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鸣
- 作品数:33 被引量:322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肺癌并气管内曲霉菌病1例被引量:2
- 2009年
- 患者男,64岁,农民,因"痰中带血1周"于2008年10月26日入院。既往无慢性病史,抽烟30年,每日60支。在当地医院医院胸片检查,提示左肺门占位性病变,伴左上肺不张,拟诊"左侧中央型肺癌",来我院就诊。
- 张常然徐文明林建聪李鸣
- 关键词:中央型肺癌曲霉菌病气管内占位性病变痰中带血胸片检查
- 乳酸脱氢酶和腺苷脱氨酶对预测结核性胸膜炎胸膜组织活检阳性率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乳酸脱氢酶和腺苷脱氨酶与胸膜组织活检阳性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23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进行血清、胸液中乳酸脱氢酶(LDH)、胸腔积液中腺苷脱氨酶(ADA)和总蛋白含量的检测。结果胸膜组织活检阳性组和胸膜组织活检阴性组的血清、胸液中乳酸脱氢酶(LDH)、胸腔积液中腺苷脱氨酶(ADA)和总蛋白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胸液中乳酸脱氢酶(LDH)、胸液/血清LDH比值、胸腔积液中腺苷脱氨酶(ADA)和总蛋白均是结核性胸膜炎较好的诊断指标,但胸膜组织活检的阳性率与胸液中乳酸脱氢酶(LDH)、胸腔积液中腺苷脱氨酶(ADA)的关系不大。
- 张常然唐保东关开泮徐文明崔卫玲黄建强林建聪周华李鸣牛嫒嫒
- 关键词:乳酸脱氢酶类腺苷脱氨酶活组织检查
-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婴幼儿喘息患者血清leptin水平的变化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通过测量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儿童患者瘦素(1eptin)的水平,探讨瘦素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婴幼儿喘息间的相互关系。方法43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婴幼儿分别于入院后24h内、治疗结束及出院后12周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leptin水平,并随访2年。根据患儿喘息发作的情况,分为婴儿哮喘组和非哮喘组;另选10名健康儿童血清标本作对照。结果RSV感染后喘息发作≥3次的婴幼儿患儿,占41.9%。治疗前,哮喘组和非哮喘组血清leptin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1、2.64,P〈0.05)。治疗后,哮喘组血清leptin水平高于非哮喘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4、6.23,P〈0.05)。出院12周后复查,哮喘组血清leptin水平仍高于非哮喘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2、6.11,P〈0.05);而非哮喘组血清leptin水平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P〉0.05)。结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喘息发作≥3次的婴幼儿血清leptin水平较健康同龄儿童及非哮喘儿童明显升高,持续高leptin水平可能是RSV感染后婴儿哮喘的高危因素之一。
- 陈壮桂李鸣纪经智张勇陈虹陈岩峰陈奋华邓力
- 关键词:瘦素呼吸道合胞病毒
- 同一所医院两个院区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在相同管理模式下,同一所医院的两个院区医院感染的特点是否有所不同。方法回顾分析某三甲医院的两个院区在2007年1-12月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主要的感染部位、主要的科室分布、病原菌的分离情况。结果院本部和院区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分别为4.9%、4.8%;两者的感染部位及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基本相同,但院本部的真菌感染率在所有检测的病原菌中最高;两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的主要的科室分布有所不同。结论在相同管理模式下,不同的医院其医院感染的发生既有共同点,也有本身的特点。在医院感染的防治过程中,对不同医院和科室防治侧重点应有所区别。
- 张常然彭丹心杨永洁林建聪谭清华刘霞李鸣
- 关键词:医院感染
- 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5N1型高致病力禽流感病毒被引量:2
- 2009年
-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由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的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或人类感染的疾病综合征。自1997年中国香港地区首次发生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感染以来,已引起多例患者死亡,同时对兽牧业造成的经济损失也难以估计。如何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禽流感病毒成为目前亚洲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
- 张常然牛媛媛林建聪李鸣刘小云王大清
- 关键词: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PCR技术检测实时荧光定量致病力INFLUENZA
- 呼吸机相关性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被引量:22
- 2008年
- 目的回顾性研究机械通气患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4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黄埔院区和附属第三医院出院诊断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根据通过人工气道吸取肺部分泌物作培养的结果,将患者分为真菌感染组与非真菌感染组,对比分析其相关的危险因素和对机械通气患者结局的影响,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7例患者入选,其中合并肺部真菌感染81例,占63.78%,不合并肺部真菌感染者46例,占36.22%。肺部真菌感染组死亡率为82.72%,无肺部真菌感染组为67.39%;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3.910,P<0.05),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机械通气天数、气管插管/切开>7d、糖尿病、血糖>6.1mmol/L、两种或以上器官功能障碍、联合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更换次数≥3次、应用糖皮质激素≥7d、免疫抑制剂是呼吸机相关肺部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高龄、糖皮质激素使用≥7d、两个或以上器官功能不全、麻醉镇静药使用≥3d、血糖>6.1mmol/L、高APACHEⅢ评分是呼吸机相关肺部真菌感染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呼吸机相关肺部真菌感染常常是同时存在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尽早发现其危险因素,及时进行抗真菌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
