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肿瘤
  • 7篇胃癌
  • 5篇切除
  • 5篇切除术
  • 5篇细胞
  • 4篇肝肿瘤
  • 3篇胃肠
  • 3篇细胞癌
  • 3篇进展期胃癌
  • 3篇腹腔
  • 3篇肝切除
  • 3篇肝切除术
  • 2篇胆管
  • 2篇血管
  • 2篇血管瘤
  • 2篇预后
  • 2篇制剂
  • 2篇术后
  • 2篇铜绿假单胞菌...
  • 2篇热灌注

机构

  • 18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荆门市第一人...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作者

  • 18篇徐泉
  • 7篇袁兴华
  • 6篇郑朝旭
  • 4篇荣维淇
  • 4篇刘立国
  • 4篇吴健雄
  • 4篇冯强
  • 4篇吴凡
  • 3篇王黎明
  • 3篇钟宇新
  • 3篇王成锋
  • 3篇单毅
  • 3篇田艳涛
  • 3篇裴炜
  • 3篇赵平
  • 3篇赵东兵
  • 3篇苗成利
  • 2篇余微波
  • 2篇解亦斌
  • 2篇黄帅

传媒

  • 4篇中华普通外科...
  • 2篇中国肿瘤临床...
  • 2篇肿瘤研究与临...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保健与生活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国肿瘤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健康世界
  • 1篇中国医刊
  • 1篇中国医药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5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肝癌合并肝血管瘤25例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肝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该组患者中,男20例,女5例,年龄38—75岁,临床无特殊症状,影像学检查准确率分别为超声52.0%(13/25)、CT66.6%(12/18)、磁共振成像(MRI)76.9%(10/13),联合应用多种影像学检查可提高诊断率;多数血管瘤无需处理,肝癌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3.33%(20/24)、57.89%(11/19)、38.46%(5/13)。结论对肝脏多发病灶应考虑到肝癌合并肝血管瘤的可能性,需重视鉴别诊断,对两种肿瘤并存者应积极治疗肝癌,酣隋切除肝血管瘤。
徐泉荣维淇王黎明吴凡钟宇新刘立国苗成利余微波吴健雄
关键词:肝肿瘤胆管肿瘤血管瘤
17例胃小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分析胃小细胞癌的临床特点,结合文献总结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7例经病理证实的胃小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分析国内外报道的胃小细胞癌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位于贲门13例,胃底3例,胃体1例;溃疡型13例,隆起型4例;17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lO例接受术后化疗,1例接受术前新辅助化疗。本组13例获得随访,2例术后40个月仍生存,3例于术后6个月内死亡。全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3个月。无淋巴结转移和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2和13个月。Ⅱ、Ⅲ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4和14个月。结论胃小细胞癌发病率低,术前、术中常不易确诊,诊断主要依赖术后病理,手术方式需根据肿瘤部位决定,术后采用针对肺小细胞癌的化疗方案可能有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刘昊解亦斌徐泉张建伟田艳涛赵东兵王成锋单毅周志祥袁兴华
关键词:胃肠肿瘤化学疗法
胰腺海绵状血管瘤三例临床分析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探讨胰腺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近20年诊治的3例胰腺海绵状血管瘤,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临床特点。结果胰腺海绵状血管瘤发病率极低,我院近20年仅发现3例,文献报道仅10例,女性多见,无特异性症状,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误诊率高,须经术后病理明确诊断,手术切除后无复发转移。结论胰腺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胰腺良性肿瘤,术前诊断较困难,手术是最佳治疗方法,预后较好。
徐泉王成锋赵平单毅赵东兵刘骞
关键词:血管瘤海绵状胰腺预后
