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祥辉

作品数:109 被引量:1,246H指数:24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0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7篇天文地球
  • 9篇生物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5篇地层
  • 18篇层序
  • 15篇白垩纪
  • 14篇同位素
  • 14篇古气候
  • 13篇三叠
  • 11篇岩相
  • 11篇三叠统
  • 11篇白垩统
  • 11篇层序地层
  • 10篇上三叠统
  • 10篇盆地
  • 9篇白垩世
  • 8篇矿物
  • 8篇古地理
  • 8篇藏南
  • 7篇地层学
  • 7篇上白垩统
  • 7篇特提斯
  • 6篇大洋

机构

  • 83篇成都理工大学
  • 50篇南京大学
  • 33篇中国地质大学...
  • 6篇四川省地质矿...
  • 5篇同济大学
  • 3篇青岛海洋地质...
  • 3篇中国石油天然...
  • 3篇国土资源
  • 3篇江苏省有色金...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铁道部第二勘...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成都地质矿产...
  • 1篇长江大学
  • 1篇长安大学
  • 1篇牛津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化集团

作者

  • 109篇李祥辉
  • 59篇王成善
  • 19篇胡修棉
  • 9篇曹珂
  • 8篇王尹
  • 8篇李亚林
  • 7篇陈曦
  • 7篇魏玉帅
  • 7篇刘文均
  • 6篇徐文礼
  • 6篇刘志飞
  • 6篇冉波
  • 6篇郑荣才
  • 6篇陈洪德
  • 6篇刘玲
  • 5篇石和
  • 5篇陈云华
  • 5篇刘树根
  • 5篇孙勇
  • 5篇万晓樵

传媒

  • 16篇沉积学报
  • 11篇地质学报
  • 7篇成都理工学院...
  • 7篇地质通报
  • 5篇矿物岩石
  • 5篇成都理工大学...
  • 4篇地质论评
  • 4篇高校地质学报
  • 4篇四川地质学报
  • 3篇地层学杂志
  • 3篇地球科学进展
  • 3篇沉积与特提斯...
  • 3篇地球科学(中...
  • 3篇地学前缘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岩相古地理
  • 2篇矿物岩石地球...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现代地质

