29)个;miR-760 mimics组的上述指标均较空白组、miR-760 NC组显著降低(均P<0.05)。NRAGE OE可显著减弱miR-760 mimics对上述指标的影响(均P<0.05)。结论 miR-760可能通过靶向下调NRAGE表达,抑制胃癌NCI-N87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
牛正宣周丽周大新
关键词:胃癌增殖
乳房下皱襞切口治疗青春期乳腺纤维腺瘤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探讨乳房下皱襞切口治疗青春期乳腺纤维腺瘤。方法:均采用全麻,乳房下皱襞弧形切口,沿胸大肌筋膜表面潜行分离乳腺后方间隙组织,自乳腺后方确认瘤体位置,紧贴瘤体钝锐性放射状分离,完整切除肿瘤。腺体不予缝合,可吸收线皮内缝合切口。结果:本组12例术后病理为乳腺青春期纤维腺瘤,均痊愈出院,切口美观、手术切口瘢痕不明显。结论:乳房下皱襞切口设计简单,部位隐蔽,显露充分,易剥离,一个切口可摘除多个瘤体,达到了治疗和美容双重效果。
牛正宣颜蕴文张敬杰任敏孙艳
关键词:乳房下皱襞切口纤维瘤
闭合性腹部创伤79例诊治体会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探讨闭合性腹部创伤的诊断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7年12月期间收治的79例闭合性腹部创伤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经过。结果79例中62例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17例。痊愈77例,死亡2例,死亡原因:失血性休克1例、多器官衰竭(MODS)1例。结论早期及时的诊断,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原则,以及积极的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闭合性腹部创伤救治成功的关键。
周大新牛正宣
关键词:腹部创伤手术
X线、MRI在儿童肱骨外髁骨折诊断中的价值研究被引量:4
2022年
本研究探讨儿童肱骨外髁骨折诊断中,应用X线、磁共振成像(MRI)的价值。选取急性肘关节外伤儿童94例,给予X线、MRI检查,分析两者诊断肱骨外髁骨折诊断的价值。94例急性肘关节外伤儿童中,确诊肱骨外髁骨折74例;MRI诊断肱骨外髁骨折的灵敏性、准确性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00%,明显高于X线检查的83.78%、85.11%和60.00%(P<0.05);MRI诊断肱骨滑车软骨链完整性的灵敏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02%、96.81%、100.00%和94.44%,明显高于X线的62.79%、78.72%、87.10%和74.60%(P<0.05);MRI冠状位3D-FS-FSPGR/3D-FSPGR序列诊断肱骨外髁骨折的灵敏性、准确性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00%,明显高于FS-PDWI、FS-T2WI序列(P<0.05)。相比较X线,MRI在儿童肱骨外髁骨折诊断中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使用。
苏伟朱大勇周大新牛正宣陈建伟
关键词:X线磁共振成像儿童肱骨外髁骨折
环乳晕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探讨环乳晕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的美学效果。方法:术前标记瘤体位置。局麻下沿乳晕边缘弧形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沿大乳管走向潜行剥离,至瘤体包膜并予以钳夹提起用组织剪沿瘤体包膜楔形切除肿瘤。结果:32例患者伤口均甲级愈合,无明显瘢痕,双侧乳房对称,乳头乳晕感觉良好。结论:采用环乳晕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部位隐蔽,术后瘢痕小,美容效果好。
牛正宣
关键词:乳腺纤维瘤乳晕美容切口
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预防及处理。方法对2009年2月至2010年9月我院71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12例皮下积液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总结。结果皮下积液可通过自然引流方法得到治疗。结论通过自然引流是治疗乳腺癌皮下积液的有效方法。
牛正宣
关键词:乳腺癌皮下积液
多发性创伤院前救治体会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分析多发性创伤的临床特点及急诊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09年12月我科收治的多发性创伤276例的院前救治临床资料。结果:276例多发性创伤患者中262例经院外急救处理后成功转运到急诊科,现场死亡8例,转运途中死亡6例。结论:多发性创伤伤情复杂,病程进展快,诊治难度大,并发症多,死亡率高,院前快速、正确、有效的现场急救对提高其抢救成功率至关重要。
牛正宣
关键词:多发性创伤院前救治
老年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手术复发影响因素分析
2021年
目的:探讨老年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及复发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9年1月就诊于淮北市人民医院首次开展手术治疗的年龄≥60岁老年PTMC患者,通过门诊复查、定期随访等方式持续观察手术效果,同时收集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91例老年PTMC患者术后复发14例,复发率15.3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腺外侵犯、I^(131)治疗与老年PTMC术后复发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1.322,95%CI:1.059~1.649)、肿瘤直径大(OR=3.414,95%CI:1.237~9.422)、腺外侵犯(OR=1.773,95%CI:1.128~2.789)是老年PTMC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女性(OR=-0.271,95%CI:0.077~0.957)、I^(131)治疗(OR=0.354,95%CI:0.144~0.869)是老年PTMC术后复发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针对男性、高龄、肿瘤直径大、腺外侵犯的老年PTMC患者,术后应重点观察随访,可根据情况进行I^(131)治疗,降低术后复发率。
牛正宣周大新戚磊郑绪才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复发
乳腺癌根治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2006年9月~2010年9月我院136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分析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结果:本组136例术后皮瓣坏死18例(13.2%),皮下积液21例(15.4%),患侧上肢水肿15例(11.0%),术后出血2例(1.4%),经综合治疗均获痊愈。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常并发症的原因较多较复杂,乳腺癌根治术后并发症是可以防治的,及时妥善处理均可获得良好效果。
牛正宣
关键词:乳腺癌术后并发症
多发性创伤急诊救治体会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进一步提高多发性创伤在急诊科的急诊救治。方法:通过对本院急诊科多发性创伤患者的救治体会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抢救室抢救成功349例(97%),死亡12例(3.3%)。结论:多发性创伤病情复杂,病程进展快,诊治难度大,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急诊科应及时采取措施,做出快速、正确、有效的急诊救治。对提高多发性创伤抢救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牛正宣
关键词:创伤多发性急诊诊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