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扬
- 作品数:46 被引量:160H指数:7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航空宇航科学技术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在颈椎融合术中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研究
- 胡孔和吴强靳安民贝抗胜席新华包拥政朱文刚何小龙李文俊段扬
- 关键技术:其技术原理是利用HA与PLLA研制成的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通过模拟临床对此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植入颈椎间后行生物力学研究,发现其生物力学性能良好,对过伸性损伤、多节段颈椎病变和颈椎不稳的患者在行椎间减压B...
- 关键词:
- 关键词:颈椎椎间融合器生物力学
- 颈椎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的疲劳实验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评价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使用OsteoMedM3钉板内固定重建颈椎稳定性的效果。方法在6具颈椎标本上,分别行后路单开门丝线结扎及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行颈椎前屈后伸疲劳运动试验,观察有无丝线断裂或平板螺钉脱出、断裂现象,如有则停止试验并记录发生时的周期。结果丝线结扎组的试验显示所有标本均出现部分缝合的关节囊韧带撕裂、门轴侧易活动,甚至关节囊撕裂、丝线脱落及再关门;而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组不损伤关节囊,试验显示未出现钢板螺钉松动、断裂,未出现再关门现象。结论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能重建颈椎稳定性,可满足颈椎后路手术的要求。
- 胡孔和靳安民段扬刘成龙闵少雄张辉赵卫东吴强
- 关键词:椎管扩大成形内固定
- 股骨粗隆部骨折三种内固定及疗效评价
- 2003年
- 何其俊毛卸唐段扬王华
- 关键词:股骨粗隆部骨折内固定疗效评价
- 颈椎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应用被引量:7
- 2009年
- 目的介绍一项新技术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使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评价其在颈椎疾患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多节段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等颈椎疾患16例,行颈椎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手术治疗,术后随访半年以上。结果16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术后随访半年以上,术前JOA评分:9.06±2.380(5~13),术后JOA评分:13.63±1.408(1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大部分病人症状明显改善,术后改善率57.5%。1例症状改善不明显的患者,二期实施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后症状缓解,无一例出现继发性椎管狭窄。结论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具有避免开门后再关闭,保持椎管扩大效果,同时对脊柱活动度影响小的优点,且操作简单,并发症少,适合临床运用。
- 胡孔和靳安民吴强席新华卢海波段扬李文俊
- 关键词:颈椎病椎管扩大成形内固定
- 下颈椎全椎板切除后侧块螺钉内固定系统重建稳定性的有限元模型构建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建立下颈椎(C3~7)全椎板切除后侧块螺钉内固定系统重建稳定性的有限元模型,为颈椎手术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一套通用的内固定手术有限元建模方法。方法:采集1例正常男性下颈椎(C3~7)CT数据集,应用Mimics10.01、Geomagic studio10.0、HyperMesh10.0、Abaqus6.9.1等软件建立下颈椎三节段全椎板切除后侧块螺钉内固定系统重建稳定性的有限元模型。模拟施加75N头颅预载荷和1.0Nm运动附加力,使模型产生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运动,分析重建后侧块螺钉内固定系统的应力分布。结果:建立了颈椎三节段全椎板切除后侧块螺钉内固定系统重建稳定性的有限元模型。侧块螺钉内固定系统重建时,钛棒与螺钉接合部易发生应力集中。结论:本有限元模型的力学分析结果能直观地反映临床上侧块螺钉内固定系统易断钉的部位及其原因;有限元模型可作为颈椎生物力学研究的工具。
- 段扬靳安民闵少雄胡孔和
- 关键词:颈椎全椎板切除有限元模型
- 下颈椎全椎板切除后生物力学特性改变机制的有限元分析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探讨下颈椎全椎板切除后生物力学特性改变的机制。方法:采集1例成年健康男性志愿者下颈椎(C3~C7)的CT数据集,应用Mimics 10.01、Geomagic studio 10.0、HyperMesh 10.0、Abaqus 6.9.1等软件建立下颈椎(C3~C7)完整有限元模型、完整保留双侧关节突关节三节段(C4~C6)全椎板切除后有限元模型。模拟施加74N头颅预载荷和1.8Nm运动附加力矩,使模型产生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运动,测试颈椎全椎板切除前后的运动范围和关节囊韧带、后纵韧带在各种加载方式下的拉力。结果:C4~C6全椎板切除后即刻颈椎屈伸、侧弯和旋转的运动范围与完整状态下比较均没有增加,但C4~C6节段之间的关节囊韧带和后纵韧带在各种加载方式下受到的拉力均增大。结论:完整保留双侧关节突关节的全椎板切除术不会对下颈椎即时稳定性造成影响,但关节囊韧带和后纵韧带承受着超正常生理负荷。
- 张辉段扬刘成龙张力闵少雄靳安民
- 关键词:颈椎全椎板切除术生物力学
