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毛志鹏

作品数:17 被引量:45H指数:4
供职机构:昆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5篇流行病
  • 4篇中毒
  • 4篇食物
  • 4篇食物中毒
  • 4篇流行病学
  • 3篇中毒事件
  • 3篇流感
  • 3篇流行病学调查
  • 3篇发病
  • 3篇菜豆
  • 2篇豆类
  • 2篇豆类食物
  • 2篇皂甙
  • 2篇手足
  • 2篇手足口
  • 2篇手足口病
  • 2篇禽流感
  • 2篇流行病学特征
  • 2篇疾病控制
  • 1篇毒性肝炎

机构

  • 17篇昆明市疾病预...
  • 1篇云南省疾病预...

作者

  • 17篇毛志鹏
  • 11篇周洋
  • 10篇林赟
  • 10篇代敏
  • 6篇游先祥
  • 5篇罗楠
  • 3篇晁璐
  • 2篇刘宏
  • 2篇吴俊
  • 1篇苏洪海
  • 1篇周永明
  • 1篇陆渊
  • 1篇吴俊
  • 1篇卢敏

传媒

  • 3篇预防医学情报...
  • 2篇卫生软科学
  • 2篇中国卫生产业
  • 2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中国乡村医药
  • 1篇职业与健康
  • 1篇皮肤病与性病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热带病与寄生...
  • 1篇医学信息
  • 1篇中国农村卫生

