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
- 作品数:89 被引量:529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头足类资源评估模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23年
- 头足类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开发潜力的渔业资源之一,对该资源进行科学评估是实现其可持续利用的关键。不同于传统的鱼类种群,头足类具有生命周期短、生长速度快、种群结构复杂等生物学特点,且其资源量极易受到海洋环境波动的影响,使得头足类种群动力学和资源评估研究与传统鱼类资源相比面临着更多困难和挑战。本文总结了头足类的生活史特征及其资源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对资源评估的影响,并梳理了主要评估模型对头足类资源评估的适用性。分析认为,当前经过改进的衰减模型和剩余产量模型应用最为广泛,但仍无法制定出具有时效性的渔业管理措施。为此,文章从提高输入参数的准确度和可靠性、开展长期系统的资源环境调查和开发新的评估模型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头足类资源评估研究的建议。
- 李纲曹洋铭陈新军
- 关键词:头足类影响因素
- 中东大西洋翼柄柔鱼种群、年龄、生长及性成熟特征被引量:1
- 2022年
- 为了解中东大西洋翼柄柔鱼Sthenoteuthis pteropu的渔业生物学特性,根据2020年5月中国鱿钓船在中东大西洋所采集的682尾翼柄柔鱼样本的体长频度和耳石微结构数据,对其种群结构、年龄、生长及性成熟特征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翼柄柔鱼的胴长为124~580 mm,优势胴长组为200~399 mm,体质量为80~6 365 g,优势体质量组为0~1 999 g,年龄为105~365 d,优势年龄组为100~249 d;根据耳石日龄及捕捞日期推算,孵化日期为2019年5月—2020年2月,高峰期为11月—次年1月;翼柄柔鱼样本初次性成熟胴长为370 mm,胴长生长符合Logistic模型;胴长的平均瞬时生长率和绝对生长率分别为0.45%/d和0.77 mm/d,体质量的平均瞬时生长率和绝对生长率分别为1.21%/d和13.93 g/d。研究表明,中东大西洋翼柄柔鱼主要为大型秋冬生群,本研究结果可为在该海域合理开发翼柄柔鱼资源提供基础资料。
- 张鑫浩刘必林李纲李纲
- 关键词:耳石
- 西北太平洋柔鱼渔业生物经济模型及其管理策略被引量:1
- 2014年
- 西北太平洋柔鱼是中国大陆、日本及中国台湾鱿钓船队共同开发的主要经济头足类之一,如何兼顾鱿钓船队的渔业利益,并综合考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学制定渔业管理目标是确保柔鱼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研究内容。根据中国大陆、日本及中国台湾鱿钓船队的渔获统计数据及相关经济参数,构建基于多船队的生物经济模型,模拟了50年内(1997—2047年)各捕捞船队开发柔鱼资源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并探讨了在10种不同的管理方案下各船队捕捞努力量、柔鱼资源量、渔获产量及其渔业利润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所有设计方案下,随着捕捞努力量的动态变化,资源量在前10a均呈急剧下降趋势,随后经长期波动后逐渐趋于稳定并维持在较低水平。从长期效益来看,方案9(提高中国台湾船队捕捞系数)的累计产量及累计利润中等,但能兼顾各国或地区船队间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可建议以方案9作为柔鱼渔业的参考管理目标;从柔鱼资源保护角度来看,方案4(提高中国大陆船队作业成本)的资源量保持最好,可以对方案4进行适当的优化作为参考管理目标,即提高中国大陆船队作业成本,同时适当降低日本船队的可捕系数,可确保柔鱼资源量保持在更高的水平上。
- 刘金立陈新军李纲李思亮
- 关键词:柔鱼鱿钓渔业资源优化配置
- 海表水温和拉尼娜事件对东海鲐鱼资源时空变动的影响被引量:32
- 2011年
- 根据浙江近海鲐鱼生产统计数据和东海北部即日本五岛西部、济州岛西南部等海域鲐鱼资源量数据,以及海表水温、Nio 3.4指数,利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海洋环境对东海鲐鱼资源影响的异同性。结果表明:东海海表水温与浙江近海鲐鱼CPUE呈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东海北部鲐鱼资源量呈负相关关系(P<0.05);利用当年1至3月Nio 3.4区表温距平值的平均值能粗略反映鲐鱼资源的丰歉情况,当平均温度距平为正时,资源量一般较好;当平均温度距平为负时则资源量较差的可能性较大。海表水温变化会对鲐鱼洄游路线产生影响,引起鲐鱼资源不均匀分布,使鲐鱼资源量与海表水温呈不同关系;拉尼娜事件对东海不同海域鲐鱼资源均产生不利影响,但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据此,建议对东海鲐鱼资源进行评估应考虑其资源量分布时空动态的特点。
- 官文江陈新军李纲
- 关键词:鲐鱼拉尼娜事件
- “渔业地理信息系统”一流本科课程教学内容建设的实践
- 2021年
- 渔业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交叉型课程,是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方向课程,是海洋渔业学科与专业发展的需要。在"双一流"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本科课程建设越来越得到高校和教师的重视。结合我校的"远洋渔业特色"和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基础理论要求,"渔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团队按照"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体系-渔业案例-渔业应用实践"框架,致力打造一流特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满足课程建设的"基础扎实,特色鲜明"定位。在提升课程的先进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考能力、专业分析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 杨晓明李纲陈新军
- 关键词:课程建设
- 基于水温因子的东、黄海鲐鱼剩余产量模型建立被引量:30
- 2011年
