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凯

作品数:4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理学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品系
  • 1篇电子鼻
  • 1篇油脂
  • 1篇脂肪酸分析
  • 1篇生态灾害
  • 1篇年际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因子
  • 1篇周期
  • 1篇线性判别分析
  • 1篇理化性
  • 1篇理化性质
  • 1篇落叶松
  • 1篇抗氧化
  • 1篇抗氧化活性
  • 1篇挥发性
  • 1篇挥发性风味
  • 1篇挥发性风味成...
  • 1篇挥发性物质
  • 1篇活性

机构

  • 4篇黑龙江省林业...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作者

  • 4篇杨凯
  • 2篇赵玉红
  • 1篇李莉
  • 1篇李太烈
  • 1篇王贺
  • 1篇尚立权
  • 1篇李严寒
  • 1篇邓龙

传媒

  • 2篇黑龙江气象
  • 1篇食品科学
  • 1篇现代食品科技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1998
  • 1篇199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不同品系红松籽油脂肪酸分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被引量:7
2018年
通过气相色谱、主成分分析及4种抗氧化测定,对不同品系的耐寒红松籽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和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并比较品系间差异。不同品种松籽油的理化性质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碘值为88.13~127.22 g I2/100 g,酸价为0.72~1.12 mg KOH/g,过氧化值为0.167~1.277 meq/kg。10种红松籽的出油率范围在61.33%~69.05%,平均出油率为64.74%,且不饱和脂肪酸(约70%)中以亚油酸含量为主(43.203~46.135%),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不同品种松籽油的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及DPPH清除能力存在不显著差异,而FRAP总还原能力的种间差异更为显著,其平均清除率分别为82.71%、70.46%和60%,总还原能力在20~100 mmol之间,α-VE含量为23.07±1.94~162.22±6.55μg/g,由此初步判断10种松籽油的SI稳定性为5#<2#<4#<1#<3#<7#<6#<10#<8#<9#。通过主成分因子F_1、F_2、F_3结合聚类分析可将10种松籽油分为三类,分别是1#025、2#058、4#066;5#117;6#118、7#119、8#124、10#179和3#060、9#148。同一类群松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含油量以及抗氧化活性具有相似性。
张思桐杨凯赵玉红
关键词:油脂理化性质抗氧化活性
HS-SPME-GC-MS结合电子鼻对10个品系红松籽油挥发性物质分析比较被引量:8
2021年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联用技术结合电子鼻(electronic nose,E-nose)对10个品系(种)红松籽油挥发性物质进行区别和比较。10个样品中GC-MS共鉴定163种挥发性物质,包含烃类、醇类、醛类、酯类、酮类、酸类等类型的挥发性物质,且以烃类、醛类、醇类和酯类为主,主要贡献风味的物质为醛类、醇类和酯类。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对10个红松籽油品系进行区分,可以将样品分为3组,各组之间的挥发性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采用PCA和线性判别分析处理E-nose数据,PC的累计贡献率分别达到97.17%、88.82%,说明传感器识别度高、样品间区分度好。2种技术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信号传感器与不同挥发性物质存在相关性。本研究评价10个品系松籽油的挥发性物质,探讨HS-SPME-GC-MS与E-nose相结合用于区别和比较10个品系松仁油挥发性成分的可行性。
王贺赵玉红杨凯
关键词:电子鼻挥发性风味成分线性判别分析
树木年轮变异在预测林区气候变化规律中的应用被引量:1
1998年
建立一列按照一定采样要求取得的标准化年轮指数、年表资料,通过对年轮年表和水热因子的响应函数进行分析,证明年轮指数变化和旱涝、低温冷害等生态灾害有紧密的关系,因而采用年轮指数序列的谱函数,计算了旱涝、低温冷害变化周期,并叠加外推估计未来10年处在高温多雨的周期中。
杨凯尚立权李莉李严寒
关键词:生态灾害周期
气候因子对长白落叶松年际高生长的影响被引量:6
1994年
长白落叶松高生长受气候因子变化的影响,其生长量年际有显著差异,本文采用灰色理论中关联分析并结合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出影响落叶松人工林生长的主导气候因子,建立起精度可靠的落叶松生长数学模型.
杨凯邓龙李太烈
关键词:气候因子落叶松长白落叶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