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培会

作品数:6 被引量:67H指数:4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语言文字
  • 4篇文学

主题

  • 2篇英译
  • 2篇中国古典
  • 2篇诗歌
  • 2篇世界文学
  • 2篇文学
  • 2篇鲁迅形象
  • 2篇古典
  • 2篇创译
  • 1篇对外翻译
  • 1篇意识形态
  • 1篇赞助人
  • 1篇中国古典诗歌
  • 1篇诗歌英译
  • 1篇外文
  • 1篇王维诗
  • 1篇王维诗歌
  • 1篇文化转向
  • 1篇古典诗歌
  • 1篇翻译
  • 1篇翻译活动

机构

  • 4篇同济大学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6篇曹培会
  • 2篇陈琳
  • 2篇滕梅
  • 1篇陈琳

传媒

  • 1篇外语与外语教...
  • 1篇中国翻译
  • 1篇解放军外国语...
  • 1篇绍兴文理学院...
  • 1篇外语教学理论...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从改写理论看《中国文学》对鲁迅形象的重构与改写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呼声日益高涨。尤其在2012年,莫言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之后,如何将中国几千年来积淀的厚重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能够听到更多的中国声音成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界,热...
曹培会
关键词:鲁迅形象文化转向改写理论
文献传递
论创译的名与实被引量:34
2016年
目前,形形色色的边沿翻译现象引发了译学界对"何为翻译?"的讨论并由此生发对创译的进一步思考。描写翻译学研究范式对翻译的重新定义为我们认识创译的性质提供了思路。本文从这一视角,厘清了创译的定位、定义及其运作机制。我们认为,它是一种特色翻译,是在目的语系统中,对源文本进行编辑、重组、创作性重写、创意性重构等的转述方式,以实现目标话语的表达性与目的性的文本,其方式可以为单模态或多模态。其机制表现为双文化的椭圆形折射与翻译的阐释性机制。基本形态包括文学翻译与现代语言服务行业中出现的边沿性变文本。
陈琳曹培会
关键词:创译
王维诗歌的世界文学性的动态生成被引量:6
2017年
达姆罗什认为,世界文学是民族文学的椭圆折射、翻译书写与超然阅读的结果。本文追溯了王维诗歌在英美世界的世界文学地位以及椭圆折射与翻译历程。我们认为,在20世纪50年代,王诗英译文趋于口语化,迎合了美国诗学革新的需求。而后在60—70年代,其诗歌中的道禅意蕴在美国"逆文化运动"中得到放大和挖掘,同时汉学界笺注性翻译也助推了翻译充分性的实现。当下,译者从荒野哲学和深层生态主义的角度,挖掘并阐发了王诗中的荒野宇宙观,体现了中西生态智慧的会通。这一译介历程表明,王诗自身的艺术文化精神与美国诗学和文化需求,共同对王诗的跨文化传播进行折射并由此产生了种种创译,这使得其诗歌艺术性和文化意蕴得到不断的阐释、辐射与接受,从而成就了其世界文学性翻译诗学特征。
陈琳曹培会
关键词:世界文学中国古典诗歌诗歌英译
《中国文学》(英文版)对鲁迅形象的经典化重构被引量:1
2016年
翻译是在具体的政治、历史和文化环境下进行。受译文产生环境的影响,译文形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与原作产生偏离。《中国文学》(英文版)从源语文化出发,按照主流意识形态的需求对译作进行改写,从而塑造出了多重的鲁迅形象。以《中国文学》(英文版)对鲁迅形象的重构为着眼点,详细分析后可知其塑造的五个重点的鲁迅形象:共产主义者、反修战士、批孔先锋、"四人帮"批判者、作家。
曹培会滕梅
关键词:鲁迅形象
意识形态与赞助人合力作用下的对外翻译——外文局与20世纪后半叶中国对外翻译活动被引量:13
2013年
相较于外译中,中译外一直是中国翻译史上较为薄弱的一环。随着21世纪中国"走出去"战略的逐步深入,如何通过对外翻译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中国新时期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外文局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国家外宣部门,它特殊的部门性质也决定了其与新中国的对外翻译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以外文局的翻译活动为例,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世纪末的对外翻译活动做了梳理,旨在重新审视国家意识形态及赞助机构对翻译活动的影响与制约,并希望通过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说明对外翻译的特殊性,以期引起研究者和决策者更多的关注。
滕梅曹培会
关键词:对外翻译赞助人意识形态
诗歌创译的世界文学性——以《竹里馆》英译为例被引量:16
2016年
戴维·达姆罗什将世界文学定义为:世界文学是民族文学的椭圆形折射,是从翻译中获益的书写结果 ;是对遥远的时空世界进行超然解读的阅读方式。该定义不仅揭示了翻译在建构世界文学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而且其文化双折射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文学翻译中的创译机制。本文在这一定义的观照下,分析了王维诗歌《竹里馆》的英译文的世界文学性的动态生成过程。庞德的创译体现了原诗的自然基质和其倡导的意象—漩涡主义诗学主张的结合;斯奈德赋予了译诗荒野精神,籍此发出了荒野哲学的呼声。欣顿基于对深层生态主义与道/禅哲学在精神内核上的共通性,凸显了其译诗的禅思与诗情的融合,解读出了诗歌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层生态主义原型。来自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三位译者的迥异的创译行为表明,在由源文化与东道文化的亚文化形态的共同建构的新的语境架构中,译者对原诗进行了折射性的翻译诗学阐释,而这恰恰促成了其英译文的世界文学性的生成。因而,世界文学诗歌不是"译之所失",而是"创译之所得"。
陈琳曹培会
关键词:世界文学创译《竹里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