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林 作品数:22 被引量:128 H指数:7 供职机构: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 更多>> 发文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历史地理 文化科学 更多>>
细胞因子与溃疡性结肠炎 被引量:19 2003年 林平 伍杨 黄华 梅林关键词:细胞因子 溃疡性结肠炎 促炎因子 白介素-1 中枢八肽胆囊收缩素对大鼠脊髓水平阿片肽心血管调节作用的拮抗效应 梅林二硝基氯苯引起大鼠结肠炎与神经源性肠炎的关系 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以2,4-二硝基氯苯(DNCB)致大鼠结肠炎,探索免疫因素的作用以及结肠炎与肠神经系统的关系.方法:给♂SD大鼠以DNCB涂腹致敏,然后以DNCB灌肠或脊髓珠网膜下腔注射(ith)激发过敏.DNCB灌肠或ith注射后,根据每日记录的动物体质量和大便性状做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d 10-15处死动物后,做结肠大体评分、结肠HE染色的镜下评分以及肠壁组织白细胞移动抑制因子(LMIF)的免疫荧光测定.结果:4g/L和8g/L DNCB灌肠组大鼠的结肠大体和镜下评分明显高于600mL/L乙醇灌肠组(大体评分:2.200±0.416,3.857±0.143 vs 0.143±0.143,P<0.05:镜下评分:2.000±0.471,3.714±0.184 vs 0.429±0.297,P<0.05),其肠壁组织中LMIF的荧光染色也明显强于乙醇组.ith DNCB 8和16g/L组大鼠的DAI评分明显高于ith 600 mL/L乙醇组(P<0.05和0.01),ith 4,8和16g/L DNCB大鼠的结肠组织镜下表现为黏膜层水肿、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黏膜糜烂坏死和溃疡形成.结论:DNCB灌肠或ith注射可使致敏大鼠出现结肠炎,肠神经系统和神经免疫介导物LMIF在DNCB所致实验性结肠炎中起重要作用. 吴星宇 潘慧 黄鹏 吴彬 蒋惠君 梅林关键词:结肠炎 神经源性炎症 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P物质引起大鼠结肠炎(英文) 2009年 本实验从神经源性炎症的角度探讨结肠炎(colitis)发病的机理,并为神经源性结肠炎的假说提供直接的证据。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180~220g)经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后,将PE-10管插入脊髓蛛网膜下腔达T12~L5水平。鞘内(intrathecal,ith)注射P物质(substance P,SP),每天一次,共14天。神经激肽-1(neurokinin-1,NK1)受体拮抗剂([D-Pro2,D-Trp7,9]-SP,22.4μg)于每次ith注射SP前10min ith预处理。观察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e index,DAI)、结肠和脊髓组织的大体/镜下病理、以及移动抑制因子(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ith注射SP 10μg和20μg能够引起大鼠DAI明显升高、结肠组织炎性细胞浸润、腺体萎缩和MIF高表达(与生理盐水组相比,P<0.05,P<0.01);但在脊髓,仅在ith注射SP 20μg组见到轻度充血水肿,并无明显神经元坏死。NK1受体拮抗剂预处理,能够延长ith注射SP 20μg后DAI开始升高的潜伏期、减小DAI升高的幅度、抑制MIF在结肠组织的高表达。上述实验结果表明,ith注射SP能够引起大鼠结肠炎,该效应是通过激活脊髓NK1受体实现的,肠组织的MIF参与了此炎症过程。脊髓高浓度SP能通过NK1受体介导结肠炎这一发现可能具有潜在的临床意义。 林萍 吴星宇 潘慧 蒋惠君 梅林关键词:结肠炎 神经源性炎症 脊髓 P物质 神经激肽-1受体 DNCB所致小鼠结肠炎与LMIF的关系 被引量:7 2004年 目的 :用 2 ,4 -二硝基氯苯 (DNCB)诱导小鼠肠迟发过敏反应及结肠炎症和溃疡 ,并观察白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LMIF)活性的变化 ,以探讨DNCB结肠炎与人类溃疡性结肠炎 (UC)的关系。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首先用 3 3%DNCB涂腹致敏 ,然后以 0 1%DNCB、0 2 %DNCB和 0 4 %DNCB(对照组以 6 0 %乙醇 )灌肠 ,每天 1次 ,连续 4d。观察疾病活动指数、结肠大体和镜下改变 ,以及LMIF活性的改变。结果 :0 2 %DNCB和 0 4 %DNCB组疾病活动指数、组织病理学评分以及LMIF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P <0 0 1)。结论 :DNCB能够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 ,并在此UC的发病过程中LMIF活性显著升高。 林平 肖兰 周婷 杨菁菁 潘慧 金雨荪 宫恩聪 梅林关键词:结肠炎 溃疡性 二硝基氯苯 小鼠 移动抑制因子介导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半抗原诱发的大鼠结肠炎 被引量:2 2008年 近年来有观点认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神经源性炎症。我们实验室曾报道,以脊髓蛛网膜下腔(intrathecal,ith)注射半抗原二硝基氯苯(2,4-dinitrochlorobenzene,DNCB)的方法,在致敏大鼠建立了结肠炎模型。本研究拟进一步探讨此结肠炎过程中神经免疫介导物移动抑制因子(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是否参与其发病机制。选用7-9周龄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用免疫荧光双染法分别测定ith注射DNCB后肠壁经组织和脊髓组织MIF蛋白的表达。