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新文
- 作品数:63 被引量:1,165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文化科学更多>>
- 张东断层下降盘沙河街组精细测井微相研究
- 2016年
- 横穿张东地区的张东断层严重影响断层上、下盘的沉积、构造演化,因此有必要对张东断层下降盘地层的沉积特征进行专门研究,建立下降盘沉积演化机制。本文依据粒度、岩性、沉积构造等沉积学特征,综合测井资料对张东断层下降盘的沙河街组沙三段、沙二段进行精细测井微相研究。结果表明:沙三段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构造高位的埕宁隆起西南部,发育半深湖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分为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和支流间湾等4种微相,前扇三角洲亚相在某些阶段也有发育;沙二段物源仍为埕宁隆起西南部,属浅、滨湖沉积环境下的三角洲前缘亚相,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等3种微相。通过分析沙三段、沙二段的沉积相平面展布,认定张东断层作为物源通道,对进入下降盘的沉积物有明显控制作用。
- 徐翰陈杰汪新文
- 关键词:测井沉积微相
- 川鄂湘边区褶皱构造样式及其成因机制分析被引量:118
- 2000年
- 川鄂湘边区从西向东由隔槽式褶皱向隔档式褶皱的变化反映在深部构造样式上 ,其卷入的构造层次逐渐变深 ,至湘西带已由侏罗山式薄皮构造转为基底卷入式的厚皮构造 ,构造样式也更趋复杂 ;但由地表向下构造样式却普遍表现为由复杂向简单的变化。平衡剖面分析揭示了上述规律性。区域构造分析表明 ,上述构造是燕山期由南东向北西不断推进的挤压力作用的结果。
- 颜丹平汪新文刘友元
- 关键词:构造样式褶皱构造
- 中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构造和动力学背景被引量:80
- 1992年
- 中国有大约26个含油气盆地。盆地主要有两种类型:(1)伸展盆地;(2)前陆(或挠曲)盆地。第一种伸展盆地主要位于东部,第二种前陆盆地主要位于中部和西北地区。本文讨论了伸展和前陆盆地的以下特征:(1)沉降史;(2)热史;(3)构造样式和运动学。结合深部地球物理和火山岩资料,确定了盆地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并且推测盆地形成与西太平洋板俯冲作用和特提斯洋闭合有关。
- 陈发景汪新文张光亚曹守连罗传容
- 关键词: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动力学
- 东濮凹陷马厂地区潜山构造与成藏特点被引量:5
- 2009年
- 通过阐述马厂地区的地震剖面资料,提出了该区断块潜山的四种构造样式:断阶状地垒断块潜山、不对称式半地垒断块潜山、倾斜不对称半地垒状断块潜山和高幅度不对称半地垒状断块潜山。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断块潜山顶面的总体特点为:南高北低,南宽北窄,南缓北陡。并在综合地层和生产资料的基础上,讨论了马厂地区潜山的成藏特点。潜山储层具备风化侵蚀作用形成广泛发育的裂缝、后期的构造翘倾运动造成的地势差以及其切割断层发挥的油气运移通道作用和封堵作用,得出潜山储层是油气勘探优势储层的结论。
- 梁富康汪新文于兴河毛洪涛魏雄辉傅良同
- 关键词:东濮凹陷油气勘探
- 内蒙古查干凹陷的构造格架与演化被引量:19
- 2008年
- 查干凹陷发育于华北板块西北缘的古造山带基础之上,属造山期后的伸展垮塌型盆地。位于该凹陷东南部的"毛敦侵入体"和"毛东断层"主要形成于前白垩纪,均为盆地基底的查干础鲁深大断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所划分的"罕塔庙次凹"主体可能为前白垩系残留地层,而并非早白垩世断陷沉积。凹陷的构造格架受不同级次的断层带控制;主要构造样式可分为伸展构造、挤压构造、反转构造和具有走滑分量的构造4大类,并以伸展构造为主体。该区白垩纪—新生代的构造演化经历了伸展断陷发生、发展、弱伸展断—坳转化、稳定坳陷和挤压改造5个阶段。
- 汪新文陶国强
- 关键词:查干凹陷构造格架构造样式
-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奥陶系“三元”主控成藏规律被引量:3
- 2017年
-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奥陶系烃源岩、储集层及天然气展布规律的研究,探讨其天然气成藏规律。奥陶系烃源岩主要分布在上统乌拉力克组和拉什仲组,以海相泥岩为主;储层主要发育在中统克里摩里组和桌子山组,依据岩石类型、孔隙结构,可分为岩溶孔洞型储层和白云岩晶间溶孔型储层;天然气藏的形成受烃源岩、储层和圈闭的"三元"主控,具有有效烃源岩控制天然气区域分布、优质储层控制天然气聚集带展布、有效圈闭控制气藏分布特征。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的西侧气藏主要为油型气,东侧主要为煤型气,均为上生下储的成藏模式。
- 束宁凯汪新文郭建平
- 关键词:奥陶系鄂尔多斯盆地
- 运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依连哈比尔尕山北缘盆山演化史被引量:3
- 2012年
-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的表观年龄和封闭径迹长度分布特征的分析与正演模拟,定性、半定量地研究了该区相关岩石组合的地热演化史。研究结果表明,依连哈比尔尕山北缘主要经历了3个隆升-剥露阶段:第一阶段为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初,剥蚀量在头屯河地区最大,为1.5-2.0km,柴窝堡南缘约1.0km,托斯台南缘约1.0km;第二阶段为晚白垩世-古近纪初,剥蚀量西大东小,托斯台南缘为1.5~2.0km,头屯河地区为1~1.5km,柴窝堡南缘为0.8~1.0km;第三阶段为渐新世末以来的大幅度隆升、剥露阶段,剥蚀量西大东小,托斯台南缘为4.0~5.0km,头屯河地区约3.0km,柴窝堡南缘为2.0—2.5km.
