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仪
- 作品数:13 被引量:17H指数:3
- 供职机构: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巫术教化与神之重造:审度沈从文的乐治思想
- 2012年
- "神之重造"是沈从文40年代提出了重要思想命题,它本质上是对于上古"巫术教化观"的现代性提升,由于"巫术仪式"的本质是音乐,因而这个思想进一步发展,便演化为后来的"音乐改造社会"思想。沈从文的"乐治"观念把握和体现了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科学和信仰、艺术和政治、原始与现代之间相互抗衡又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从而从一个特定的角度丰富了20世纪中国的社会思想,并且具有一定的当代价值。
- 何云波李欣仪
- 关键词:音乐
- 跨学科视野中的沈从文与音乐关系研究
- 音乐是沈从文的生命。然而,沈从文所说的“音乐”与我们平常所说的“音乐”不一样,它不仅包括作为艺术形式的“人工之乐”,还包括自然万象中的“天籁之音”和无声幻象的“心灵之乐”等。不同的音乐类型对沈从文的影响并不完全相同,尤其...
- 李欣仪
- 关键词:音乐
- 文献传递
- 论非艺术形态“音乐”对沈从文的影响被引量:3
- 2011年
- 在沈从文那里,"音乐"是一个与其"生命观"密切相关的概念。沈从文文本中的"音乐"常常表现为一种难以言说的情绪体验和天人相契的心灵境界,它们带有忘我沉迷性、"抽象"性、体悟性特征。它们与沈从文所设想的生命最高境界相邻。然而,以往的研究大多只注意到了湘西民歌、西洋古典音乐等具体音乐形式对于沈从文的影响,没有看到"天地音乐"、"无声的心灵音乐"等"神秘"形态与沈从文创作和思想的深层联系。本文通过对沈从文音乐体验的重新审视,期望能够把当前的沈从文与音乐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 李欣仪
- 关键词:音乐生命沉迷
- 重新审视沈从文的“音乐重造政治”思想
- 2012年
- 沈从文的社会政治思想带有极强的"诗性"特征。他试图借助"音乐"(艺术)来清除现代政治、宗教和道德对人性的扭曲和压抑,激发人性当中追求"美"、"善"、"爱"的本能,从而为社会政治的变革提供坚实的心理基础。这种思想延续了"五四"新文学的国民性批判传统,但是也有明显的不同:五四新文学作家主要是以西方现代思想批判国民大脑中的封建思想残余从而实现人的革新。沈从文侧重的是人性底蕴的改造,即通过塑造健康的人心(性)进而建造健全的社会,其社会政治理想本质上是"人的健全"与"社会政治健全"的合一。
- 李欣仪
- 关键词:音乐
- 被束缚的想象力——五四小说新论
- 2007年
- 由于对科学理性的极力崇拜和对西方写实主义的片面追求,五四新小说的想象力曾一度处在现实真实、科学常识和现实意图的束缚之下。传统小说的神秘想象瞬间绝踪灭迹;西方现代派的非理性想象也失去了被理解的土壤。想象力被小心翼翼的局限在合科学性、合现实真实性的狭小范围之内。再现性想象成了作家们创作的主要途径。一般说来,缺乏自由想象的小说也是缺乏真正的表现力的小说。被束缚的想象力最终又影响到了五四新小说对生活本质的把握和艺术审美的追求。
- 唐东堰李欣仪
- 关键词:想象力五四小说
- 五四思想革命与语言变革——重新审视五四白话文运动的起因与实际
- 五四现代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不仅是工具层面的转换,更是思想和文化在深层上的转变。五四现代白话文的产生,发展与五四思想,文化革命不可分割。一方面,文言文为代表的古汉语思维模式制约着中国人对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尤其是近代科学文化)...
- 李欣仪
- 关键词:五四文学白话文运动欧化语言变革话语模式
- 文献传递
- “五四”功用主义文学观新解
- 2008年
- "民主"与"科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帜。"五四"小说所呈现的科学理性精神、思想方法以及创作观念与西方近代科学有着密切的关联,科学不仅改变了"五四"小说的外部形态,也使得传统的实用文学观披上"科学"的外衣,重新走上了现代小说创作的历史舞台。以往学者往往把实用的文学观摆在客观写实的对立面。事实上,客观写实所蕴含的科学精神本身就含有功用的目的。科学研究精神实际上就是要求作家注重对现实人生问题的"观察"、"分析"和"研究",使得小说与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科学主义与儒家注重现世的功用文学观融合为一。
- 李欣仪唐东堰
- 关键词:科学主义写实主义
- “赛先生”与五四现实主义文学理论被引量:3
- 2008年
- "科学"是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大的历史语境。出于对"赛先生"的崇拜,五四新文学家一方面从众多的西方文学流派中,选择了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作为新文学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又从狭隘地"科学实证"角度来解读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夸大了"写实主义文学"与"赛先生"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了对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误读。这种误读也使得五四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本身存在着巨大的缺陷。
- 唐东堰李欣仪
- 关键词:赛先生现实主义文学五四文学历史局限
- “不可杀人”的现代阐析——从基耶斯洛夫斯基《杀人短片》看文艺与法律的关系被引量:1
- 2013年
- 《中国古代判词艺术的形态学分析》提出,中国古代判词从语体上可分为语判和书判,从语言形式和风格上可分为骈判、散判和花判,从使用主体上可分为批词和判词、审语和判语。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十诫》之五.杀人短片"中,对作为宗教戒律的"不可杀人",作了全新的现代阐析,由此也引出一个文艺与法律的关系的问题。法律有它自身的立场,而艺术的叙事也有它特有的逻辑。但它们的终极目标是一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补充。这是《"不可杀人"的现代阐析》的基本观点。《论后现代挪用艺术的法律保护困境》则认为,依据版权法"保护表达不保护思想"的二分原则,借用已有作品表达进行再创作的后现代挪用艺术要么被拒之于版权保护的门外,要么深陷侵权的泥潭。然而,从认识论来说思想/表达间并不存在通常认为的明确界限,表达是能指与所指的统一,思想与形式的重合。机械割裂思想/表达,既不利于艺术繁荣,又损害了版权法的发展完善。
- 何云波李欣仪
- 关键词:基耶斯洛夫斯基杀人短片法律《十诫》中西小说
- 重新审视《新青年》与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关系被引量:4
- 2010年
- 《新青年》在五四现代白话文运动的兴起、发展乃至胜利的全过程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以往学界在论述《新青年》对现代汉语形成的贡献时,往往局限在《文学改良刍议》等少数有意提倡白话文的文章上,忽视了《新青年》所倡导的思想革命在语言变革中的作用。《新青年》走在汉语现代化变革的最前列与其高举"德先生"、"赛先生"两面大旗进行思想文化革命密不可分,而这正是五四白话文运动与晚清白话文运动的根本性区别所在。
- 唐东堰李欣仪
- 关键词:赛先生德先生五四白话文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