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焦凌霞

作品数:84 被引量:243H指数:8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学院食品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4篇期刊文章
  • 26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0篇轻工技术与工...
  • 9篇生物学
  • 9篇文化科学
  • 3篇农业科学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食品
  • 10篇乳杆菌
  • 9篇发酵
  • 8篇教学
  • 8篇果汁
  • 7篇基因
  • 6篇淀粉
  • 6篇抑菌
  • 6篇生物学
  • 6篇细菌素
  • 6篇活性
  • 5篇多酚
  • 5篇抑菌活性
  • 5篇乳酸
  • 5篇生物信息
  • 5篇生物信息学
  • 5篇食品微生物
  • 5篇食品微生物学
  • 5篇嗜酸乳杆菌
  • 5篇酸乳

机构

  • 75篇河南科技学院
  • 12篇西北农林科技...
  • 5篇上海理工大学
  • 4篇郑州轻工业学...
  • 3篇山西农业大学
  • 3篇江苏省农业科...
  • 2篇河南职业技术...
  • 2篇河南新飞电器...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湖南文理学院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新乡医学院
  • 1篇商洛学院
  • 1篇新乡职业技术...
  • 1篇江苏碧青园海...

作者

  • 84篇焦凌霞
  • 33篇梁新红
  • 32篇冉军舰
  • 22篇赵瑞香
  • 13篇何承云
  • 12篇孙俊良
  • 8篇李刚
  • 8篇樊明涛
  • 7篇徐茜茜
  • 7篇朱明明
  • 5篇张军合
  • 5篇赵功玲
  • 5篇何鸿举
  • 4篇莫海珍
  • 4篇李保国
  • 4篇高愿军
  • 4篇卢艳清
  • 4篇赵圣明
  • 3篇华承伟
  • 3篇刘晓娇

传媒

  • 11篇食品工业科技
  • 6篇食品科学
  • 6篇中国食品学报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3篇食品工业
  • 3篇西北农业学报
  • 3篇现代食品科技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保鲜与加工
  • 2篇河南科技学院...
  • 2篇河南科技学院...
  • 1篇中国酿造
  • 1篇食品科技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河北农业科学
  • 1篇河南职业技术...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农产品加工
  • 1篇湖南文理学院...

