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蕊菊

作品数:48 被引量:228H指数:9
供职机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化学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4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1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6篇土壤
  • 15篇玉米
  • 14篇小麦
  • 9篇河西绿洲
  • 8篇绿洲灌区
  • 8篇河西绿洲灌区
  • 6篇间作
  • 5篇带田
  • 5篇玉米带
  • 5篇玉米带田
  • 5篇栽培
  • 5篇水分
  • 5篇水分利用
  • 5篇水分利用效率
  • 5篇绿肥
  • 5篇漠土
  • 5篇秸秆
  • 5篇还田
  • 5篇灌漠土
  • 4篇水肥

机构

  • 47篇甘肃省农业科...
  • 9篇甘肃农业大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静宁县农业技...
  • 1篇甘肃驰奈生物...

作者

  • 48篇杨蕊菊
  • 29篇车宗贤
  • 27篇张久东
  • 25篇卢秉林
  • 25篇包兴国
  • 24篇吴科生
  • 8篇马忠明
  • 4篇南宏宇
  • 4篇冯克云
  • 4篇杨新强
  • 3篇孙建好
  • 3篇张立勤
  • 3篇柴守玺
  • 3篇崔云玲
  • 3篇舒秋萍
  • 3篇孙景玲
  • 3篇曹卫东
  • 3篇王宁
  • 2篇杨君林
  • 2篇俄胜哲

传媒

  • 9篇甘肃农业科技
  • 4篇植物营养与肥...
  • 3篇核农学报
  • 2篇西北农业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中国土壤与肥...
  • 2篇寒旱农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草业科学
  • 1篇草业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热带农业工程
  • 1篇2006年中...

