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秋
- 作品数:24 被引量:39H指数:3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吉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千斤拔黄酮抑制血栓形成机制研究被引量:13
- 2009年
- 目的探索千斤拔黄酮抑制血栓形成及机制。方法5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NC)、模型组(MC)、丹参组(SAM)、千斤拔黄酮高剂量组(FPH)和低剂量组(FPL),每组10只。NC与MC组生理盐水10 ml/kg灌胃;SAM组丹参液10 ml/kg(相当于丹参生药0.1 g/ml)灌胃;FPH组和FPL组按体重10 ml/kg(相当于千斤拔生药1.2 g/ml、0.3 g/ml)灌胃。各组连续灌胃7d,1次/d。末次灌胃后除NC组外,其他各组大鼠制备股动脉血栓模型,并于模型制备后继续灌胃7 d。第7天灌胃1 h后分别对各组大鼠腹主动脉采血,进行血小板聚集率检测,对MC组和FPH组分别用ELISA法进行GMP-140、tPA、PAI-1含量测定。结果FPH组与MC组比较,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降低(P<0.05,P<0.01);GMP-140基本保持基础水平,而MC组增高(P<0.05);tPA均有不同程度增高,但FPH组增高显著(P<0.05),FPH组血浆PAI-1降低,MC组PAI-1增高(P<0.05)。结论千斤拔黄酮具有抑制血栓形成作用,其机制主要抑制血小板活化和促进纤溶作用。
- 张明秋关铭年晓莉李淑梅张继梅
- 关键词:血小板聚集率GMP-140TPAPAI-1
- 补救性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
- 2001年
- 目的 评价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失败后补救性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的成功率 ,住院存活率及 6个月随访结果。方法 2 8例老年人 AMI,于发病 (胸痛 )开始 6h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溶栓开始 90 min时行冠状动脉造影 ,示 TIMI(心肌梗死溶栓试验 )血流 0~ 1级或虽达 2级但仍有胸痛 ,立即给予急诊补救性 PTCA并记录其成功率、住院存活率 ,术后随访 6个月。结果 全部患者中梗塞相关动脉 (IRA) 31支 ,其中前降支病变 1 7支 ,右冠状动脉病变 1 0支 ,回旋支病变 4支 ,补救性 PTCA使 2 6例患者 IRA完全再通 ,成功率 92 .9% ,TIMI血流均达 3级 ,其中1 0例补救性 PTCA后因残余狭窄大于 50 %而植入支架。成功的补救性 PTCA患者住院存活率 96.3% ,1例死亡 ,术后随访 6个月 ,4例因胸痛复发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再狭窄 (1 5.4% )。未成功的补救性 PTCA患者中 1例死亡 (死亡率 50 % )。结论 老年人 AMI溶栓失败后补救性 PTCA成功率及住院存活率高 。
- 王文志张明秋李占全金元哲李颖新
- 关键词: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
- 血脂与糖尿病
- 2002年
- 张明秋蔡尚清
- 关键词:高甘油三酯血症胰岛素受体双胍类降糖药血浆甘油三酯胰岛素浓度脂蛋白脂酶
- 肝性水肿被引量:2
- 2002年
- 张明秋张桂华王猛
- 关键词:病因
- 结缔组织病与水肿
- 2002年
- 张明秋张桂华白波
- 关键词:结缔组织病水肿
- 大鼠实验性血栓模型建立的新方法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为研究血栓性疾病而探索一种简便易行的创建血栓模型新的机械性损伤血管内膜方法及可行性。方法新西兰大鼠60只,均分为A、B、C3组,分别以银针钳夹法、注胰蛋白酶法、传统损伤血管内膜法制备动物血栓模型,3h为实验终点。结果新的损伤血管内膜法制备的动脉血栓成功率达86%,胰蛋白酶法成功率80%,传统损伤内膜法成功率达58%,其成功率A组高于B、C组,并且A组与C组比较,呈明显差异(P<0.01),A组与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银针钳夹法,方法简便、易行,节省实验时间。结论银针钳夹法即银针插入动脉内,用止血钳从不同角度、均匀外力钳夹动脉血管方法建立动脉血栓模型,通过本实验评价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
- 张明秋关铭李儒辉张继梅
- 关键词:血栓形成股动脉
- 千斤拔黄酮抑制血栓形成机制研究
- 张明秋
- 关键词:千斤拔正交实验柱层析GMP-140TPAPAI-1
- 文献传递
- 急性心肌梗死用瑞替普酶溶栓后早期行补救性PCI的疗效及安全性临床观察
- 2006年
- 目的:应用第三代溶栓药物瑞替普酶冶疗急性心肌梗死,对未能溶通的病例,及时进行补救性经皮冠脉成形术(PCI),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02年3月~2005年3月,共计30例患者,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41~65岁,其中前壁心肌梗死18例,前壁伴下壁或高侧壁心肌梗死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5例。发病6h内,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溶栓后2h内,未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心绞痛未缓解或加重者;心电图抬高的ST段回降<50%。进行冠脉造影,显示闭塞90%以上狭窄病变,同时进行冠脉支架置入术,至术后35d,观察病死率,心力衰竭发生率,血管重建;并且与既往入我科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经溶栓治疗,未溶通的30例病例做比较。结果:30例应用瑞替普酶溶栓后补救性PCI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成功率96.7%,35d内病死率(0;20,P<0.00l);心力衰竭发生率(3.4%;65%),血管重建率(0;33%),大出血发生率(3.3%;0)。结论:用瑞替普酶溶栓后对未溶通的患者行补救性PCI,初步认为是有效的、安全的。
- 张明秋刘胜全张桂华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瑞替普酶
-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并发急性心肌梗死1例被引量:1
- 2002年
- 王凤艳张明秋
-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
- 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4年
- 心肌病分为扩张型心肌病( DCM )、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和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 DCM主要是一种以心腔扩大、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心肌疾病,临床常表现为进行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栓塞甚至猝死,是心血管疾病中导致死亡和心脏移植的主要基础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可以为特发性、病毒感染、家族或遗传性、免疫性、酒精性或中毒性、围生期等。如果DCM患者家族中有两个或以上家族成员患有特发性DCM(IDCM),则将其定义为家族性DCM(FDCM)。 IDCM诊断的统一意见:一级亲属中至少有20%~35%的成员发病,其中涉及31个常染色体及2个X染色体关联染色体的点突变,但这些点突变仅占引起DCM基因突变的30%~35%〔1〕。 FDCM在DCM中的比例高达35%~48%〔2,3〕。而徐军等〔4〕报道FDCM的发生比例仅为8.8%。有研究〔5〕提示FDCM预后较散发DCM差,6年生存率分别为6%和23%。5年生存率分别为51.5%和55.7%。遗传学研究认为遗传缺陷在FDCM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 陈晓帅张明秋
- 关键词: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基因突变分子遗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