年份

  • 8篇2024
  • 5篇2023
  • 5篇2022
  • 4篇2021
  • 5篇2020
  • 9篇2019
  • 8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6篇2006
  • 5篇2004
8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抗氧化剂对控制猕猴桃加工中Vc损失的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研究了猕猴桃加工工艺中打浆工序对猕猴桃中的还原型Vc和氧化型Vc含量的影响及在打浆前添加抗氧化剂对控制打浆工序中猕猴桃Vc损失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打浆过程中损失的主要是还原型Vc。打浆前,在猕猴桃中添加抗氧化剂能提高Vc保存率;0.03%植酸与0.02%茶多酚组合可使猕猴桃还原型Vc保存率高达95.24%,总Vc保存率高达95.90%。
焦凌霞李刚
关键词:抗氧化剂猕猴桃还原型VC氧化型VC保存率
草莓加工中还原型V_C和氧化型V_C变化的研究被引量:15
2004年
清洗、热烫、打浆等加工过程均导致草莓还原型VC保存率显著下降,而氧化型VC保存率变化不大。在草莓热烫工序中,微波热烫的还原型VC保存率明显高于蒸汽热烫的,将微波热烫时间控制在80s以内,能使草莓还原型VC保存率达90%以上。在草莓打浆工序中添加抗氧化剂可有效控制还原型VC损失,0.12%六偏磷酸钠处理能使还原型VC保存率高达97.18%;合成抗氧化剂对还原型VC的保护效果优于天然抗氧化剂,0.03%~0.04%茶多酚处理可提高氧化型VC保存率;而其它抗氧化剂对草莓打浆工序中氧化型VC无保护效果。
高愿军熊卫东许克勇李元瑞焦凌霞
关键词:草莓茶多酚保存率
藜麦对小鼠肠道菌群及短链脂肪酸代谢的调控作用
2024年
为研究藜麦对健康小鼠肠道菌群及其短链脂肪酸(SCFAs)代谢的影响,选取40只SPF级成年雄性小鼠,随机分为高、中、低浓度灌胃组和对照组,以0.2 mL的剂量隔天灌胃1次,持续灌胃2个月。收集第9周小鼠盲肠内容物,提取肠道菌群总DNA,经PCR扩增16S rRNA基因V3-V4区域并分析测序数据。选用第9周小鼠粪便,采用乙醚萃取法提取小鼠粪便中的短链脂肪酸,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小鼠粪便中SCFAs的变化。结果表明,藜麦具有改变小鼠肠道微生物整体结构的功效。灌胃藜麦浆后,小鼠肠道菌群在门水平上,各实验组小鼠肠道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的比例显著提高;在科水平上,藜麦显著提高了拟杆菌门S27科、乳杆菌科、普雷沃氏菌科及理研菌科的相对丰度,降低了梭菌科_1、梭菌_vadinBB60科及毛螺菌科的相对丰度。在属水平上,小鼠肠道中的优势菌属发生改变,且普雷沃氏菌属、拟普雷沃氏菌属、乳杆菌属、瘤胃球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毛螺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中浓度的乙酸、丙酸含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6.5%和23.9%。上述结果说明藜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肠道微生物中有害菌的增长,并通过促进益生菌的增殖及SCFAs的产生来保持肠道菌群的平衡。研究结果为开发藜麦功能性食品奠定理论基础,并为今后的合理膳食及个性化精准营养提供科学依据。
马爽爽吴酉芝焦凌霞朱明明冉军舰梁新红赵瑞香
关键词: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
《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方向,获取最新的学科信息。为此,河南科技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早在2007年就开始尝试在《分子生物学》开展双语教学,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在授课模式、教材选用、教学时数等方面进一步改革,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胡海燕焦凌霞刘明久周岩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教学效果
嗜酸乳杆菌产细菌素的提取及其生物特性研究被引量:7
2017年
以嗜酸乳杆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响应面实验和生物学方法,对该菌细菌素产生条件、细菌素定位和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产生细菌素的最适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38℃、初始p H7.0、培养时间18 h;在嗜酸乳杆菌发酵液中提取的细菌素具有抑制大肠杆菌生长的作用,主要存在于细胞外;该菌产生的细菌素在40~70℃保持较高的活性;在蛋白酶K、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处理后,抑菌活性显著下降;在p H3.0~10.0之间具有抑菌活性;在紫外照射时间0.25~1 h之间,活性较稳定。此研究结果对该菌产细菌素的分离鉴定及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冉军舰焦凌霞梁新红何鸿举朱明明卢艳清赵瑞香
关键词:嗜酸乳杆菌细菌素抑菌活性稳定性
用于PCR检测的扩展青霉基因组DNA提取方法比较被引量:4
2011年
为寻找一种经济、简便、高效的基因组DNA提取方法,进一步开展扩展青霉的分子生物学研究,采用氯化苄法、玻璃珠法、玻璃珠+氯化苄法、试剂盒法4种方法提取扩展青霉的基因组DNA,并测定DNA质量浓度以及进行PCR和电泳分析,比较不同提取方法的效果。结果表明,4种方法均可提取到基因组DNA,其抽提质量优劣依次为试剂盒法、玻璃珠+氯化苄法、玻璃珠法、氯化苄法。其中玻璃珠+氯化苄法提取效率接近试剂盒法,效果良好,并且此法成本低廉、操作简单、结果稳定,可代替昂贵的试剂盒法用于扩展青霉基因组DNA的提取。
何鸿举焦凌霞樊明涛刘晓娇吕丽娟魏新元
关键词:DNA提取PCR
食品类专业实验室体系建设研究——以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室为例
2023年
本文主要论述了当前高等院校食品类专业在实验室布局、信息化技术及实验软件的应用、硬件设备质量及装修设计、配套实验教学资源、实验室管理制度及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等方面建设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解决食品类专业实验室建设问题的对策。同时以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室建设为例,从顶层设计、实验室管理平台建设、实验室软硬件建设、配套教学资源建设和拓展增值服务体系5个方面展开阐述,提出了实验室的建设思路以及构建实验室的途径和意义,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赵岩岩赵圣明何承云朱明明焦凌霞
关键词:食品类专业实验室食品微生物学
食品专业类课程实验中基于虚拟仿真技术提高参与度的探索与实践
2024年
为提高食品专业类课程实验学生的参与度,基于虚拟仿真技术构建“虚拟仿真+”多元化实验教学模式,包括互动式虚拟仿真、案例+虚拟仿真、虚实结合、线上线下+虚拟仿真等,学生可突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进行预习、复习等。这种教学模式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思维,提高课堂参与度,得到了任课教师、学生、督导和实习单位的高度认可,对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培养食品行业创新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新思路。
朱明明牛志远焦凌霞
关键词:食品专业实验教学虚拟仿真技术参与度
一种食品加工机用粉碎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食品加工机用粉碎装置,包括基板,两个所述基板顶部均安装有基杆,且两个基板的内部均安装有拉板,所述拉板的两侧均安装有固定钮,且拉板相邻于固定钮的一侧安装有固定头,所述固定头的内部贯穿有调节螺杆,两个所述...
何承云何鸿举焦凌霞孙俊良
文献传递
响应面法优化复合乳酸菌发酵梨汁工艺被引量:6
2020年
以皇冠梨为主要原料,研究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发酵梨汁的最佳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应用响应面方法优化复合乳酸菌发酵梨汁工艺,探讨菌种比例、接种量、发酵时间和发酵温度等对发酵梨汁活菌数和感官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混合菌种发酵,植物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体积比为1∶1时对梨汁发酵效果最好;响应面优化最佳工艺参数为复混合菌种接种量体积分数4%、发酵时间25 h、发酵温度37℃,此条件下得到发酵梨汁的活菌数和感官评分均达最高值,其值分别为(29.5±0.68)×10^8 cfu/mL和93±0.92分.
黄滢洁陈笑言冯龙斐梁新红冉军舰焦凌霞
关键词: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响应面优化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