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小华

作品数:119 被引量:455H指数:12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9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2篇动力工程及工...
  • 18篇化学工程
  • 8篇机械工程
  • 8篇交通运输工程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理学
  • 4篇电子电信
  • 3篇电气工程
  • 3篇农业科学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矿业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1篇等离子体
  • 50篇低温等离子体
  • 49篇柴油
  • 46篇柴油机
  • 23篇生物油
  • 20篇热解
  • 16篇阻挡放电
  • 16篇介质
  • 16篇介质阻挡
  • 16篇介质阻挡放电
  • 15篇催化
  • 13篇HZSM-5
  • 12篇捕集器
  • 11篇真空热解
  • 10篇NTP
  • 9篇燃机
  • 9篇内燃
  • 9篇内燃机
  • 9篇发动机
  • 8篇油菜

机构

  • 116篇江苏大学
  • 3篇盐城工学院
  • 2篇北京理工大学
  • 2篇江苏理工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北京工业大学
  • 1篇凯龙高科技股...
  • 1篇镇江市计量检...

作者

  • 119篇李小华
  • 109篇蔡忆昔
  • 23篇施蕴曦
  • 21篇樊永胜
  • 21篇王军
  • 19篇赵卫东
  • 15篇王静
  • 15篇俞宁
  • 14篇韩文赫
  • 12篇陈亚运
  • 12篇王攀
  • 11篇韦星
  • 11篇尹海云
  • 10篇李康华
  • 8篇吴江霞
  • 8篇李伟俊
  • 7篇江飞
  • 7篇徐辉
  • 6篇罗福强
  • 6篇丁道伟

