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法军

作品数:10 被引量:53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军区总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动脉
  • 4篇动脉粥样硬化
  • 4篇脑梗
  • 4篇脑梗死
  • 4篇颈动脉
  • 4篇梗死
  • 3篇急性
  • 3篇急性脑梗死
  • 3篇超声
  • 2篇动脉斑块
  • 2篇动脉超声
  • 2篇血脂
  • 2篇血脂异常
  • 2篇糖尿
  • 2篇糖尿病
  • 2篇糖尿病并发
  • 2篇缺血
  • 2篇昼夜节律
  • 2篇昼夜节律变化
  • 2篇慢性

机构

  • 10篇北京军区总医...

作者

  • 10篇张法军
  • 7篇邢建丽
  • 5篇刘丹
  • 4篇何跃
  • 3篇周冬翠
  • 3篇王苏
  • 2篇刘莹
  • 2篇董艳娟
  • 1篇贺昕
  • 1篇武云涛
  • 1篇蔡晓平

传媒

  • 2篇浙江临床医学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神经疾病与精...
  • 1篇中国临床保健...
  • 1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中华保健医学...
  • 1篇解放军医学院...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ORL1基因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性的研究现状被引量:1
2013年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该病是与多基因有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疾病.AD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与遗传因素、细胞凋亡、自由基损伤等因素有关.AD的病理改变主要是累及前基底部发出至大脑皮质和海马的胆碱能神经通路,已知这些通路与注意、学习、记忆及其他认知过程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DNA/RNA水平检测基因,分析基因结构变异和表达状态,从而对疾病在表型改变以前进行早期诊断.AD的发病率与年龄有关,随年龄增长而呈增加趋势[1-2].以65岁为界,AD可分为早发型(early-onest Alzheimer's disease,EOAD)和晚发型(late-onsets Alzheimer's disease,LOAD)两种.两型都有遗传学联系.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AD发病率约为1%左右,65岁以上发病率在3% ~5%,并有逐年递增趋势.
蔡晓平董艳娟张法军
关键词:L1基因阿尔茨海默病分子生物学技术退行性疾病神经通路自由基损伤
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S100β蛋白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血流量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S100β蛋白、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患者脑血流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8例CCCI患者为CCCI组,4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行颈动脉超声联合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并进行血液指标S100β蛋白及Hcy检测。结果cccI组脑血流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CCCI且S100β蛋白、Hcy合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CCI组脑血流量与S100p蛋白、Hcy含量呈负相关(P〈0.05);S100p蛋白、Hcy未见明显线性相关(P〉0.05)。结论CCCI组患者脑血流量明显减少:高水平的S100β蛋白、Hcy可能参与CCCI的发生和发展;S100p蛋白、Hcy可能是影响CCCI患者脑血流量的独立的因素。
刘丹周冬翠梁桂萍邢建丽何跃张法军
关键词:慢性脑供血不足颈动脉超声脑血流量S100Β蛋白同型半胱氨酸
高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分析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合并高血压患者及单纯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探讨高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CCCI的相关性。方法对62例CCCI合并高血压患者(CCCI组)及60例单纯高血压患者(对照组)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数据。结果 CCCI组较对照组有更明显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夜间平均收缩压(n 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 DBP)、非杓型血压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2,P=0.03,P=0.00)。两组患者年龄、高血压病程、体质量指数、高脂血症、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空腹血糖、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24h DBP)、日间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舒张压及血压晨峰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能与CCCI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刘丹周冬翠何跃邢建丽张法军
关键词:高血压脑缺血昼夜节律
内皮细胞膜微粒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6年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致病基础,内皮细胞膜微粒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血管内皮损伤及内皮功能障碍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之一。对内皮细胞膜微粒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具有疾病预测价值的内皮细胞膜微粒表型,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起到积极的作用。
邢建丽刘丹张法军董艳娟武云涛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
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临床相关性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临床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同期住院的非急性脑梗死患者,对两组颈动脉硬化斑块大小及分布情况、高血压及糖尿病发生情况以及血液生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①共入组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组)和92例非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急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2%vs 83.6%,P>0.05),但面积大于20 mm2斑块的检出率急性脑梗死组显著高于对照组(44.1%vs 4.3%,P<0.01)。②两组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分布部位均以颈总动脉分叉处为主,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5%vs 65.9%,P>0.05)。③伴有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中,急性脑梗死组糖尿病患者高于对照组(P<0.05),空腹血糖(FBG)>6.1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1 mmol/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值>3.0,载脂蛋白A(ApoA)<1.0 g/L、载脂蛋白B(ApoB)>1.0 g/L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几乎所有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存在较大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糖脂代谢紊乱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邢建丽刘莹张法军王苏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颈动脉斑块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