- TGF-β1诱导的黄韧带细胞增生效应及其对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表达影响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TGF-β1诱导的黄韧带细胞增生效应及其对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表达的影响。方法取腰椎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中的黄韧带组织,采用胶原酶预消化组织块培养法分离培养黄韧带细胞。采用形态学观察、免疫荧光染色观察、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进行细胞鉴定。取第3代黄韧带细胞分为5组,A、B、C、D组分别于细胞中加入3 ng/mL TGF-β1、50 ng/mL CTGF、3 ng/mL TGF-β1+CTGF中和抗体(1∶500)封闭、50 ng/mL CTGF+CTGF中和抗体(1∶500)封闭,E组加入无血清DMEM作为对照。采用MTT法检测TGF-β1和CTGF对黄韧带细胞增殖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CTGF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qRT-PCR)检测Ⅰ型胶原、Ⅲ型胶原、CTGF基因表达。结果培养的黄韧带细胞形态呈多样性,均表现出典型的黄韧带成纤维细胞表型;所有细胞均表达Ⅰ型胶原蛋白及波形蛋白,部分细胞表达Ⅲ型胶原蛋白;MTT鉴定示随培养时间延长,各代细胞吸光度(A)值均逐渐增加,同代细胞各时间点间A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点各代细胞间A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24 h MTT法检测示A、B组细胞A值显著高于E组(P<0.05);而加入CTGF中和抗体后,C、D组A值降低,但仍高于E组(P<0.05);A、C组间及B、D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示A、B组CTGF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E组(P<0.05);而加入CTGF中和抗体后,C、D组CTGF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但仍高于E组(P<0.05);A、C组间及B、D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qRT-PCR检测示,与E组比较,A组CTGF、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增高(P<0.05);加入CTGF中和抗体后,C组各基因表达受到抑制,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A组,但仍显著高于E组(P<0.05)。B组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E组(P<0.05)
- 卢昌怀刘志军张宏波段扬曹延林
- 关键词:结缔组织生长因子TGF-Β1腰椎管狭窄症
- 经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游离齿突小骨伴寰枢椎脱位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探讨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游离齿突小骨伴寰枢椎脱位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7年3月-2010年10月,收治10例游离齿突小骨伴寰枢椎脱位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20~65岁,平均39.8岁,术前摄颈椎正侧位X片,CT及MRI检查,评价脱位及脊髓受压程度。术前经1-2周牵引,10例患者均属可复性脱位,10例患者均采用颈椎后入路,其中C1侧块、寰枢椎弓根螺钉固定9例,枕骨髁钉C2~C3椎弓根螺钉内固定1例,术后颈托固定3个月。结果手术时间2-3.5h,平均3h;术中出血量250~660ml,平均420ml,术后颈痛和神经损害表现均消失,10例患者均获随访6~52个月,平均22个月,患者均在6-8个月达到寰枢椎及寰枕骨融合,至末次随访,未发现螺钉松动、断钉和寰枢椎再移位现象。结论齿状突游离小骨是齿状突畸形最常见的类型,合并寰枢椎脱位后可致严重的脊髓损伤,采用后路内固定手术,能够重建寰枢椎的稳定性,实现即刻稳定,术后能最大限度保留患者头颈部活动度,临床效果满意。
- 张辉靳安民张力周治来段扬闵少雄
- 关键词:寰枢椎脱位后路内固定
- 有限元法分析下颈椎侧屈-轴向旋转的运动耦合关系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探讨下颈椎旋转-侧屈的耦合运动相互关系。[方法]获取CT扫描图像数据,应用Mimics10.01、Geomagicstudio10.0、Hyper Mesh10.0、Abaqus 6.9.1等软件建立和验证下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其测定在侧屈模拟状态下的节间旋转角度。[结果]建成后模型具有较好的几何相似性。实验共生成177 944个单元,35 668个节点。加载后以其颈椎各种模拟状态下的节间运动范围(角度)为指标,与实验实测结果相比较,表明该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在侧屈模拟状态下,对其模型进行节间旋转角度的测定,结果表明颈椎具有明显的耦合特征,即侧屈时伴有明显的轴向旋转运动。[结论]利用数字图像技术、逆向工程、三维有限元的方法相结合,建立下颈椎(C3-7)三维有限元模型,为后续的下颈椎运动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段扬靳安民闵少雄胡孔和周治来
- 关键词:下颈椎有限元生物力学
- Galveston技术置入髂骨短钉在腰骶固定融合术中的应用
- 目的 探讨Galveston技术置入髂骨短钉在腰骶固定融合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10月~2007年8月在腰骶固定融合术中采用Galveston技术置入髂骨短钉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25 ~ 62岁,平均...
- 闵少雄靳安民段扬张力陈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