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帆
- 作品数:14 被引量:52H指数:5
- 供职机构: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 30年代上海租界教育改革研究被引量:3
- 2004年
- 上海租界教育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产物 ,损害了中国的教育主权。 2 0世纪初 ,上海市民的民族意识日益觉醒 ,要求收回教育主权 ,并得到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积极响应 ,于 30年代开始进行租界教育改革 ,收回了部分教育权益。但改革的局限性是明显的 。
- 张帆
- 关键词:公共租界教育主权
- 近代镇江私塾改良考被引量:6
- 2003年
- 自晚清末年到抗战前,近代镇江私塾经历了初步改良、取缔和改为代用小学补充义务教育等三次大改良的过程,展现了政府与社会各界对私塾改良循序渐进的认识,以及镇江在改良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特别是教育投入不足与教育发展之间存在的严重矛盾,由此表明近代中国以私塾改良补充初等教育是教育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明智的选择,但同时也是一个无奈的选择。
- 张帆马红霞
- 关键词:私塾义务教育近代教育
- 孤岛时期上海租界教育的特性
- 2004年
- 1937年11月,淞沪会战结束后,国民党军队西撤,日军占领上海华界。由于外交原因,上海两租界得以幸存(除虹口、杨树浦两区),但处于日本占领区的包围之中,与外界形成隔绝状态,被时人称之为“孤岛”。
- 张帆
- 关键词:孤岛时期教育行政权教学条件
- 从“格致”到“科学”:晚清学术体系的过渡与别择(1895-1905年)被引量:8
- 2009年
- 19世纪中后期,"格致"一词成为中西学术连接的桥梁。但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国人逐渐放弃对于"格致学"单纯的技艺追求。严复在"西学格致"的意义上阐发英国实证主义的科学体系,部分趋东学人借用"科学"一词输入日本学术。二者在自然科学的意义上重合,以致严复借用"科学"替代"西学格致"。但是,"格致"与"科学"并非一一对应的概念,中国学术从"格致"到"科学"语言表述的转换不过是学术转型的外在体现,转变的动因则在于具体语境下的现实需要,以及学术路径的不同选择。
- 张帆
- 浅析我国近代教育对科技发展的影响被引量:2
- 2004年
- 洋务运动的兴起导致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新式学堂的诞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并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但是,由于洋务派所创办的新式学堂在教育理念、教学目的等方面与当时西方国家的学校有本质差异,因此它是不可能真正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通过对近代教育的反思,无疑有助于我们对科学技术教育的更深刻的认识。
- 马红霞张帆陈悦
- 关键词:洋务运动新式学堂传统教育近代教育
- “力”与“理”之间:欧战语境下中国“科学”概念的道德困境与意义转向被引量:3
- 2016年
- 1914年欧战爆发,将附着于"科学"概念之上的竞争之"力"与生存之"理"的矛盾同时呈现,国人陷入道德困境,各种调适思想应运而生。警惕"力"者,视"科学"为物质主义,主张调和中西文明;崇尚"力"者,尊"科学"为竞争哲学,倾向唯意志论;留美学生另辟蹊径,输入整体性"科学"概念,强调科学精神与方法的超功利主义的本体价值,规避道德陷阱推介现代科学,但"科学"概念却逐渐泛化为信仰。中国的"科学"概念事实上突破了科学技术的学术范畴,多维度地向政治思想领域延伸,以表达国人投身社会变革所着意的方式。
- 张帆
- 关键词:物质主义
- “科学”的维度:近代中国学术转型中的政治考量——围绕《新民丛报》的考察被引量:1
- 2013年
- 20世纪初年,中国学界曾经发生过一场关于中国是否"有学"的讨论。讨论由《新民丛报》发起,《新世界学报》《大陆》报回应。参与各方均欲以"科学"为标准振兴中学。由于夹杂着不同的政治理想,他们表现出对"科学"概念不同程度的迎拒取舍,以及在"智"与"德"之间反复的斟酌与考量。由此表明,近代中国的学术转型与政治变革无可避免地成为一个整体,"科学"概念在理解与运用中的差异,反映了现实语境下学术思想向政治层面延伸与渗透的必然性与多样性,也折射出不同救国理念背后,近代学人无分轩轾的爱国主义情怀。
- 张帆
- 关键词:《新民丛报》学术转型政治变革
- 民初国学研究中“科学”范式的变迁——一个概念史的考察被引量:5
- 2016年
- 中国"科学"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晚清自日本输入后,就作为学术名词与传统学术的改造相伴相生。新文化运动时期,留美学生输入整体性"科学"概念,"科学"开始从一个宽泛的,以分科为特征的学术体系,向整体性的,以"科学方法和精神"为核心的思维方式转换,由此催生国学研究范式从"保存国粹"向"整理国故"过渡。两种范式之异点在于评判固有学术的价值标准发生转换,但于过渡之中亦可见晚清以来学术转型的内在统一性:学术改造以分科治学为起点,以"科学"为归属,注定这是一个与传统"分",与西学"合"的总体走向;近代学人大多是借用"科学"作为概念工具,试图在分科体系内妥善安置中西新旧,调和的主张一脉相承。
- 张帆
- 关键词:民初国学分科
- 孤岛时期的上海租界教育被引量:3
- 2005年
- 1937年上海两租界沦为孤岛。孤岛教育呈现纷繁复杂的景象:大量沦陷区学校避难于此,孤岛教育异常“繁荣”;各校均面临办学困难,战争给教育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孤岛教育成为各种政治势力争夺的焦点。在特殊的孤岛环境下,中国教育在夹缝中顽强生存,为保存民族气节,坚持抗战做出了积极贡献。
- 张帆魏惠卿
- 关键词:孤岛上海租界
- 晚清教科之“科学”概念的生成与演化(1901—1905)被引量:8
- 2009年
- 19、20世纪之交,"科学"一词在中国初现,虽与教育相关,却不特指分科教育。新政时期,中国朝野皆以日本教育作为汲取"科学"的管道,使得晚清新教育与日本"科学"紧密结合,从而形成教科意义上的"科学"概念。这种"科学"概念的生成体现了朝野各方"以日为师"方向上的同一性,但"科学"意义之上负载了不同的政治理想。清政府整体移植日本官办教育体系,以期巩固"政教合一"的专制政权。在野士人通过教育接引日本的启蒙思想,从中寻求改造社会的思想资源,二者在政治上的对立越演越烈。教科之"科学"的生成是"科学"概念在教育领域泛化的结果,它在学术与政治两方面都动摇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
- 张帆
- 关键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