年份

  • 2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7篇2012
  • 6篇2011
  • 3篇2010
  • 5篇2009
  • 4篇2008
  • 4篇2007
  • 8篇2006
  • 8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 4篇2002
  • 6篇2001
  • 7篇2000
10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若尔盖地区晚白垩世以来隆升作用与流体活动耦合效应被引量:1
2011年
若尔盖地区晚白垩世以来阶段性隆升幅度不少于3400m,晚白垩世和晚中新世至今阶段的快速隆升过程对本区流体应力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综合野外详细地质、裂缝系统空间分布和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等特征研究表明,若尔盖地区浅部地层以发育高角度(或近垂直)裂缝为主,深部地层以发育低角度(或近平行)裂缝为主;流体早期具有热流体增温特征,中、晚期具有淡水流体混合特征,多期流体混染形成开放性流体动力环境,阶段性快速抬升过程与流体活动的多期性特征具有一定对应性.基于阶段性隆升过程诱发的岩石应力-应变行为特征,讨论了本区多期隆升运动背景下,阶段性隆升释压与流体幕式流动的时空耦合机制及油气地质效应.
邓宾刘树根李巨初,王国芝,刘顺,李智武,李祥辉李巨初王国芝刘顺李智武李祥辉
关键词:古流体
浙闽地区白垩纪早中期黏土矿物组成特征及其古气候显示被引量:8
2012年
对浙江西南和福建西部地区11个剖面点陆相白垩系11个层位的碎屑黏土矿物组成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显示,白垩系中下部大部分层位以伊利石为主,相对含量平均超过80%;闽西坂头组、浙西寿昌组顶部—横山组下部、金华组中部、衢县组上部出现了较为丰富的蒙脱石,最高达49%;高岭石一般较少,仅在浙西衢县组中部、寿昌组上部较高,最高达38%。研究表明,中国东南地区在白垩纪早中期主要属于热带—亚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与全国乃至全球温室气候一致;在浙西阿普特初期和赛诺曼早期间断有湿热气候,可能与区域古植物较为繁盛及较大面积湖区有关;闽西凡兰吟期,浙西阿普特早期、阿尔布晚期、赛诺曼中期部分时期存在短期相对干冷气候,大致分别对应于白垩纪全球大洋缺氧事件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并可能与区域隆升有关。
刘玲李祥辉王尹周勇曹珂
关键词:黏土矿物古气候白垩纪
青藏高原东缘中生代若尔盖古高原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7
2019年
40 Ma B.P."原青藏高原"的提出使得青藏高原的早期隆升历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其向东的延伸情况不明。青藏高原东缘若尔盖高原、龙门山冲断带和四川盆地有机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原-山-盆体系,成为揭示青藏高原隆升和生长的理想场所,而位于高原内部若尔盖地块的红参1井更为此提供了宝贵素材。基于红参1井的构造恢复和低温热年代学研究结果,结合区域上已有的低温热年代学和古高程数据,提出青藏高原东缘在早新生代印-亚大陆碰撞之前就已形成了高原,称之为若尔盖古高原,并从基底构造属性、构造变形、地壳缩短与增厚、沉积记录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证。红参1井钻井剖面构造恢复结果揭示所钻遇7 000余米的三叠系复理石层系实际上有46%的厚度是由构造重复所致,连同广泛发育的晚三叠世埃达克质花岗岩以及利用中性岩浆岩Sr/Y比值估算的地壳厚度,共同表明青藏高原东部松潘-甘孜地区在晚三叠世就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地壳加厚。红参1井多重低温热年代学[锆石(U-Th)/He,磷灰石裂变径迹和(U-Th)/He]测试结果揭示若尔盖地块分别在白垩纪中期(约120 Ma B.P.和约80 Ma B.P.)经历了2次快速的冷却事件,累计剥蚀厚度达5 km,之后转入极其缓慢的冷却过程,暗示其已进入高原化阶段;而在整个新生代期间处于近乎"零"剥蚀的状态而被动地抬升到现今高度(不同于常见的山脉隆升,地块隆升代表了一定范围的区域整体抬升)。因此,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地块最晚在白垩纪末期就已形成高原,即若尔盖古高原,其范围可能包括三叠系复理石层系覆盖的大部分松潘-甘孜地区,并可能向西与羌塘古高原相连,构成羌塘-若尔盖古高原。若尔盖古高原的形成不仅造成四川盆地西缘在白垩纪中期出现了重要的物源转变,更重要的是加剧了青藏高原东缘白垩纪气候干旱化,出现了大�
刘树根李智武Peter J.J.Kamp冉波李金玺邓宾王国芝Ganqing XUMartin Daniík杨迪王自剑李祥辉刘顺李巨初
关键词:隆升剥蚀中生代青藏高原
西藏措勤盆地北部下白垩统层序地层特征被引量:4
2005年
措勤盆地北部下白垩统下部川巴组和多巴组可识别沉积层序单元11 个,平均延时约1.8 Ma;上部郎山组层序单元12个,平均时限2.1 Ma左右。川巴组和多巴组层序TST以陆源碎屑沉积占优,HST以生物碎屑滩相为特色,层序结构普遍为TST≥HST;郎山组沉积层序发育在碳酸盐台地背景下,TST具向上加深相序,HST为向上变浅相序,多HST≥TST结构。提出并总结了层序结构的物源供应/碳酸盐生产速率与相对海平面之间的关系、成因格架白垩系侏罗系变化的构造演化意义、弧背盆地层序地层标识特点。