胃肠道肿瘤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7年10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消化道肿瘤患者27例,采用肿瘤切除联合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的治疗方法。HIPEC采用奥沙利铂350mg溶于右旋糖酐4000ml中,加热至41.5~42.5℃C腹腔内循环灌注40~60分钟。结果 25例行根治性肿瘤切除,2例因术中腹膜种植转移,行肿瘤切除加腹膜种植灶细胞减灭术,全部病例均完成术中HIPEC。治疗后5例体温超过38.5℃C,4例血压低于100/60mmHg,6例心率大于100次/分,少数患者血液指标轻度异常,相应治疗后均于5~7天内恢复。术后并发出血1例,肠粘连梗阻1例,伤口感染2例,无吻合口瘘。中位随访28个月,死亡7例,2例死于腹腔及全身转移,4例死于远处脏器转移,1例因非肿瘤原因死亡,根治性手术病例总的1、2年生存率88%(22/25)和76%(19/25),胃癌术后1、2年生存率为90%(18/20)和75%(15/20)。结论根治性手术联合HIPEC疗效好,并发症少,是防治消化道肿瘤腹膜转移、提高生存率理想的治疗模式。
冯强袁兴华郑朝旭方仪裴炜徐泉
关键词:胃癌结肠癌腹腔热灌注化疗
进展期胃癌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临床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对防治腹膜转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热化疗组(实验组)20例行根治性手术联合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H IPEC),采用奥沙利铂350 mg溶于右旋糖酐4000 m l中,加热至41.5℃~42.5℃腹腔内循环灌注40~60 m in;选择同期单纯根治性手术治疗的20例胃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及预后。结果热化疗组仅少数病例治疗后出现短期血压降低、心率增快及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指标异常,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术后腹腔种植转移率热化疗组为5.0%(1/20),对照组15.0%(3/20);1,2年生存率热化疗组分别为90.0%(18/20)和75.0%(15/20),对照组分别为80.0%(16/20)和60.0%(12/20)。结论 H IPEC可有效防治腹膜转移、提高生存率,且并发症少,可作为进展期胃癌术中的辅助治疗。
冯强袁兴华郑朝旭方仪裴炜徐泉
关键词:胃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
胆囊小细胞癌五例报告
2013年
目的总结胆囊小细胞癌(gallbladder small cell carcinoma,GSCC)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0-2012年收治的5例GSC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5例患者中男1例,女4例,初次就诊年龄在42~67岁(中位年龄57岁),均以非典型的右上腹疼痛、不适为初始主诉;肿瘤位于胆囊底部3例,胆囊体部2例;4例患者伴有胆石症。2例行根治性胆囊切除术,术后辅以EP(依托泊苷+顺铂)方案化疗6个周期,1例行放射治疗1次,2例患者分别随访至术后45和32个月,生存良好;3例行姑息性胆囊切除术,术后行辅助性化放疗,分别于术后8、11及30个月死于肿瘤广泛播散转移。结论GSCC为临床少见的恶性肿瘤,初期症状不典型,确诊率低,病情进展迅速且预后相对较差;肿瘤根治切除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仍是GSCC的主要治疗手段。
黄帅郑朝旭徐泉袁兴华
关键词:胆囊肿瘤胆囊切除术
胃癌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制剂术中腹腔置药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评价胃癌手术患者术中腹腔放置铜绿假单胞菌制剂的安全性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7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铜绿假单胞菌制剂腹腔置药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术毕于原手术部位按0.08~0.12ml/kg放置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对照组予以单纯手术。全部病例均在术前及术后10、20、30d采集外周静脉血分别测定血常规、肝肾功能,CD19(B细胞)计数水平,免疫球蛋白水平(IgA、IgM和IgG),并观察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围手术期血常规、肝肾功能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术后30d,实验组较对照组IgA(P=0.037)、IgG(P=0.044)及CD19计数水平(P=0.043)明显提高。实验组术后10d IgM较术前明显增高(P=0.011)。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制剂胃癌术中腹腔给药安全可行,可增强机体体液免疫调节作用。
郑朝旭冯强徐泉谢玉权梁建明袁兴华
关键词:胃癌免疫球蛋白铜绿假单胞菌制剂
结直肠小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分析
2013年