年份

  • 3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0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浅析突发中毒事件的调查及处理对策
2014年
2013年1月31日晚,收到我市卫生局报告疫情称22例突发食物中毒事件患者在我市某院院内接受治疗,我疾控中心立即组织人员分别赶赴案发现场及患者所在医院,通过现场检查、流行病调查,实验室调查等手段对中毒原因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对策进行处理,给予患者积极对症治疗,死亡2例,其余20例患者均在3 d后治愈。
毛志鹏罗楠
关键词:流行病调查处理对策
2005—2021年昆明市流行性感冒发病特征及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分析昆明市2005—2021年流感监测结果及流行特征,为昆明市的流感防控策略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2021年昆明市的流感发病及流感毒株监测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不同人群的毒株构成差异用χ^(2)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05—2019年昆明市的流感发病呈波动上升趋势,2019年流感发病数及发病率均为历年最高,2020年开始流感发病呈下降趋势(χ^(2)趋势=20132.699,P<0.001)。发病的男女性别比为1.1∶1,发病人群以5岁以下婴幼儿为主。2005—2021年昆明市流感监测病例共检出阳性标本1520份,检出毒株中H3(30.7%)和新甲H1N1(28.5%)所占的比例较高;不同性别之间的毒株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363,P=0.079);不同年龄组的毒株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135,P<0.001),其中0~19岁人群、60岁以上人群感染的毒株以季H3为主,20~59岁人群感染的毒株以新甲HINI为主;各年流感毒株构成有统计学差异(χ^(2)=1902.834,P<0.001),其中季H3毒株在各年的构成均较高,季H1毒株流行于2009年以前;新甲H1N1毒株在2011年后占比均较高,B型Victoria系(BV)和B型Yamagata系(BY)毒株每隔3~4年交替流行。结论昆明市流感发病及毒株分布都有年龄差异,应根据不同年龄段流感发病特征,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
林赟刘宏毛志鹏周洋王自超代敏赵丹赵振希
关键词:流感流感监测
昆明市手足口病病例对照调查
2017年
目的对昆明市2014年1 262例手足口病患者的生活环境和卫生习惯等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方法按照报告病例分布情况,确定昆明市6个项目县,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通过查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14-01/12的疫情信息,每月分别随机抽取6个项目县的5例新发轻症病例和所有的重症病例以及相同数量的健康对照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收集调查问卷2 785份,剔除废卷261份,合格问卷2 524(病例组和对照组各1 262份),合格率90.63%。通过对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基本情况、生活环境和卫生习惯等多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生活区域有露天粪便(OR=1.875)、与他人共用洁具(OR=1.688)、吮吸手指(OR=1.385)患手足口病的风险更高。独生子女(OR=0.756)和看护人文化水平高(OR=0.584)可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结论手足口病的发生与生活环境和卫生习惯密切相关,今后防控工作中需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倡导改善生活环境,教育儿童让其养成勤洗手、不与他人共用洁具、不吮吸手指等卫生习惯。
代敏刘宏林赟周洋毛志鹏游先祥
关键词:手足口病环境因素卫生习惯
昆明市2013-2017年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趋势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分析昆明市2013-2017年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和流行趋势,为科学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统计昆明市2013-2017年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情况,分析其流行特征和趋势。结果昆明市2013-2017年丙型病毒性肝炎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15年达到发病高峰,其发病率高达32.80/10万,总体上2013-2017年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且肝炎和丙肝以官渡区、五华区和西山区为主要的高发地区;无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四季均有发病;易发生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人群为35~50岁的农民和家务及待业人员。结论昆明市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状况并不乐观,应加强丙肝防控力度,重点关注高发地区和高发人群,通过有效举措控制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
罗楠毛志鹏
关键词: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
昆明市2007-2011年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状况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了解昆明市2007-2011年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状况,为进一步提高各医疗机构的疫情报告管理水平提供科学对策。[方法]对昆明市2007-2011年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昆明市2007-2011年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平均漏报率为0.98%,漏报前3位病种依次为乙肝(0.22%)、其它感染性腹泻(0.16%)、伤寒和副伤寒(0.16%)。2007-2011年各年传染病漏报率有统计学意义(n=4,χ2=45.53,P<0.05)。各级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2,χ2=52.26,P<0.05)。各级医疗机构传染病卡片填写完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2,χ2=72.28,P<0.05)。各级医疗机构传染病卡片填写及时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2,χ2=29.34,P<0.05)。[结论]各级医疗机构应认真落实疫情报告管理制度;疾控机构应加强对传染病报告工作的培训、业务指导,加大考核力度,才能有效降低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的漏报。
罗楠毛志鹏卢敏游先祥
关键词: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
昆明市2005年~2009年乙肝疫情分析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了解昆明市乙肝的流行特征,为乙肝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2005年~2009年昆明市乙肝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昆明市2005年~2009年共报告乙肝病例19642例,发病率由2005年的44.79/10万上升至2009年的81.58/10万;发病时间以7月最高,2月最低;发病地区主要集中在四个主城区;发病年龄以青年组(21~30岁)最多,每年发病人数男性均多于女性。[结论]昆明市2005年~2009年乙肝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成为危害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应继续加强乙肝疫苗计划免疫,以流动人口为重点,加强疫情及抗体监测,建立有效的人群免疫屏障。
罗楠毛志鹏
关键词:乙肝流行病学特征疾病控制
昆明市2012—2021年戊肝发病趋势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分析近十年昆明市戊肝发病趋势,为戊肝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昆明市2012—2021年戊肝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昆明市2012—2021年全市累计报告戊肝病例4410例,近十年发病率由2013年最低的3.31/10万上升至2019年的9.97/10万;发病地区主要集中在四个主城区;发病年龄以45岁以上年龄组最多,男性多于女性。结论昆明市2012—2021年戊肝发病率呈反弹上升趋势,需引起足够重视,应继续做好疫情报告管理和传染源控制,加强爱国卫生运动,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罗楠毛志鹏
关键词:戊肝发病趋势疾病控制
昆明市2014年手足口病发病与气象因素相关性分析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分析昆明市2014年手足口病发病情况与气象因素关系,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手足口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导出2014年手足口病报告原始记录,2014年全年气象数据由昆明市气象局提供。采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年昆明市共报告手足口病发病24 018例,无死亡病例,发病率363.30/10万。对2014年手足口病日发病数与气象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其中日发病数与日平均气温、日平均气压和日降水量的相关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01),日发病数与日平均气温和日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与日平均气压呈负相关关系,与日平均相对湿度和日平均风速无相关关系(P>0.05)。对日发病数与日平均气温、日平均气压和日降水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日发病数与日平均气温、日平均气压和日降水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日平均气温和日平均气压进入回归方程(P<0.05)。结论高气温、较大降雨量和低气压的气候条件可能导致更多的手足口病;今后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应充分考虑我市气候条件。
游先祥林赟毛志鹏李晓鹏陆渊代敏
关键词:手足口病气象因素
2015—2020年昆明市居民食用加工不当菜豆引起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
2023年
目的分析2015—2020年昆明市居民食用加工不当菜豆引起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特征及入院治疗的影响因素,为今后开展针对性监测与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2015—2020年昆明市所有由食用加工不当菜豆引起食源性疾病的病例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5—2020年昆明市共报告因食用加工不当菜豆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病例2076例,报告病例呈逐年递增趋势,发病病例主要集中在第四季度,发病人群年龄分布在21~50岁。食用不同种类加工不当菜豆引起食源性疾病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食用加工不当东北油豆的人群罹患率最高(54.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食用不同种类加工不当菜豆、不同场所就餐、不同地区患者住院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食用加工不当四季豆的人群住院率最高(3.59%)。食用加工不当四季豆、集体食堂用餐以及城区地区是病例住院的危险因素。结论针对食用加工不当菜豆引起食源性疾病流行特征和住院治疗影响因素,开展针对性精准有效防控措施。
毛志鹏林赟周洋赵振希代敏王自超顾朝霞杨婉清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菜豆影响因素
皂甙快速检测法处置东北油豆加工不当引起中毒案例分析
2024年
东北油豆主产于黑龙江省和吉林省,近年来引入南方多地种植。豆角类蔬菜中含有皂甙,对胃肠黏膜有强烈刺激作用,易引起胃肠道反应[1],高温下充分烹煮可分解。东北油豆形宽、皮厚,相对于南方地区其他常见豆角更不易煮熟,2019年昆明市就曾发生多起东北油豆加工不当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2]。处置食物中毒事件时,确定中毒原因非常重要,但豆角皂甙的检测缺乏相关标准,仅能依靠流行病学通过现场调查推断中毒原因。
毛志鹏韩继林赟周洋代敏赵振希赵丹顾朝霞高俊
关键词:食物中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