李祥辉曾庆高吴铬毛国政王保弟
关键词:层序地层下白垩统措勤盆地
“大洋板块地层”的重建与意义——以藏南仲巴地区为例被引量:8
2015年
混杂岩是古增生楔存在的标志之一,一般由枕状玄武岩、灰岩、放射虫硅质岩、硅质页岩、砂岩等混乱无序组成。目前"大洋板块地层"(OPS)运用放射虫地层学方法对混乱的增生楔断片进行重建取得了良好效果,并清晰地展示了大洋板块俯冲和洋底物质连续增生的历史。在西藏仲巴地区填图过程中,结合放射虫年代学分析鉴定结果,以OPS重建的思路和理论作为指导,重建了仲巴地区混杂岩的大洋板块地层,并恢复了该区域特提斯洋在洋中脊大洋板块增生至消亡的岩石序列,自下而上分别为侏罗纪海山玄武岩、海山覆盖物侏罗系—白垩系碳酸盐岩、海山周围沉积的侏罗系—白垩系放射虫硅质岩和硅质页岩,以及海沟附近的白垩系陆源碎屑岩等,为特提斯洋大洋板块俯冲的方向、持续时间和古大地构造环境提供了信息。
魏玉帅李亚林陈曦王成善李祥辉李鑫钟瀚涏
关键词:放射虫硅质岩特提斯洋藏南
深海相中的砂质碎屑流沉积——以西藏特提斯喜马拉雅侏罗-白垩系为例被引量:38
2000年
阐述了砂质碎屑流沉积特征、研究现状及其与其他深海碎屑沉积的区别 ,认为西藏特提斯喜马拉雅上侏罗统 -下白垩统深海沉积背景下的块状砂岩具有砂质碎屑流沉积性质 ,指出深海相中的块状砂岩可以预测。
李祥辉王成善胡修棉
关键词:砂质碎屑流砂岩侏罗统深海相
龙门山地区泥盆纪碳酸盐与硅质碎屑的混积相与混积机理被引量:41
1997年
碳酸盐与陆源碎屑的混合沉积研究至今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文献屈指可数。扬子西缘龙门山地区泥盆纪发育了这类良好的混合沉积。作者根据实际材料,首次从这一思路出发,识别出该区泥盆纪Emsian期到Givetian早期的混积相四种,混积亚相约14种,阐明了其优势混积作用;根据混积作用特征、沉积背景关系,划分出两大混积类型,即泥质背景下的混积Ⅰ型和砂灰质背景下的混积Ⅱ型;对混积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不同级次的混积层序类型。
李祥辉刘文均郑荣才
关键词:泥盆纪碳酸盐硅质碎屑
阿尔卑斯—喀尔巴阡上白垩统大洋红层特征与对比被引量:6
2005年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时代、岩性、古生物、沉积速率、沉积环境等方面对阿尔卑斯—喀尔巴阡地区的上白垩统大洋红层进行了详细对比,发现研究区内上白垩统大洋红层最早出露于Cenomanian期,最晚可延续至古近纪,且在Campanian期出露最为广泛,其岩性以灰岩、泥灰岩和含泥灰岩为主,生物化石以浮游有孔虫为主,沉积速率较低且在各地不尽相似,在CCD面上、下均可以出现,沉积环境一般是大陆边缘盆地、斜坡和大洋盆地等远洋、半远洋环境。通过比较分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上白垩统大洋红层提供较为全面的基础资料。
陈曦王成善李祥辉胡修棉
关键词:上白垩统大洋红层
朋曲组——西藏南部最高海相层位一个新的地层单元被引量:35
2000年
西藏南部定日地区遮普惹山向斜核部近来发现一套非碳酸盐型海相沉积 ,由黄绿色页岩含砂岩、紫红色砂页岩组成 ,总厚约 180 m,产丰富的钙质超微化石 ,时代属始新世中—晚期 (路特中晚期—巴顿早期 ) ,延时约 10个Ma(5 0~ 40 Ma B.P.)。这套地层显然与过去在该区命名的碳酸盐型最高海相层位不同 ,本文命名为朋曲组 ,包括两个段 :下部恩巴段 ,黄绿色页岩夹砂岩 ,含超微化石带 NP15 ,限时路特中—晚期 ,属残留海浊流沉积 ;上部扎果段 ,紫红色砂、页岩 ,含超微化石带 NP16 ,局限于路特末期—巴顿早期 ,系入海三角洲相。这套非碳酸盐型最高海相层的发现有三点重要意义 :1)第一次在研究区建立了始新统的较为精确的化石、年代地层 ;  2 )在西藏特提斯喜马拉雅发现了真正碰撞型残留海沉积建造 ;  3)为新特提斯洋在西藏南部最后关闭和西藏南部早期隆升的时间确定提供了直接依据。
李祥辉王成善胡修棉万晓樵徐钰林赵文金
关键词:第三纪
深海沉积理论发展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被引量:58
2009年
深海沉积理论的进展主要涉及"鲍玛序列"、浊流、砂质碎屑流和深海层序地层四方面。以Shanmugam为代表认为:"鲍玛序列"并非唯一浊流产物,可含有砂质碎屑流、浊流、内潮汐、内波、等深流多种流体作用的结果;过去识别的"鲍玛序列"A段有浊流也有相当部分是砂质碎屑流成因,B—D段交错层理则是底层牵引流沉积产生的;只有浊流的沉积物才能称为浊积岩;"高密度浊流"是指砂质碎屑流而不是浊流;浊流是一种有牛顿流和紊乱状态的沉积物重力流;浊积岩没有复杂的颗粒悬浮层和碎石浮层,不发育逆粒序。Shanmugam等关于"鲍玛序列"这一新解是深海沉积学理论的一个进步。深海牵引流过去数十年取得了较大进步,但理论与实践脱节。深海层序地层是深海沉积理论进展的另一个方面,层序界面类型、体系域沉积有自身的独特性:层序界面至少存在斜坡侵蚀面、低水位下超面和水下沉积间断面三种;当沉积背景以陆源碎屑为主时,LST主要为盆底扇,TST和早期HST表现为非钙质远洋沉积,晚期HST一般不发育;当碳酸盐沉积为沉积背景时,LST主体为碎屑流和跨塌蹦落沉积或淡水透镜体,TST和早期HST为钙质细粒沉积,晚期HST可能存在有较小规模的钙屑海底扇。建议慎重解释"鲍玛序列",审视"浊积扇"理论,废弃"浊积扇"概念,加强深海牵引流沉积机理方面的研究;LST浊积砂体、砂质碎屑流形成的块状不规则砂体、深海牵引流砂体可在深海储层预测方面具有巨大潜势,深海沉积作用及其过程的精细研究在指导深海油气勘探方面将会发挥越来越为重要的作用。
李祥辉王成善金玮冉波
关键词:重力流深海扇层序地层油气勘探深海沉积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