目的探讨结直肠小细胞癌(small cell carcinoma,SC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医科院肿瘤医院自2000--2012年收治的15例结直肠SCC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根治性手术组及姑息性手术组。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计量资料以面x±s表示,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选择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曲线的单因素分析。结果15例结直肠SCC患者中男12例,女3例;确诊时年龄在39~71岁之间,中位年龄60岁;原发病变12例位于直肠,3例位于结肠,其中降结肠、横结肠及乙状结肠各1例;出现不适症状至最终确诊的时间在1~12个月之间,中位时间为3个月;肿瘤最大直径在2.5—8.0cm之间,平均最大径为5.0cm;14例以手术为初始治疗方案,其中6例行根治性肿瘤切除术,7例因肿瘤侵及范围较广经术中探查后行姑息性肿瘤切除术,1例在外院先行乙状结肠双腔造瘘术后又于医科院肿瘤医院继续行放化疗;12例患者行术后辅助性化学治疗;初始的I、ⅢB、ⅣB期患者分别为1例、6例及8例。所有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1年生存者6例,2年生存者3例,且根治性手术组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姑息性手术的患者(x^2=9.514,P=0.002)。结论结直肠SCC是结直肠恶性肿瘤中的罕见病理类型,初期临床症状不典型,病情进展迅速且预后较差,根治性手术切除肿瘤加术后辅助性放化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黄帅郑朝旭徐泉袁兴华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预后
肝脏肿瘤切除术中三种解剖性血流阻断法的疗效比较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比较3种解剖性血流阻断法任肝脏肿瘤切除术中的优势。方法2011年1月下2012年10月,采用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的方法,将中旧医学院肿瘤医院腹部外科肝脏专业组行开腹于术的180例肝脏肿瘤患者分为3组:半肝血流阻断(HHV组)、门静脉主下阻断(MPV组)、保留半肝门静脉的肝门阻断(HPP组),每组各60例比较其临床效果。结果3组病例一般情况及手术相关背景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失血量差异尤统计学意义(P=0.272)。接受输血者术中输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HV组:(5.0±1.5)U,MPV组:(3.5±1.4)U,HPP组:(2.5±0.9)U,P=0.004]。术后并发症率差异尤统计学意义(P=0.735);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3)。术后肠道通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HV组:(60±12)h,MPV组:(69±9)h,HPP组:(64±8)h,P=0.0001。术后第1灭、第3天ALT及AST水平MPV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病例术后总胆红素、白蛋白、前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HPP控制出10L较好,MPV肝损伤较轻,HHV肠道功能恢复较快,但均无绝对优势。
王黎明荣维淇吴健雄刘立国吴凡徐泉余微波安松林刘发强
关键词:肝肿瘤肝切除术
铜绿假单胞菌制剂腹腔给药对进展期胃癌患者细胞免疫水平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评价术中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腹腔置药对胃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将7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铜绿假单胞菌腹腔置药组(实验组,41例)和对照组(31例)。实验组术毕于瘤床放置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8~10ml。分别在术前、术后10、20、30d采集两组患者的静脉血测定淋巴细胞总数、淋巴细胞亚群,观察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淋巴细胞总数[(1.77±0.58)×10^9/L]与对照组[(1.61±0.52)×10^9/L]比较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实验组CD3+细胞(76.36±9.47)与对照组(68.63±10.34)比较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实验组NK细胞(14.92±8.65)与对照组(14.61±10.31)比较明显提高(P=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实验组CD8+细胞(30.89±9.89)与对照组(30.53±9.26)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而两组的CD4+细胞数和CD4+/CD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对患者的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影响,实验组的1年生存率(94.9%)高于对照组(83.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的腹腔给药方式安全可行,对进展期胃癌患者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
郑朝旭冯强徐泉谢玉权梁建明袁兴华
关键词:T淋巴细胞亚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