传媒

  • 11篇农业机械学报
  • 10篇农业工程学报
  • 10篇江苏大学学报...
  • 9篇内燃机工程
  • 7篇工程热物理学...
  • 5篇车用发动机
  • 5篇林产化学与工...
  • 4篇燃料化学学报
  • 4篇中国机械工程
  • 4篇小型内燃机与...
  • 4篇内燃机学报
  • 3篇江苏理工大学...
  • 3篇高校化学工程...
  • 3篇电子器件
  • 2篇太阳能学报
  • 2篇化工学报
  • 2篇拖拉机与农用...
  • 2篇浙江大学学报...
  • 2篇可再生能源
  • 2篇科教导刊(电...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7篇2018
  • 5篇2017
  • 16篇2016
  • 11篇2015
  • 14篇2014
  • 11篇2013
  • 6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6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5
1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NTP喷射系统再生柴油机颗粒捕集器的试验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以氧气为气源,利用自行设计的低温等离子体(Non-thermal Plasma,NTP)喷射系统,进行了不同温度下的DPF再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氧气经NTP发生器放电后产生具有强氧化性的活性物质O_3、O,能够实现对PM的分解,生成CO和CO_2;随着试验温度的升高,CO物质的量呈整体下降的趋势,CO_2和CO_x(CO和CO_2)物质的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试验温度为80℃时,DPF的背压下降最快,再生效果最为显著,且内部温度及温度梯度均远小于DPF的使用极限,有利于DPF的使用寿命。NTP技术在不加催化剂的条件下,实现了相对较低温度下的DPF再生,与传统的再生方法相比,体现出了该再生方法的优越性。
施蕴曦蔡忆昔李小华陈亚运李弘扬郑益
关键词:低温等离子体氧气温度
NTP技术降低柴油机PM排放及低温再生DPF的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针对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传统再生方法的缺陷,根据低温等离子体(non-thermal plasma,NTP)放电理论,探索了NTP低温再生DPF技术。从化学反应动力学角度探讨了基于NTP技术的DPF再生反应机理,并利用现代测试分析技术研究了NTP对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质量粒径分布、微观形貌、碳结构及表面官能团演变的作用规律。建立NTP技术再生DPF的试验系统,对已捕集PM的DPF进行再生试验研究。通过监测PM的氧化分解产物CO、CO2的体积分数和DPF的内部温度,结合DPF的背压变化,研究不同再生初始温度下的PM氧化分解特性和DPF再生特性,并考察NTP技术对DPF再生的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NTP技术可有效分解柴油机排气中的PM,显著降低DPF的再生温度,且无需催化剂。这为DPF再生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
施蕴曦蔡忆昔王静李小华樊润林陈祎
关键词:柴油机颗粒物低温等离子体颗粒捕集器
低温等离子体降低柴油机多环芳香烃的试验被引量:7
2014年
在186FA单缸柴油机上,采用玻璃纤维滤纸及XAD-2吸附管采集低温等离子体(non-thermal plasma,NTP)作用前后多环芳香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样品,结合气质联用分析技术,研究了不同工况下NTP对PAHs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原机中二环和三环PAHs的质量浓度随负荷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四环及五环PAHs的质量浓度随负荷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NTP对屈(Chrysene)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最高可达78.63%;NTP作用后,PAHs排放总量明显降低,最大降幅达到37.87%;NTP作用前后各环PAHs平均排放质量浓度均随环数的增加而降低,二环PAHs所占百分比最大,NTP作用后各环的PAHs平均排放质量浓度均比原机有所降低,降幅为17.9%-31.0%.
蔡忆昔董淼李小华江飞韩文赫
关键词:柴油机多环芳香烃低温等离子体气质联用
车用直喷式柴油机燃烧压力振荡控制的研究被引量:4
2003年
针对柴油机缸内燃烧压力振荡对发动机工作过程产生的重要影响,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转速、负荷、喷油提前角等对直喷式柴油机燃烧压力振荡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运行参数的变化,柴油机的滞燃期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了滞燃期内喷入气缸的燃油量,严格控制滞燃期可以有效地降低燃烧压力振荡强度 缸内燃烧压力振荡的研究。
蔡忆昔朱祥桢李小华
关键词:汽车柴油机燃烧压力振荡
基于GRNN的生物质真空热解液化过程优化研究
2014年
以油菜秸秆为原料,采用真空热解系统进行了制取生物油的正交试验研究,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原理,建立了以热解终温、体系压力、升温速率和保温时间为输入变量,生物油产率和能量转化率为输出变量的预测模型,并以生物油产率和能量转化率为目标开展了系统参数的优化,对优化结果进行了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经训练后的GRNN预测模型输出的生物油产率和能量转化率的预测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当热解终温为486.8℃、体系压力为5.0 kPa、升温速率为18.1℃/min、保温时间为55.0 min时,最高生物油产率和能量转化率分别为43.6%和35.5%。经试验验证,优化结果较为精确。
樊永胜蔡忆昔李小华赵卫东俞宁
关键词:GRNN生物质真空热解
O_(3)质量浓度对低温等离子体氧化柴油机PM的影响
2022年
为高效利用臭氧(O_(3))氧化去除柴油机颗粒物(PM),探究O_(3)自身热分解规律,分析不同O_(3)质量浓度的低温等离子体(NTP)气体对柴油机颗粒物的去除量和可溶性有机物(SOF)组分的影响.基于O_(3)热分解反应方程和Arrhenius公式推导出O_(3)热分解反应动力学计算公式,分析了反应温度对O_(3)变化的影响.搭建了低温等离子体氧化去除颗粒物的试验系统,对低温等离子体作用前、后的颗粒物去除量以及SOF进行分析.结果表明:O_(3)热分解的反应活化能为2.81×10^(4) J/mol、温度为80~100℃时O_(3)具有较低的分解率和较优的反应速率.O_(3)质量浓度的提高对NTP氧化去除柴油机颗粒物的效果非常显著.低温等离子体对PM中SOF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碳链的缩减,并在碳链中键入O.随着O_(3)质量浓度的增加,SOF组分中含氧基团的组分比例提高,并且组分中的含氧基团数量增多.
施蕴曦周银王为凯蔡忆昔李小华朱磊
关键词:柴油机颗粒物低温等离子体可溶性有机物
生物制气-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燃烧特性研究被引量:7
2004年
各种农林废弃的生物质,经气化炉热解气化产生可燃生物制气,作为柴油为引燃燃料的双燃料发动机主要燃料,测量该发动机及柴油机在运转范围内的燃烧过程,并分析燃烧始点、最高燃烧压力及相位的变化规律。双燃料发动机与燃用纯柴油时的发动机相比,燃烧始点较迟,在低速大负荷时比柴油机气缸最高燃烧压力及最大压力升高率要大,在其余工况比柴油机要低。
罗福强李小华汤东刘乔明
关键词:双燃料发动机生物制气燃烧
4105柴油机曲轴扭转振动与减振器匹配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利用软件EXCITE-designer对柴油机4105曲轴进行数学建模,建立了基于集中质量-弹簧-阻尼的系统模型,获得了曲轴扭转振动的自由振动频率和振型,计算了曲轴的强迫振动;分析了减振器的惯性块惯量对谐次波的影响,匹配了减振器。结果表明,柴油机在2 560,2 735和3 125 r/min附近转速下发生了较大的扭转共振;随着减振器惯性块惯量ID的增大,各谐次波的临界转速逐渐减小,匹配减振器后大幅降低了曲轴的扭转振幅,表明所设计减振器有较好效果。
李小华张凯沈贝蔡忆昔
关键词:柴油机临界转速扭转振动减振器
NPSC体系下Ti/HZSM-5在线催化裂解生物油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采用离子交换法对HZSM-5进行了Ti负载改性,利用SEM(EDS)、XRD、BET和Py-IR对Ti/HZSM-5进行了表征;建立了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Non-thermal plasma synergistic catalysis,NPSC)体系,并在该体系下利用Ti/HZSM-5进行了在线催化裂解生物油的研究,分析了"三效"(包括低温等离子体、HZSM-5本身和改性成分)催化对生物油品质以及催化剂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精制生物油产率降低,但其理化特性得到明显提升,高位热值达37.02 MJ/kg;精制生物油中烃类含量和组成均得到明显提升和改善,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的协同作用,有效增强了裂解脱氧性能,烃类质量分数达89.49%,且多环芳香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明显减少,但精制生物油仍属缺氢燃料;Ti改性成分与高能放电、HZSM-5之间存在多重交互作用,较强的裂解性能使Ti/HZSM-5结焦量有所增加,并出现两类焦炭"同构化"现象,较低的(nH/nC)eff使催化剂稳定性难以得到实质性提升。
樊永胜赵卫东蔡忆昔李小华陈玉炜金丽珠
关键词:生物油催化裂解
基于SLMD的生物质热解动力学预测模型被引量:7
2015年
采用单纯形格子混合设计法(SLMD)对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3种生物质组分进行复配优化设计,并在综合热分析仪上进行了热解试验。分析了3组分混合热解特性,建立了由生物质3组分比例直接计算动力学参数的预测模型,对模型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纤维素热解反应级数较低(1.20),活化能较高(134.50 k J/mol),指前因子较大(3.49×1012s-1),热解较为迅速与剧烈;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热解的反应级数较高(1.30、1.32),活化能较低(33.51、19.98 k J/mol),指前因子较小(9.43×103、107 s-1),热解较为缓慢;3组分在混合热解中对动力学参数存在交互影响,纤维素对活化能和指前因子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半纤维素与木质素对反应级数的影响较大;动力学参数预测模型精度较高,可有效预测生物质热解动力学参数。
樊永胜蔡忆昔李小华焦丽华俞宁
关键词:热解动力学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