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佳宁 作品数:20 被引量:21 H指数:3 供职机构: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辽宁省科技厅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语言文字 文学 文化科学 经济管理 更多>>
索菲亚“东游记”——英国画家眼中的辽宁 2017年 索菲亚·赫斯特,英国画家,生于牛津郡(Oxfordshire)的一个艺术世家。1994年,正在读大学三年级的索菲亚在一次介绍中国的讲座中,被中国文化所深深吸引,并于1995年夏天,来到中国北京。1999年,索菲亚与丈夫刘伟结婚,常年在沈阳生活,至今已有18年。 潘佳宁 丁宁关键词:国画家 游记 中国文化 艺术 发展译论,反思实践,共建翻译学科未来——“大数据时代下的翻译”高层论坛会议综述 2017年 2017年10月13—15日,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和《东方翻译》编辑部主办,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沈阳师范大学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承办的"大数据时代下的翻译"高层论坛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在沈阳师范大学召开。开幕式由中国译协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副会长、 闫怡恂 潘佳宁关键词:翻译学科 中国比较文学 论坛会 专业学位研究生 译论 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操控 ——以“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作品为例 根据安德烈·勒菲弗尔的翻译改写理论。所有的改写都反映某种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正如他在《翻译、历史与文化论集》一书中所提到的:“翻译活动并非在真空中进行,译者对自我的认知以及所拥有的文化都会影响翻译实践。”勒菲弗尔指出在特... 潘佳宁关键词:文化大革命 意识形态 文学翻译 一个美国人眼中的辽宁 2016年 雷夫·罗杰斯,来自美国西雅图,现任锦州银行国际业务部副经理、美国商会东北区主席。从2005年来中国至今,雷夫已在辽宁生活工作了11年。由于名字发音与雷锋相似,雷夫对雷锋从好奇到敬佩,并坚持用实际行动学习雷锋,被周围的人称为“洋雷锋”,因此先后被《中国日报趴中央电视台、辽宁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如今,雷夫与中国太太和可爱的女儿定居在大连,并在太太和朋友的帮助下将《雷锋日记》选译成英文,以便向更多的外国朋友介绍雷锋。目前,《雷锋日记》节译本已被抚顺雷锋纪念馆收藏。 潘佳宁关键词:美国商会 《雷锋日记》 学习雷锋 国际业务部 广播电视台 道安翻译思想新探 被引量:8 2009年 被梁启超推崇为"译界之大恩人"的东晋佛经翻译大师道安,在翻译界一直被归入直译派风格的翻译家;但通过考证相关史料,及分析其"五失本,三不易"理论,其译风应该是意译。 潘佳宁关键词:道安 直译 《金瓶梅》在北欧地区的译介与传播——访哥本哈根大学易德波教授 2024年 2021年4月27日,哥本哈根大学易德波教授耗时11年完成的丹麦文《金瓶梅词话》(十卷本)最后一卷译稿杀青,次年10月由丹麦泉水出版社(Forlaget Vandkunsten)出版。这是北欧地区首部《金瓶梅词话》全译本,也是继托莱特夫妇瑞典语节译本(1950)、帕塔宁芬兰语节译本(1955)、挪威语节译片段(1984)以及丹麦语节译片段(1989)之后,中国明清文学在北欧译介传播的又一力作。2023年11月,易德波应邀参加复旦大学举办的“世界的《金瓶梅》译介与传播”国际研讨会。会议期间,笔者围绕扬州评话研究、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在北欧的传播与接受、《金瓶梅》译介史,翻译底本选择、翻译过程和原则以及如何推介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等话题采访了易德波教授。现整理成文,经易德波本人改定。 潘佳宁关键词:《金瓶梅词话》 沈阳是我实现梦想的地方——亚历克斯·摩根的创业故事 2018年 亚历克斯·摩根(AlexMorgan),来自德国北部城市奥登堡。2008年,亚历克斯受大学同学的邀请来北京观看奥运比赛。在北京期间,他被遍地商机吸引,希望能在中国实现儿时的创业梦想.于是辞去伦敦的工作来中国发展。 潘佳宁 耿艺瑄关键词:创业故事 城市 罗什僧团译经及其背后的政治推手 2014年 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被梁启超推崇为"两大译师"的鸠摩罗什和玄奘法师,虽时隔三百年之遥,却殊途同归,影响独步一时。他们的译著为后世研习,译风被后人效仿。归纳其成功原因,二人同时具备三点:一、自身精通佛法,兼谙梵汉;二、依遵王命,奉旨译经;三、云集众贤,通力合作。但后人谈罗什译经,往往强调罗什自身才华,却忽略其成功背后的客观因素。这里包括后秦统治者姚兴的鼎力支持和众高僧通力合作。 潘佳宁 丁宁关键词:佛经翻译 操控论 赞助人 他者眼中的中国古典文学“走出去”——芝加哥大学芮效卫教授谈《金瓶梅》的译介与传播 2024年 访谈按语:芮效卫(David Tod Roy,1933-2016)是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荣休教授,一生致力于元、明、清文学作品及相关领域研究,是享誉世界的汉学家和翻译家。芮效卫1933年出生在中国南京,先后在南京、成都、上海等地生活学习,自幼对中国古典文学情有独钟。1950年,芮效卫返美入哈佛大学历史系,师从费正清、海陶玮、史华慈、杨联陞、柯立夫和大卫·霍克斯等诸位学者。20世纪60年代起,芮效卫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讲授《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等明清小说,培养了包括浦安迪、柯丽德、欧大年在内的一大批优秀汉学家。此外,芮效卫耗时30年完成的英译《金瓶梅词话》因忠实、全面再现原著内容,完美诠释“传神———达意”翻译风格,被西方学界誉为“迄今为止最好的英译本”,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做出巨大贡献。 潘佳宁 芮效卫关键词:《金瓶梅词话》 《金瓶梅》 中国古典文学 明清小说 浦安迪 文学翻译的“不逾矩”——史国强教授访谈录 2021年 本文是对沈阳城市学院史国强教授的学术专访。史国强教授在采访中分享了自己在文学翻译领域多年积累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对译者角色和责任、译文"可读性"与"忠实性"二者关系以及文学翻译活动中"创造性叛逆"的空间和限度等翻译学热点话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史国强教授表示,可读性是文学翻译的灵魂,但通顺的译文绝不能以牺牲原文为代价。 潘佳宁 潘佳宁 史国强关键词:文学翻译 可读性 创造性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