观察MIF抗体预处理对ith注射DNCB后大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e index,DAI)评分和结肠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ith注射DNCB大鼠的结肠神经组织和脊髓组织MIF蛋白的荧光强度显著高于ith注射乙醇(对照)组;MIF抗体(1:10,1:5)预处理能够显著减轻由ith注射DNCB引起的DAI高评分和结肠病理变化。上述结果提示,肠和脊髓神经组织MIF活性升高或,和释放增多是im注射DNCB后结肠炎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神经免疫机制参与了ith注射DNCB引起的大鼠结肠炎过程。 吴星宇 潘慧 梅林关键词:结肠炎 移动抑制因子 二硝基氯苯 实验性结肠炎中移动抑制因子活性的神经调节 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观察移动抑制因子(MIF)在实验性结肠炎的肠壁神经组织中的表达,探讨肠神经系统对结肠炎中MIF活性的调控作用。方法以半抗原二硝基氯苯(DNCB)给经过致敏的大鼠和小鼠灌肠诱发结肠炎,用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法测定肠系膜淋巴细胞中MIF活性、用免疫荧光双染方法测定肠神经元中MIF蛋白的表达,观察ip6-羟基多巴(6-OHDA)和体外去甲肾上腺素(NE)培养对结肠炎时MIF活性的影响。结果结肠炎大鼠肠壁神经元MIF蛋白的表达随DNCB灌肠剂量的增大而增强;6-OHDA(38~150mg·kg-1体重)能够进一步刺激结肠炎小鼠MIF活性的升高(ip6-OHDA组与ip溶剂的结肠炎组相比,P<0.01);NE(1.0nmol·L-1~1.0mmol·L-1)体外可使结肠炎组的MIF活性升高,其反应幅度和敏感性大于对照组(两组相比,P<0.01)。结论DNCB引起的实验性结肠炎中MIF活性升高;正常的交感活动能够抑制结肠炎时的MIF活性。 林萍 吴星宇 潘慧 胡胜娣 梅林关键词:结肠炎 肠神经系统 移动抑制因子 二硝基氯苯 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中肠道菌群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2013年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有关IBD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肠道菌群学说成为近年来关注的焦点之一。针对肠道微生物组的国际性的联合研究计划,极大地推动了肠道菌群与IBD关系研究的快速发展。肠道菌群在IBD中究竟有何特征性表现?它与机体的易感性有什么关系?本文将以肠道菌群、特别是肠道优势菌群为重点,阐述在IBD中肠道菌群失调的特征性表现及其与宿主易感基因的相互作用。 香钰婷 梅林关键词:炎症性肠病 肠道菌群失调 DNCB所致结肠炎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活性 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观察在实验性结肠炎过程中,小鼠体内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活性的变化.方法:BALB/c小鼠33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和实验组(n=18),小鼠先以DNCB涂腹液涂腹致敏,然后实验组以DNCB灌肠液灌肠,对照组以相应体积的乙醇灌肠.每日观察小鼠体质量和大便性状,并采用疾病活动指数(DAI)对动物状态进行评分.所有小鼠处死后观察大体形态改变,并自病变严重部位取组织标本,HE染色,镜下观察结肠的病理学改变.各组小鼠断头取血, 分离出血清,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IL-1, TNF-α,IL-6,IL-4,IL-10的吸光度.结果:灌肠24 h后实验组小鼠腹泻百分率达59%,体质量明显减轻,死亡20%.病理学检查对照组小鼠结肠无黏连,黏膜轻度充血,无溃疡形成,镜下组织结构可见, 腺体排列基本整齐;实验组小鼠腺体数目减少,组织结构紊乱,黏膜糜烂,出血、坏死和大面积深层溃疡.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3.82±2.77 vs 1.25±1.65,P<0.05),组织病理学评分(2.47±1.33 vs 0.38+0.72,P<0.05)显著升高;促炎细胞因子IL-1(112.9 ±8.3 ng/L vs 81.2±16.3 ng/L,P<0.01),TNF-a(137.9 ±36.7 vs 110.3±22.4 ng/L,P<0.05),IL-6(48.2±4.3 ng/L vs 36.1±7.2 ng/L,P<0.01)活性亦显著升高,而抗炎细胞因子IL-4(96.7±16.5 ng/L vs 130.1±13.1 ng/L, P<0.01)和IL-10(107.3±31.2 ng/L vs 149.8±45.1 ng/L, P<0.01)活性显著降低.结论:DNCB诱导的结肠炎与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升高, 抗炎细胞因子水平降低有关. 余万桂 张恒文 胡承明 张道明 梅林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 细胞因子 小鼠 幽门螺杆菌细胞毒导致胃癌发生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6 2014年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导致胃癌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它的细胞毒作用。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致病岛(cytotoxin-associated gene pathogenicity island,cagPAI)和空泡毒素A(vacuolatingcytotoxin A,vacA)是Hp最典型的细胞毒代表。cagPAI可诱发促炎因子的释放及增强促上皮细胞增殖信号的兴奋程度;vacA则导致上皮空泡化和病原体黏附。明确cagPAI和vacA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将有利于全面理解Hp感染对机体造成的危害以及根治Hp感染的重要意义。 胡洁 孙哲 梅林关键词:幽门螺杆菌 胃癌 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