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奎
- 作品数:93 被引量:298H指数:10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 《国语》故训与古文字被引量:2
- 2018年
- 《国语》中部分词保存了古老的意义,其后逐渐遗失,韦昭注多有疏误,根据出土古文字材料可予以纠正;《国语》韦昭注中还有一些词语的僻义或异说,结合古文字材料,对解决其他古书中的疑难问题有一定作用。将古文字研究与训诂研究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解决古书中的疑难问题和深入认识古书的传抄过程。
- 李守奎
- 关键词:国语古义训诂古文字
- 表意字的表达功能与古文字考释被引量:9
- 2005年
- 表意字是字符表达一定意义的文字。它所表达的意义主要有字符所表达的字义, 文字所记录的相应语言单位 (词或语素) 的语义和字义与所记录的词义 (或语素义 ) 之间的关系———造字理据义。其中, 语义是表意字意义的核心, 是文字的本质。把文字与图符区别开来, 强调表意字的表达功能, 可以避免把文字当语言、把字义当词义、把末流当主流等不恰当释字, 进而正确进行古文字考释。
- 李守奎李轶
- 关键词:表意字字义古文字图符
- 清华简《筮法》文字与文本特点略说被引量:9
- 2014年
- 清华简《筮法》是一篇《易》类文献,由画、图、表、数、符号和文字解释构成.行款有横有竖、有正有反。《汉书.艺文志》载《易》类古书有“古杂八十篇,杂灾异三十五篇,神输五篇,图一”等,其中有“图”,《筮法》从形式上说或可称为“筮图”.其内容讲针对各类命占的到占筮方法,讲到卦、爻、象、方、位等等,内容丰富而复杂.为解开筮法之谜提供了主要的材料。《筮法》蕴含的信息量很大,本文只就其文字上的一些特点做一简单描述。
- 李守奎
- 关键词:筮法文本特点文字《易》
- 段玉裁古谐声偏旁分部互用说的文字学观察——兼论汉字中的“假形声字”
- 2018年
- 形声字是上古音研究的重要材料之一。段玉裁提出"同谐声者必同部"的著名论断,但有些形声字的表音偏旁与其古音不合,古音学家从不同角度解释。其中音近合韵说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段氏在《六书音均表》中有专论,成为音近通转说的重要证据。从古文字学的角度观察,段氏论作中的例证大部分是假形声字,另有一部分来源复杂、变化曲折的形声字,因此古音之间的关系需要谨慎对待。把古文字与上古音结合起来,不仅是材料问题,也是一个理论方法问题。学科的细化也造成了学科的分裂。这个时代需要像段玉裁一样精通文字和音韵的"大师",利用新材料,彼此互证,使得古音学与古文字学研究达到一个新高度。
- 李守奎王永昌
- 关键词:段玉裁形声字古文字学
- 读《说文》札记一则被引量:1
- 1997年
- 读《说文》札记一则李守奎“串”字不见于《说文》,但《说文·心部》有一“患”字:患,忧也。从心,从上贯□□,□□亦声。古文从省。……《说文》对患字字形的分析颇为费解。后之学者多已看出其中破绽,或谓之“亦近于望文为义”①或谓之“乃浅人所改窜”②。然大...
- 李守奎
- 关键词:《说文》楚文字《说文解字注》《尔雅义疏》札记包山楚简
- 从观念出发与从材料出发的汉字阐释
- 2022年
- 汉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还具有更多的功能。汉字构形复杂,文化内涵丰富,可以从构形、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阐释。汉字阐释是汉字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与识字应用、疑难字考释有所不同。准确理解、正确使用是识字教学的核心内容和首要目标。汉字阐释是对已识字的构形理据、历史演变、字际关系、文化内涵等不同角度的全面描写和解释。
- 李守奎
- 关键词:汉字研究汉字构形识字历史演变文化内涵
- 包山卜筮文书书迹的分类与书写的基本状况
- 2007年
- 54支包山卜筮简所记录的22次卜筮和4次祭祷集中发生在三年内的八天之内,时间集中,内容完整,字迹清楚,便于字迹分析。通过比较可知,全部文书有八种字迹,各组贞卜文书不是由各组的贞人书写,同一组贞卜记录可以有两个以上的书手书写,同一支竹简有时有三种字迹。有些字迹的交叉是由其他人的修改造成的。
- 李守奎
- 关键词:字迹
- 汉字与中华文明传承
- 2024年
-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文明最突出的特性之一就是连续性,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我们的文明为什么会如此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其中原因多种多样,但汉字是不容忽视的核心因素之一。汉字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字体系中,作为古老自源的表意文字系统,只有汉字沿用至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汉字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 李守奎
- 关键词:文明传承文字体系表意文字中华文明汉字连续性
- 《说文》“谷”字探源——兼说文字演变的复杂性被引量:1
- 2008年
- 《说文》部首"■"不单独使用,只参与构字。目前古文字中可以确知的"■"旁见于"卻"字和以"卻"为声旁的"腳"字,在现代汉字中,已经与"谷"完全讹混同形了。"卻"、"腳"的俗书分别是"却"、"脚",这两个"俗书"表现了更古老而真实的文字构形。"谷"旁有上部从"仌"和上部从"爻"两种类型。前一种类型的"谷"来源于"去",后一种异体可能是"去"的讹变,也可能另有来源。从"谷"得声的"却"是"脚"的本字,读为"脚"的"胠"当是"脚"的省形或异体,与《说文》之"胠"同形。
- 李轶李守奎
- 关键词:说文解字部首
- 清华简《治政之道》的治政理念与文本的几个问题被引量:12
- 2019年
- 清华简第九辑《治政之道》原无篇题,首简"昔者前帝之治政之道,上下各有其修"开宗明义,全篇要旨是"治政之道",故以为题。简尾有一至四十二编号(其中1支简无编号),共43支简。竹简保存状况不佳,大多自竹节处断为两节,经贾连翔缀合编联,这43支简与第八辑《治邦之道》虽形制有所不同,但实为内容连贯的一篇。由70支简构成的长篇政论,较为罕见。部分竹简的文字有不同程度的残缺,但不影响全文结构,文义较为完整。
- 李守奎
- 关键词:文本竹简缀合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