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金美

作品数:5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造影
  • 2篇手术
  • 2篇静脉
  • 2篇护理
  • 1篇导管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死
  • 1篇心肌梗死后
  • 1篇心脏
  • 1篇心脏瓣膜
  • 1篇心脏瓣膜疾病
  • 1篇血管
  • 1篇血管造影
  • 1篇血栓
  • 1篇血栓溶栓治疗
  • 1篇止血
  • 1篇止血带
  • 1篇溶栓
  • 1篇溶栓治疗
  • 1篇深静脉

机构

  • 5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张金美
  • 3篇王秋静
  • 3篇陈娟
  • 2篇许少睿
  • 2篇项玉梅
  • 2篇程咏
  • 2篇常芸
  • 1篇曹世斌
  • 1篇李晗
  • 1篇陈玉红
  • 1篇许勤
  • 1篇苏浩波
  • 1篇顾银燕
  • 1篇张莉

传媒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护士进修杂志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国际护理学杂...
  • 1篇中华介入放射...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0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抬举患肢在顺行性髂静脉DSA造影中的应用
2020年
目的探讨在顺行性下肢静脉DSA造影中,提高髂静脉的显示率,改善影像质量。方法选取47例在常规下肢静脉造影中,髂静脉显示欠佳者,随即突破常规,嘱患者在常规DSA造影过程中,主动抬举患肢的方法,进行髂静脉采集;并对抬举前后两种方法造影的图像质量进行比较。结果47例常规造影中,髂静脉显示欠佳者,采用抬举法后再次造影,37例髂静脉显影清晰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造影表现为,抬举患肢后,髂静脉显示呈窄底高峰的时间—密度曲线,平均可记录有效充盈影像7帧,髂静脉显示率较常规法提高了74.8%。两种造影方法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抬举法髂静脉DSA造影,简单、易行、安全、有效,在下肢静脉顺行性造影中有助于髂静脉的显示。
许少睿苏浩波周陈瑶项玉梅张金美
关键词:造影
心肌梗死后左室室壁瘤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被引量:1
2014年
左心室室壁瘤(LVA)是透壁性心肌梗死后的严重并发症,左心室功能明显受损,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临床并非少见,自然预后差。我院2001年1月-2013年12月,手术治疗心肌梗死后左室室壁瘤切除,同期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94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38例,女56例,年龄49-81岁,平均65.5岁。
程咏常芸陈娟王秋静张金美曹世斌
关键词:心肌梗死后左室室壁瘤围手术期护理
闭式体外循环下微创二尖瓣手术21例护理体会被引量:1
2013年
随着微创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探索小切口行复杂心脏手术操作,以减轻手术创伤,同时满足患者对美观的要求[1].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我科行闭式体外循环下微创二尖瓣手术21例,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作一报道.
程咏常芸陈娟王秋静张金美
关键词:心脏瓣膜疾病外科手术二尖瓣手术体外循环护理
止血带使用时间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中对溶栓的效果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止血带使用时间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溶栓治疗中对溶栓的效果。方法选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Ⅰ、实验组Ⅱ,每组30例。扎止血带时间对照组15min,实验组I30min,实验组Ⅱ45min。结果治疗后第3天,实验组I与实验组Ⅱ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第5天,实验组Ⅰ与实验组Ⅱ溶栓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Ⅰ与实验组Ⅱ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第7天,实验组Ⅰ与实验组Ⅱ溶栓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Ⅰ与实验组Ⅱ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溶栓治疗时,在溶栓的不同时间段,止血带的使用时间叮有所小同,溶栓过程中止血带可以使用45min。
张莉陈玉红顾银燕陈娟张金美王秋静许勤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止血带
线性上升速率对导管头端不稳定状态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影响
2024年
目的减少或消除选择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时导管头端和靶血管开口的不稳定性,提高造影成功率和显示清晰度。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南京市第一医院在选择性脑血管DSA造影术中,导管头端有弹离靶血管现象患者98例。根据血管直径大小,将椎动脉和颈总动脉造影分别收集样本入组,并按照使用线性上升速率参数的不同进行分组,并重新造影;对比使用不同线性上升速率导管头端的稳定性、靶血管显示的清晰度和对患者的刺激感。结果导管头端在椎动脉和颈总动脉开口处造影时,导管稳定性随线性上升速率的延长而增加,试验组与对照组稳定性对比,P=0.000,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剂对患者的刺激感随线性上升速率的延长而降低;在对比剂注射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线性上升速率的延长,血管显影密度有下降的趋势;但根据线性上升速率时间长短,补偿相应注射总量,可克服这种密度下降趋势。结论通过设置线性上升速率,可保持造影时导管头端的稳定性,减少弹离血管开口机率和对比剂对血管内膜的刺激,提高造影成功率、清晰度和安全性。
项玉梅许少睿孔杰张金美李晗
关键词:血管造影清晰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