- 潘澄雨孟元库汪新文
- 关键词:磷灰石裂变径迹剥蚀量
- 南盘江坳陷东缘南丹-都安断裂带分析被引量:5
- 2008年
- 通过对南丹-都安断裂带分段构造特征和其控盆作用的分析,推断出该断裂带的运动学模式为:在后期挤压应力场的作用下,盆地内早期的地层与台地型地层之间发生大规模的挤压运动,控陷正断层发生构造反转,盆地内地层块体向上、向前逆冲运动;台地型地层沿滑脱面发生拆离,顺滑脱面产生反向逆冲.
- 任立奎邓军汪新文
- 关键词:断裂带构造应力
- 太行山新生代构造隆升的地质学证据——来自沁水盆地沁参1井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被引量:11
- 2015年
- 对采自太行山西侧的沁水盆地沁参1井及邻区12个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合太行山东侧石家庄-邢台地区9个样品的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结果,综合分析表明:太行山在新生代的抬升是不均衡的,前新生代的剥蚀夷平-准平原化后,古近纪初经历了隆升,再到古近纪末的剥蚀夷平,最后到新近纪的快速隆升。现今太行山的主体是新近纪以来隆升的,即23~18 Ma以来,其中快速隆升期为上新世以来,隆升幅度为4000 m,隆升的平均速率为0.18 mm/a。新近纪以来太行山的隆起主要来自于3个因素:①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力;②热冷却;③构造负荷综合作用。新生代太行山的抬升与其周缘盆地和山脉的演化存在着对应关系,为一个区域性事件。
- 孟元库汪新文陈杰
- 关键词:裂变径迹新生代隆升速率沁水盆地
- 八渡复式背斜中——新生代变形序列及其对南盘江盆地形成演化的意义被引量:5
- 2018年
- 南盘江盆地处于华南地块与印支地块的结合部位,前人认为其属于印支造山带的前陆盆地。但南盘江盆地在经历了中—新生代多期的叠加改造后,构造样式复杂,其中复式褶皱普遍发育。因此,文中选择南盘江盆地中部的八渡穹隆状复式背斜作为研究对象,将地表构造解析、深部地震剖面解释以及辉绿岩侵位年代限定结合,通过构造样式与构造组合分析,厘定构造变形序列。结果表明,八渡复式背斜是轴迹向北凸出的弧形复式背斜,以泥盆系为核,石炭—三叠系为翼。在深部发育指向NE的双重逆冲构造;中浅部发育指向N的逆冲叠瓦扇及断层-褶皱构造。对侵位其中的辉绿岩进行定年,得到样品中最年轻的锆石颗粒年龄约为62 Ma,有可能与区域在这一阶段的缓慢加速隆升相关。综合分析八渡复式背斜不同层次构造样式,将研究区整体的变形序列大致划分为3期:第1期为印支运动早期板块俯冲背景下形成的双重逆冲构造,第2期是印支运动晚期板块碰撞形成的逆冲叠瓦扇等,第3期为燕山晚期伸展背景下辉绿岩的侵位和一系列正断层。八渡复式背斜形成演化过程在南盘江盆地叠加构造中具有典型代表性,体现了印支运动的前陆盆地先后经历了印支期俯冲碰撞、燕山期构造背景由压性向张性的转换,和新生代伸展隆升的过程。
- 杨文心颜丹平邱亮陈峰木红旭汪新文
- 关键词:南盘江盆地辉绿岩锆石U-PB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