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顺
- 作品数:46 被引量:76H指数:4
- 供职机构: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 全球化进程中的价值冲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被引量:1
- 2004年
- 在全球化进程中,价值冲突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基本生存方式的转变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多种价值观并存的局面。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迫切需要从价值导向上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加以引导。
- 张志顺
- 科学与人文的对话——罗蒂后哲学文化观述评被引量:1
- 2010年
- 在摧毁古希腊以来的西方传统哲学观的同时,理查德.罗蒂倡导的后哲学文化观还摧毁了传统的科学观,是一种把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统一起来的、以人为核心的新的文化观。它以相应的思维方式看待世界和处理社会问题,有效地克服了传统科学观的缺陷和分析哲学与大陆哲学的偏颇,并有望消除科学与人文这两种文化的隔阂,主张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对话。由于罗蒂的后哲学文化观符合现今时代的要求,已经冲出美国学术论争的视野,彰显出普遍性的文化意义。
- 张志顺王鹤岩
- 关键词:罗蒂后哲学文化观人文学科自然学科
- 论理工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 2013年
- 我国理工类院校的教育模式是重视增加学科知识,强调理论系统性的科学教育,而忽略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人文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必然使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难以树立学生的自信,磨灭了他们的兴趣。这样的科学教育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也是不符合教育本质的。因此,加强对理工类院校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帮助他们在价值选择和精神困惑时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势在必行。
- 张志顺刘锐仇念海
- 关键词:教育本质理工类院校人文教育
- 马克思生活观的四重维度解读
- 2007年
- 马克思认为,现实生活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形成的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体,人是它的主体。由于私有制引发的异化劳动的存在,围绕人的生存与发展所展开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更加不和谐;只有解决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才能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消除异化,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和谐,实现人的终极价值追求。
- 张志顺王鹤岩
- 关键词:生活观社会自然界异化
- 语文教学要突出思想性
- 2002年
- 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精品,不仅富有艺术性,也富有思想性。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 人。因此,语文教学要在完成语言、文字的教育与训练的同时,应加强思想教育。从而 实现教育目的。
- 张志顺王鹤岩
-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想性思想教育教育艺术
- 旋转点名盘
-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旋转点名盘,这种旋转点名盘由带有班级和学号的旋转盘、指针、转轴、磁铁块和挡片组成,前后两个挡片将带有班级和学号的旋转盘夹在中间,指针固定在前面挡片上;旋转盘和前后两个挡片都有中心孔,转轴穿过旋转盘及...
- 李红梅张志顺李明韩丹
- 文献传递
-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被引量:2
- 2006年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党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一项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化建设,而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调动农民创造新文化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素质,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民,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 王鹤岩张志顺
-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科学发展观
- 浅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哲学意蕴
- 2004年
- 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我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深入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丰富哲学意蕴 ,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 。
- 张志顺
- 关键词:小康社会哲学意蕴
- 当代国外公民教育的发展及其主要思潮述评
- 2017年
- 西方公民教育肇始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思想,到了近代,伴随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重新开始重视公民教育,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教育和各种公民教育思潮。自由主义、共和主义、社群主义和多元文化论是当代国外公民教育中影响较大的并具有代表性的思潮。为了正确引导国外公民教育思潮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国外公民教育发展概况及其主要思潮的教育理念和目标,这对我们进行国外公民教育与中国公民教育理论比较研究,帮助我们认清西方公民教育的本质,防止中国公民教育西化具有重要意义。
- 王鹤岩张志顺
- 关键词:公民教育自由主义共和主义社群主义多元文化论
-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及其现实意义被引量:2
- 2015年
-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观是在对德国现实社会不平等、不自由现象的深刻剖析和批判地继承黑格尔国家观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经典文本中详细深刻地阐述了国家是私有制产生的必然结果,其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并对未来国家的特点和职能做了描述,对国家的发展趋势做了预测。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应高度重视现代化国家的结构、本质及其职能。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王鹤岩张志顺刘锐
- 关键词:恩格斯国家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