- 水温是影响鲐鱼生长、繁殖、补充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东、黄海鲐鱼灯光围网渔业渔获量、标准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和2月产卵场(127°30'E、29°30'N)平均海表面温度(SST),建立了基于SST因子的剩余产量模型,分析SST对东、黄海鲐鱼资源和持续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持续产量可由捕捞努力量和SST的函数来表征,表达式为:Yt=1 080.97ft-0.006ft2+114.51SSTt ft-2.91SSTt2ft,鲐鱼资源量和持续产量的变动受产卵场SST和捕捞努力量控制。分析认为,2月产卵场最适SST范围为18.5~20.6℃。为此,建议在渔业管理中应根据各年海洋环境状况来确定最大可持续产量,并实时调整管理方案。
- 李纲郑晓琼朱国平陈新军
- 关键词:鲐鱼海表面温度剩余产量模型灯光围网渔业产卵场
- 不同模态下气候变化对智利竹筴鱼补充量的影响被引量:1
- 2021年
- 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是东南太平洋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其资源量受补充量影响明显,了解补充量状况对智利竹筴鱼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模态分析将1971-2017年间智利竹筴鱼补充量划分不同模态,运用贝叶斯模型平均法,分析海表面温度、海表面盐度、海表面高度、厄尔尼诺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5个环境因子在不同模态中对补充量的解释能力,并探讨模态变动对补充量预测的影响。结果表明,第1模态(1971-1980年)更多的受捕捞因素的干扰;第2模态(1981-1990年)厄尔尼诺对补充量变动的解释概率最高;第3模态(1991-2001年)解释概率最高的环境因子为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第4模态(2002-2015年)厄尔尼诺为解释概率最高的环境因子。对比不考虑模态变动的分析结果,两者存在明显差异,基于不同模态的分析结果对智利竹筴鱼补充量变动的解释更为合理。研究认为,智利竹筴鱼补充量变动受到多个环境因子的影响,在不同模态时期起主导作用的环境因子也不同,推测年代际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冷暖期交替与厄尔尼诺现象可能是诱发智利竹筴鱼补充量发生模态转变的重要因素。建议在未来智利竹筴鱼资源评估与管理中,应该考虑不同的模态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 张畅李纲陈新军
- 关键词:补充量东南太平洋
- 基于贴现率的东黄海鲐鱼动态生物经济模型分析被引量:9
- 2011年
- 渔业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与其种群大小有关,而且还与作业规模、单位作业的经济成本和贴现率等有关。传统生物经济模型通常忽视了贴现率对渔业资源配置的影响。本文根据1999年-2009年中、日、韩三国在东黄海捕捞的鲐鱼渔获量以及生产成本数据,结合贴现率和渔获价格等数据,构建基于贴现率的东黄海鲐鱼动态生物经济模型。结果表明,贴现率为10%~30%时,短期利益占长期利益的10%~20%,渔获价格在(2327~4654)元/t时,可保证鲐鱼渔获量低于最大可持续产量,从而有效地控制捕捞强度,确保鲐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王雅丽陈新军李纲
- 关键词:贴现率鲐鱼
- 东南太平洋竹䇲鱼资源评估与捕捞控制规则模拟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以东南太平洋智利竹鱼为对象、以资源量动态模型为基础,使用模拟方法构建了"真实"的智利竹鱼种群及其渔业,评估了观测误差和过程误差对智利竹鱼资源评估和管理的影响。模拟的"真实"的智利竹鱼种群及其渔业结果显示,1997—2014年太平洋智利竹鱼资源量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且远低于B_(MSY)的50%;捕捞死亡系数波动剧烈,仅在2012—2014年低于F_(MSY)且相对稳定。渔业资源评估模拟结果显示,观测误差和过程误差使资源量和B_(MSY)被低估,捕捞死亡系数和F_(MSY)被高估,且随机误差越大,资源量、B_(MSY)被低估,而捕捞死亡系数、F_(MSY)被高估的程度越大。渔业管理模拟的结果表明,捕捞控制规则采用恒定捕捞死亡系数时,未来10年基于50%2014年捕捞死亡系数的管理措施为最佳管理措施。由于捕捞死亡系数被高估,最佳管理措施实施后使得年总可捕捞量高于预期,而年资源量低于预期,资源量增长或恢复的速度变慢,资源可能同时处于过度捕捞状态和正遭受过度捕捞。过度捕捞的风险与随机观测误差和过程误差的大小成正比。
- 邹莉瑾邹晓荣官文江张敏张敏
- 关键词:资源评估东南太平洋
- 西北太平洋柔鱼洄游重心年际变化及预测被引量:19
- 2018年
-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西北太平洋海域重要的经济头足类,海洋环境决定其资源的空间分布,通过研究其洄游路径的时空变化趋势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来推测柔鱼资源的空间分布是当前渔业资源学研究重点,对于实际生产也有重大意义。利用系统聚类分析和神经网络,根据2004年—2015年我国西北太平洋鱿钓生产统计数据和环境数据,包括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和叶绿素浓度(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Chl-a)数据,结合尼诺转化指数(Trans-Ni1o index TNI),分析柔鱼洄游路径的时空变化和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预测柔鱼在海洋环境的影响下,洄游路径可能发生的变化。结果表明:柔鱼洄游重心的产量占比与洄游重心的离散度在10月和11月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洄游重心的纬度变化和TNI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而经度上并未呈现这一关系;研究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了基于海表面温度、盐度和叶绿素浓度的柔鱼洄游路径时空变化的预测模型,预测结果显示,时间跨度在8—11月内,柔鱼洄游重心纬度上呈现南-北-南,经度上呈现出西-东-西的变化趋势,8月和9月预测洄游重心海域的产量占比为64%和68%,10月和11月,柔鱼种群进行产卵洄游。预测产量占比明显提高,预测海域产量占比为83%和89%。
- 魏广恩陈新军李纲
- 关键词:柔鱼系统聚类神经网络环境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