年份

  • 2篇2024
  • 6篇2023
  • 4篇2022
  • 9篇2021
  • 6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灌漠土长期有机配施土壤肥力特征和作物产量可持续性分析被引量:15
2021年
为揭示长期施用有机肥对灌漠土土壤培肥效果,依托甘肃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长期定位培肥试验(1988-至今),设计有机肥磷肥配施(MP)、有机无机配施(1/2MN+P)、氮磷配施(NP)和不施肥(CK)4个处理,测定其第31年和已有的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数据,研究灌漠土长期有机培肥对土壤肥力特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配合施用第31年和历年平均值与试验初始值相比,土壤有机质增加72.5%和24.9%,土壤全氮增加72.3%和25.7%,土壤全钾增加16.1%和33.0%;与无肥对照(CK)相比,土壤有机质增加54.9%和19.1%;土壤全氮增加47.3%和14.9%,土壤全磷增加73.0%和15.3%。有机无机配合施用能有效降低土壤pH。有机无机配施处理第31年和逐年平均值与对照(CK)相比,小麦/玉米间作体系产量增加149.2%和139.2%,肥料贡献率(FCR)为0.58,变异系数(CV)为0.21,可持续性指数(SYI)为0.61,养分和产量各项指标均达到高优水平。灌漠土长期有机无机配施措施能持续增加灌漠土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降低土壤pH,提高土壤肥力和肥料贡献率,显著提高小麦/玉米间作体系产量及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研究结果可为甘肃河西绿洲灌区农田土壤科学培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吴科生车宗贤车宗贤张久东包兴国杨新强张久东
关键词:灌漠土土壤肥力特征
河西地区间作小麦土壤硝态氮含量时空动态变化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为了了解间作小麦土壤硝态氮含量时空动态变化规律,本文通过河西地区典型的小麦/玉米间作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间作小麦土壤硝态氮(NO3--N)含量时空分布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小麦施氮量及采样时期的不同土壤硝态氮含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同一施肥水平不同采样时期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差异在0~200 cm土层垂直方向上表现为0~60 cm硝态氮含量较多,变化明显,60~200 cm土层含量较少变化差异较小;不同施氮水平上表现出施氮量越高硝态氮含量越大的特点;而随着小麦生育时间的推移其含量又表现为三叶期和挑旗期含量高,播种前后及灌浆期含量较低,且各生育期硝态氮含量峰值明显表现出向下运移的趋势。说明土壤硝态氮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是动态变化的过程。
孙景玲马忠明杨蕊菊杨君林王平王德权杜少平
关键词:间作小麦硝态氮
不同用量有机酸土壤调理剂对土壤养分和作物生长的影响被引量:5
2021年
针对西北地区土壤肥力下降、保水保肥能力差的问题,选用黄绵土和灌漠土两种土壤类型,以玉米和箭筈豌豆为指示作物,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施用0、20、40、60 g·kg^(-1)有机酸土壤调理剂对土壤养分和作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酸土壤调理剂可以降低作物生育期土壤水分蒸发散失;显著提高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对磷素的提升效果尤为明显,较未施用有机酸土壤调理剂处理速效磷含量和占比最高,分别提高256.5%和227.4%。在黄绵土上,随着调理剂施用量的提高,玉米和箭筈豌豆的地上部干重均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用量为20 g·kg^(-1)时达到最大值;当土壤调理剂用量超过20 g·kg^(-1)时,土壤全盐含量显著上升,箭筈豌豆出苗率显著下降。在灌漠土上,调理剂施用量对玉米土壤全盐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当调理剂用量为60 g·kg^(-1)时,箭筈豌豆土壤全盐含量显著提高;箭筈豌豆和玉米地上部干重分别在调理剂用量为40和60 g·kg^(-1)时最大。因此,在黄绵土上种植箭筈豌豆和玉米时调理剂的最佳施用量均为20 g·kg^(-1),在灌漠土上的最佳施用量分别为40和60 g·kg^(-1)。
崔恒张久东宝林韩杰荣车宗贤车宗贤杨蕊菊
关键词:灌漠土黄绵土干重
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长期秸秆还田土壤肥力 和作物产量特征分析被引量:9
2021年
系统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对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壤养分的演变规律、土壤肥力特征的影响,分析作物产量及稳定性和持续性,为秸秆还田培肥土壤和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和理论依据。利用河西绿洲灌区31年(1988-2018年)的灌漠土长期定位培肥试验,开展了以秸秆与磷肥配施(SP)、秸秆与氮磷肥配施[1/2(S+N)P]、氮磷配施(NP)、不施肥(CK)为处理的田间定位试验,测定了耕层0~20 cm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速效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pH,研究了长期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间作体系灌漠土土壤养分演变规律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第31年和逐年平均值与试验初始值相比,土壤有机质增加73.3%和25.8%,土壤全氮增加50.6%和21.7%,土壤全磷增加22.5%和3.8%,土壤全钾含量增加19.9%和38.2%;与对照(CK)相比,土壤有机质增加55.3%和20.0%;土壤全氮增加28.8%和15.9%,土壤全磷增加50.2%和13.4%;土壤全钾增加23.5%和0.2%。秸秆连续还田9年后小麦产量比对照平均降低5.8%,第10年开始小麦产量逐年增加,比对照平均增加65.9%。玉米产量在秸秆连续还田13年间比对照平均降低8.2%,之后较对照平均增加22.0%。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长期施用秸秆或秸秆氮磷肥配施,土壤培肥效果均显著优于单施化肥,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土壤肥力,秸秆与氮磷化肥配施能持续提升作物产量及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吴科生车宗贤车宗贤张久东包兴国杨新强张久东
关键词:长期秸秆还田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土壤肥力特征
