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回军
- 作品数:17 被引量:45H指数:4
- 供职机构: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小剂量三尖杉酯碱和阿糖胞苷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小剂量三尖杉酯碱(HT,H)和阿糖胞苷(Ara-c,A)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老年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35例AML患者均给予HT1mg·m^-2·d^-1,静脉滴注,第1—14天;Ara—c 10mg·m^-2,静脉滴注,每12h注射1次,第1~14天;G-CSF100—200μg·m^-2·d^-1,皮下注射,在第1次注射Ara—c之前开始使用,至最后1次注射Ara-c之前停用。结果35例AML患者化疗后完全缓解16例(46%)、部分缓解14例(37%),总有效率83%,未缓解(NR)5例(14%);2例患者化疗期间死亡。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结论小剂量HA方案联合G—CSF治疗老年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安全、有效。
- 陈芾珩苏永忠刘元生庄春兰李回军
- 关键词:白血病粒细胞急性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 ATG联合环孢素A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对策被引量:11
- 2009年
- 目的观察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联合环孢素A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毒副作用、并发症,探讨其防治对策。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8年7月于采用ATG联合CsA治疗的32例SA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2例患者均完成联合免疫抑制治疗,所有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均于ATG治疗后迅速下降,出现过敏反应11例(34.4%)、血清病9例(28.1%)、肝功能异常21例(65.6%),并有1例出现远期并发症,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样病态造血。结论ATG联合CsA治疗仍是SAA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血清病、过敏反应、肝功能损害是其的主要不良反应,但及时给予激素、抗过敏及积极支持治疗可有效控制。
- 苏永忠谢建英李回军
- 关键词:环孢素A再生障碍性贫血
- 紫杉醇下调死亡结构域沉默子表达促进白血病细胞凋亡新机制研究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探讨紫杉醇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信号途径及死亡结构域沉默子(SODD)分子靶向对紫杉醇化疗的增敏作用。方法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紫杉醇对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SODD、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3)、核转录因子(NF—xB)-P65蛋白表达的影响;构建1个载体编码3条质粒表达载体的SODD小分子干扰质粒,转染至Jurkat细胞,采用碘化丙啶(PI)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紫杉醇对细胞的凋亡诱导率。结果紫杉醇在诱导Jurkat白血病细胞凋亡过程中能显著下调SODD及Bcl-2蛋白的表达,在该凋亡过程中Caspase-3酶原逐渐被水解剪切并促进NF—xB活化表达;通过转染SODD小分子干扰质粒的Jurkat白血病细胞对紫杉醇的凋亡敏感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5,P〈0.05)。结论紫杉醇可有效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SODD/Bcl-2基因调控代表了一个独特的紫杉醇类诱导的细胞凋亡信号传导通路,这条通路最终通过激活Caspase-3执行,而NF—KB在这条通路中对相关凋亡基因起反应性调节作用。小分子干扰技术抑制白血病细胞SODD表达后能显著增加紫杉醇的化疗敏感性。
- 陶红芳方建林刘元生苏永忠陈芾珩李回军
- 关键词:紫杉醇分子靶向白血病
- 大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的传代培养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 :获得纯度较高的星形胶质细胞材料用于进一步实验。方法 :采用大鼠神经胶质细胞的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方法。取生后 2 4h以内Wistar大鼠脑皮层 ,用机械法和胰蛋白酶消化法分散细胞 ,制成细胞悬液 ,接种于无底物黏附培养瓶中 ,置 37°C ,5 %CO2 培养箱中培养。培养液为DMEM F1 2 混合培养液。待细胞铺满瓶底后传代 ,并对传代细胞进行形态观察、吖啶橙荧光染色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结果 :通过传代得到了形态典型含量较高的星形胶质细胞。结论 :在无底物黏附培养的条件下 ,星形胶质细胞在体外能够得到良好的生长 。
- 谢桂庭李回军骆建文康兆恒梁健勤田东萍
- 关键词: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细胞
- PCNA-ASODN调节脐血CD34+造血前体细胞体外扩增和分化的时间效应
- 人脐血富含造血干/祖细胞,是骨髓与外周血以外的另一种有效的造血前体细胞来源。近些年来脐血干细胞移植在治疗青少年及成人血液肿瘤和骨髓衰蝎综合征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单份脐血所能获得的有核细胞和CD34+细胞数量有限,限...