阿司匹林不同服药时间对高龄男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昼夜节律变化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观察高龄男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服用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率昼夜节律变化的影响,以探讨更合理的服用时间。方法采用交叉试验设计,30例高龄男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日间服药组(15例)和夜间服药组(15例)。日间组于上午7:00服用阿司匹林100mg;夜间组于夜间20:00服用同等剂量阿司匹林,7d后以花生四烯酸及二磷酸腺苷(ADP)为诱导剂测定24h内5个时间点的血小板聚集率。之后两组交叉,以相同方法再次测定24h内5个时间点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日间组血小板聚集率9:00最高(9.2±5.2)%,0:00最低(6.2±3.9)%,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组血小板聚集率20:00最高(9.1±5.2)%,9:00最低(6.1±4.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日间组血小板聚集率9:00最高(66.3±7.4)%,0:00最低(46.6±9.2)%,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组血小板聚集率20:00最高(60.6±11.2)%,9:00最低(42.6±11.6)%,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002种诱导剂测定的血小板聚集率:日间组明显高于夜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日间服用阿司匹林相比,夜间服用可显著降低清晨血小板聚集率,优于日间服用。
刘丹梁桂萍周冬翠邢建丽何跃张法军
关键词:脑梗死阿司匹林血小板聚集率
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异常临床分析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对2型糖尿病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及相关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116例,根据是否伴2型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70例和非糖尿病组46例。采集血清总胆固醇(TCHOL)、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GLU)、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及头部MRI、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糖尿病组空腹GLU、TG、ApoB、TCHOL血清浓度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腔隙性脑梗死和多发性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1)。糖尿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且最大斑块的平均面积显著大于非糖尿病组(P<0.01)。结论:与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相比,糖尿病脑梗死患者存在明显血脂异常,以血清TG、ApoB、TCHOL浓度增高为特点。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异常与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以及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病灶的发生可能有关。
邢建丽刘莹张法军王苏
关键词:2型糖尿病急性脑梗死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
ABCD与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后判定的临床价值被引量:7
2012年
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特点,短暂性脑缺血(TIA)的发病机制与脑梗死相似,是脑梗死的预警信号。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年脑卒中发病率为116~219/10万,年脑卒中病死率为58~142/10万。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政府办综合医院脑梗死住院患者住院期间,直接医疗费用由2003年11.7亿元上升为2009年81.9亿元,
张法军王苏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ABCD评分ABCD2评分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对阿尔茨海默病的预测价值
2014年
以往研究表明临床心脑血管病是认知功能减退和痴呆的危险因素,近年来研究认为亚临床血管病包括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狭窄及斑块等可能通过各种机制包括遗传易感性、脑灌注减低、血管危险因素等介导了动脉粥样硬化和痴呆的相关性,提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对阿尔茨海默病的预测及痴呆的加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何跃张法军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动脉粥样硬化痴呆内膜中层厚度
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血脂水平及颈动脉超声检测研究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时的血脂水平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136例,根据是否为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脑梗死组70例和非糖尿病脑梗死组66例,同期住院的未发生急性脑梗死的糖尿病患者70例为糖尿病对照组。采集血清总胆固醇(TCHOL)、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GLU)、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空腹GLU、TG、apoB、LDL-C、TCHOL血清浓度糖尿病脑梗死组高于非糖尿病脑梗死组及糖尿病对照组(P<0.05)。糖尿病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DL-C浓度显著低于糖尿病对照组(P<0.01)。2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三组双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分别为63.46%,70.77%,82.46%。3糖尿病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最大斑块面积高于糖尿病对照组(P<0.05)。结论与非糖尿病脑梗死及糖尿病对照组相比,糖尿病脑梗死患者存在明显的血脂异常。颈动脉超声检查和血脂检测在糖尿病患者的脑卒中预防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邢建丽张法军刘丹贺昕
关键词:2型糖尿病急性脑梗死血脂异常颈动脉斑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