- 李鸣陈壮桂张常然林建聪曾勉
-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肺炎
- 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治疗方法的临床对比研究被引量:13
- 2008年
- 目的评价3种常用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3例哮喘急性发作的患儿随机分为3组。A组53例采用布地奈德雾化悬浊液联合沙丁胺醇和异丙托溴胺混合溶液雾化吸入治疗,每日2次;B组41例采用布地奈德气雾剂联合沙丁胺醇和异丙托溴胺混合气雾剂吸入治疗;C组29例采用静脉地塞米松联合氨茶碱,每日1次,疗程5d。入选患儿均采用综合治疗如补液、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等。结果布地奈德雾化悬浊液联合沙丁胺醇和异丙托溴胺混合溶液雾化吸入和静脉使用地塞米松联合氨茶碱均能有效控制儿童哮喘急性发作,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相对前两者,布地奈德气雾剂联合沙丁胺醇和异丙托溴胺混合气雾剂吸入不能有效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结论经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是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最佳给药途径,布地奈德雾化悬浊液联合沙丁胺醇和异丙托溴胺混合溶液治疗儿童哮喘发作的疗效与静脉使用地塞米松联合氨茶碱相当,依从性好,简便可行。
- 陈壮桂李鸣陈虹陈岩峰陈奋华纪经智
- 关键词:布地奈德沙丁胺醇支气管哮喘
- 六君子汤对慢性支气管炎模型大鼠血清ICAM-1、NF—κB影响的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检测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核因子-κB(NF—κB)在慢性支气管炎大鼠血清中的表达,探讨二者在慢性支气管炎气道炎症中的作用,并观察六君子汤治疗后对以上指标的影响。方法通过SO2烟熏法建立慢性支气管炎大鼠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ICAM-1、NF—κB在慢性支气管炎大鼠以及六君子汤治疗后大鼠血清中的表达。并对肺组织的病理进行了观察。结果慢性支气管模型纽大鼠的ICAM-1、NF—κB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经过六君子汤治疗后,治疗组大鼠血清ICAM-1较生理盐水模型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NF—κB的阳性表达也较生理盐水模型对照组有下降趋势(P〈0.05)。慢性支气管炎模型大鼠支气壁组织病理损害明显,六君子汤治疗后病理损害较模型对照组显著恢复。结论气道炎症时NF—κB表达上调,并可能参与了ICAM-1基因的表达调控;而六君子汤能够通过下调NF—κB,可能在转录水平上抑制ICAM—1的表达,并能减轻支气壁组织损伤程度。
- 张常然牛媛媛刘小云林建聪李鸣
-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干预方法探讨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免疫干预的有效性。方法入选的48例患儿分为2组,治疗组患儿28例,用丙种球蛋白(WIG)治疗,IVIG400mg/(kg·d),连用5d;或IVIG1g/(kg·d),连用2d。对照组患儿20例,予更昔洛韦(GCV)5~10mg/(kg·d)连用5d。并予对症支持治疗。选择20例正常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结果健康儿童CD4(%)、CD8(%)及CD4/CD8比值分别为(34.12±3.53)%、(26.22±4.43)%及(1.41±0.3);IVIG组分别为(24.2±4.3)%、(36.4±6.8)%及(0.72±0.12);GCV组(23.7±5.1)%、(37.3±7.8)%及(0.67±0.13),健康对照组与两组IM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IVIG组患儿治疗后CD4(%)升高、CD8(%)下降及CD4/CD8比值升高(P〈0.05);而GCV组患儿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无显著性变化(P〉0.05);IVIG治疗组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较GCV治疗组消失快(P〈0.05),IVIG组患儿治疗有效率88.7%,GCV组患儿治疗有效率59.2%(X2=3.97,P〈0.05);IVIG组患儿平均住院日为(9.2±4.3)d,较GCV组(13.8±5.1)d明显缩短(t=-4.24,P〈0.05);结论IM患儿除了病毒感染导致的直接影响外,存在明显的免疫功能紊乱;IVIG免疫干预治疗优于单纯抗病毒治疗。
- 陈壮桂李鸣纪经智陈虹陈岩峰陈奋华
-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疱疹病毒4型丙种球蛋白类更昔洛韦
-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联合治疗感染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讨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对感染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胸腔积液中等量以上,超声或胸部CT提示胸腔内有纤维凝块、纤维分隔形成包裹的病例3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n=15)和对照组(n=17)。治疗组引流胸水后,胸腔内注入tPA10mg+生理盐水50ml,其余治疗同对照组。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1)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胸腔积液引流量分别为(1020±320)ml和(630±105)ml;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住院天数分别为(14.0±5.5)d和(20.0±6.7)d;3个月后胸膜增厚黏连例数分别为5例(33.3%)和12例(70.6%),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胸膜腔穿刺次数、术后肺功能(潮气量,用力潮气量)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没有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结论胸腔内注射tPA适用于感染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辅助治疗。
- 林建聪张常然李鸣周华牛媛媛刘小云
- 关键词:胸腔积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黏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