滴灌条件下不同覆盖材料对玉米产量效益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2024年
为探明不同覆盖材料对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玉米产量和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以普通PE地膜和裸地为对照,分析全生物降解膜、加厚PE地膜、玉米秸秆等3种材料覆盖下对玉米产量和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加厚PE地膜和生物降解膜覆盖后玉米产量为13114.5~13708.5 kg/hm^(2),较普通PE地膜增产1.4%~6.0%;水分利用效率为24.17~25.11 kg/(mm·hm^(2)),较普通PE地膜提高2.3%~3.8%。产值与效益均高于普通PE地膜,均以玉米秸秆处理最高,分别为38383.8、24283.8元/hm^(2);生物降解膜次之,分别为37674.0、21624.0元/hm^(2);加厚PE地膜排第3,分别为36720.6、21570.6元/hm^(2)。收获后覆盖处理土壤水分均呈典型的“双峰”曲线,上层含水量高于下层,对深层土壤水分影响较大。在降水量低、蒸发量高的沿黄灌区,覆膜的主要作用是减蒸保水,用可生物降解的环保型降解地膜、易回收型的加厚PE地膜或固炭培肥型的秸秆替代普通PE膜可行。
崔云玲张立勤唐文雪杨蕊菊汤莹
关键词:滴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土壤水分分布
小麦/玉米带田种植模式优化效应研究被引量:5
2005年
在高产田条件下,研究不同小麦/玉米带幅、小麦密度、玉米密度为变化因子的种植模式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小麦玉米带田产量有显著的差异,间作小麦带幅1.6 m时产量最高,净增长率达 26.35%,而在带幅为2.66 m(5:5)带型结构中间作玉米产量最高,其增产幅度达81.15%,总产量也最高,带田增产幅度达29.29%。相关分析得出带幅与总体产量、间作玉米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与间作小麦产量则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单位面积穗数对间作小麦产量的贡献率最大,标准化回归系数为 0.597,其次为穗粒重,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决定间作小麦产量的最终因素为带幅、单位面积穗数、玉米密度、生物产量,这4个因素决定总体变异的0.896,决定间作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为带幅和株高。
杨蕊菊
关键词:间套作
水肥耦合对基质栽培番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2
2023年
探明玉米秸秆和牛粪为主要原料的有机型基质栽培番茄最佳灌水量和施肥量,为番茄有机型基质栽培的灌溉和施肥制度提供科学依据。将腐熟玉米秸秆、腐熟牛粪与河沙、蛭石、珍珠岩、凹凸棒等物料按一定比例复配成栽培基质,研究不同水肥条件对日光温室基质栽培番茄生长、产量、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并分析不同水肥条件下番茄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研究表明:不同灌溉量和施肥量对有机型基质栽培的番茄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较大。在相同灌溉量下,作物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相同施肥量下,番茄产量随着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大。当把最大灌溉量和中等施肥量耦合使用时,番茄产量最高,为3.73 kg/株,较其他处理增产10.9%~83.0%;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18.45 kg/m^(3),较其他处理提高10.8%~50.1%;生产收益最好,为10.43元/株,较其他处理增收10.9%~87.2%;纯收益最多,为6.00元/株,较其他处理增加17.7%~363.2%。以玉米秸秆和牛粪为主要原料生产的高有机型基质栽培番茄,当番茄全生育期灌溉量为162.00 L/株、施肥量为41.53g/株时,番茄株高、茎粗、叶片数、SPAD值等生长指标表现最优,从提高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经济效益等生产因素综合分析,该灌溉量和施肥量是玉米秸秆和牛粪为主要原料的高有机生态型基质栽培番茄的最佳灌溉量和施肥量。
吴科生车宗贤车宗贤张久东卢秉林崔恒
关键词:农业废弃物基质水肥耦合水分利用效率
一种玉米秸秆的发酵及基质化循环利用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玉米秸秆的发酵方法,该方法包括:(1.1)将玉米秸秆不经切碎直接建堆;(1.2)每隔7~10天翻堆1次,2~3个月后玉米秸秆发酵腐熟。将发酵腐熟的玉米秸秆作为主要原料配制栽培基质,栽培番茄,废旧栽培基质经...
吴科生车宗贤卢秉林张久东包兴国杨蕊菊崔恒
文献传递
一种灌区春小麦秸秆与毛叶苕子协同还田的种植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灌区春小麦秸秆与毛叶苕子协同还田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春季进行春小麦播种;春小麦灌麦黄水之前撒播毛叶苕子;春小麦成熟时进行高留茬收割;收割后在毛叶苕子生长期间进行定期灌溉;毛叶苕子盛花期时将其与留茬春...
卢秉林车宗贤张立勤包兴国张久东吴科生崔恒杨蕊菊
文献传递
不同施氮情况下小麦玉米间作土壤硝态氮的动态变化被引量:20
2010年
本文主要研究了0、210、420和630kg/hm2(NO、N1、N2和N3)4种不同施氮量对小麦玉米间作土壤硝态氮(NO 3--N)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0~200cm土层硝态氮的含量整体表现为N3>N2>N1>N0。各生育时期低氮水平下0~60cm土层,中、高氮水平下的0~8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显著。0~60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随作物生育时期的变化呈"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小麦挑旗期和玉米大喇叭口期,而60~2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变化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玉米大喇叭口期。N0处理硝态氮累积量各生育时期变化差异较小。小麦与玉米共生期内0~200cm土层硝态氮含量表现为玉米带>小麦带,差异最大的时期为小麦灌浆期和玉米大喇叭口期。土壤硝态氮向深层的运移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与N0相比,施氮后100~20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小麦带增加了10.53~62.53kg/hm2,玉米带增加了17.91~70.39kg/hm2。优化氮肥施用比例,适当降低小麦播前施氮量可减小土壤硝态氮深层淋溶的风险。
马忠明孙景玲杨蕊菊杨君林
关键词:施氮量硝态氮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