- 李回军吴映娥林莎丽曾宇然刘元生
- 关键词:脐血造血前体细胞体外扩增细胞分化
- 恶性肿瘤化疗后致重度骨髓抑制50例护理体会被引量:10
- 2008年
-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化疗后重度骨髓抑制的护理。方法总结50例恶性肿瘤化疗后出现重度骨髓抑制的护理过程。结果本组42例康复出院,4例并发感染性休克、呼吸或循环衰竭死亡,4例自动出院。结论对化疗后致重度骨髓抑制患者及时采取保护性隔离,做好心理及基础护理,联合抗感染、营养、对症支持治疗,多数患者能安全、平稳的度过骨髓抑制期。
- 詹美琼陈惜遂李回军温翠琪
- 关键词:恶性肿瘤化疗重度骨髓抑制护理
- 血小板生成素对大鼠多柔比星使用后心肌的保护作用
- 2009年
-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多柔比星(ADM)急性心肌损伤模型,观察血小板生成素(TPO)对使用多柔比星后大鼠心肌的保护效应。方法32只Wistar大鼠被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组、ADM组、ADM+TPO低剂量(TPOL)组、ADM+TPO高剂量(TPOH)组。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其余各组给予ADM 20mg/kg腹腔内注射,TPO干预组则加用不同剂量的TPO(10μg/kg或30μg/kg,隔天1次,共3次)。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肌癌蛋白Ⅰ(cTNI);通过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学改变,并利用组织学评分评价心肌损伤程度;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TPO低、高剂量干预组CK-MB活力分别为(14.65±1.91)ng/ml、(14.21±1.70)ng/ml,cTNI的活力分别为(9.66±1.31)ng/ml、(10.07±1.20)ng/ml,均较ADM组的对应值(19.58±3.49)ng/ml、(12.50±1.62)ng/ml明显下降,P值均〈0.05;电子显微镜下ADM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损害明显,给予TPO后这样的变化减轻;ADM组心肌病理损伤积分较TPO组高(P〈0.01);上述指标在ADM+TPOL组及ADM+TPOH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O对大鼠ADM应用后有心肌保护作用。
- 陈芾珩刘元生苏永忠陈惜隧姜美銮李回军谭凤娇侯展文
- 关键词:血小板生成素多柔比星药物毒性
-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疗效观察
- 2010年
- 目的 观察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A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方法 1994年10月至2009年5月采用AHSCT治疗的恶性血液病患者28例,中位年龄30(16~45)岁,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1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4例,恶性淋巴瘤(ML)5例.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均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5~10μg/kg.预处理方案主要为美法仑(Mel)140~160 mg/m^2+环磷酰胺(CTX)120mg/kg+阿糖胞苷(Ara-C)2g/m^2.结果 移植相关不良反应低,大部分(26例)患者造血重建快,中性粒细胞(ANC)>0.5×10^9/L和Plt>20×10^9/L的时间分别为12(8~38)和14(9~128)d,中位随访36(7~68)个月,3年无病存活19例(68%),死亡9例(32%)[其中7例(25%)死于移植复发,2例(7%)死于移植后并发症].结论 AHSCT是一种治疗恶性血液病安全有效的方法.
- 陈芾珩苏永忠李回军卢素春庄春兰刘元生
- 关键词:血液肿瘤造血干细胞移植
- 汕头市大、中学生艾滋病知识的调查与分析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了解汕头市大、中学生艾滋病(AIDS)知识、态度及性观念。方法:以问卷形式对汕头市大、中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该市大、中学生AIDS知识总知晓率分别为76.00%和62.20%;预防和传播途径知识正确率分别为70.93%和60.66%;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态度正确率分别为64.77%和52.42%;29.89%的大学生和54.41%的中学生反对婚前性行为,63.70%的大学生和56.91%的中学生反对同性恋。结论:该市大、中学生对AIDS知识有些了解,尚不能完全正确对待HIV感染者。性观念较为开放。加强对学生的AIDS知识和性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 胡辉华周小辉余姗燕戴杰民陈益香段红艳黄晓东谢桂庭骆建文陈兢兢李回军许宏武
- 关键词:艾滋病知识性观念
- 初诊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非再障全血细胞减少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分析
- 2017年
-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SF)在初诊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及其他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疾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40例初诊全血细胞减少患者,根据诊断分为AA组(17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组(MDS组,56例)、白血病组(57例)、免疫性疾病组(36例)和巨幼细胞性贫血组(15例)。另选取3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和对照组SF水平并进行全血细胞计数。结果测得初诊AA患者SF水平为(536.32±345.29)μg/L,高于对照组、免疫性疾病组和巨幼细胞性贫血组,但低于MDS组和白血病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A组中,60岁以上、男性以及重型AA患者的SF水平较高。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与SF水平成负相关(r=-0.171,P<0.05;r=-0.156,P<0.05),初诊AA患者达到铁过载标准为13%,男性和高龄是铁过载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初诊AA患者SF水平较正常人增高;在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中,其SF水平低于血液肿瘤患者,对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 程源山况丽平李回军
- 关键词:全血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清铁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