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慰

作品数:10 被引量:72H指数:5
供职机构: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藏南
  • 3篇岩石
  • 3篇印度-亚洲大...
  • 3篇造山带
  • 3篇盆地
  • 3篇物源分析
  • 3篇海沟
  • 2篇地层
  • 2篇山带
  • 2篇喜马拉雅造山...
  • 2篇白垩纪
  • 1篇东南
  • 1篇玄武岩
  • 1篇岩石薄片
  • 1篇岩石地层
  • 1篇岩石学
  • 1篇原型盆地
  • 1篇原型盆地恢复
  • 1篇杂岩
  • 1篇上白垩统

机构

  • 10篇南京大学
  • 7篇合肥工业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广西大学

作者

  • 10篇安慰
  • 9篇胡修棉
  • 5篇王建刚
  • 2篇李娟
  • 1篇李娟
  • 1篇马安林

传媒

  • 3篇中国科学:地...
  • 2篇地质学报
  • 1篇沉积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中国科学数据...
  • 1篇2012年全...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藏南日喀则弧前盆地白垩纪陆源碎屑岩显微图像数据集
2020年
藏南拉萨地体南缘发育白垩纪日喀则弧前盆地,记录了新特提斯洋向拉萨地体的北向俯冲。日喀则弧前盆地以碎屑岩为主,夹少量泥灰岩、灰岩等,由下向上依次沉积了冲堆组、桑祖岗组、昂仁组、帕达那组、曲贝亚组,并于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启动后沉积了曲下组和加拉孜组。由于保存完整、露头较好,该盆地得到了国内外地学界的广泛关注。尽管如此,目前能够公开查阅的盆地内基础岩石学数据仍比较有限,以至于大量岩石学工作被重复开展。因此,本数据集选取冲堆组、昂仁组、帕达那组3套白垩纪碎屑岩地层共计191个岩石薄片,使用偏光显微镜对其进行了图像采集,以便更好地共享和利用这些基础地质数据。本文所选择的岩石样品包括5块泥页岩、2块粉砂岩、158块砂岩、11块砾岩、7块砾石、7块硅质岩、1块火山碎屑岩。此外,本数据集还收录了这些岩石样品所在的10条地层剖面的详细信息。除了为基础地质学研究提供原始资料外,本数据集也可应用于人工智能识别在内的跨学科合作研究。
张艺秋安慰胡修棉
关键词:藏南白垩纪碎屑岩岩石薄片
藏南白垩纪—古近纪岩石地层厘定与构造地层划分被引量:10
2017年
岩石地层的厘定是一件基础而重要的工作,集中体现了一个阶段对地层的综合认识水平;对一个地区而言,建立行之有效的岩石地层划分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详细介绍和评述了藏南白垩纪—古近纪(含中新世)33个岩石地层单元,其中特提斯喜马拉雅南带13个、特提斯喜马拉雅北带9个、日喀则弧前盆地带9个、雅鲁藏布缝合带2个。特提斯喜马拉雅南带白垩系包括古错村组、东山组、察且拉组、冷青热组、波林夏拉组、岗巴村口组、旧堡组、遮普惹山坡组、宗山组;古近系包括基堵拉组、宗浦组、恩巴组、扎果组;特提斯喜马拉雅北带白垩系包括维美组、日朗组、甲不拉组、床得组;古近系包括宗卓组、甲查拉组、蹬岗组、桑单林组、者雅组;日喀则弧前盆地带白垩系包括桑祖岗组、昂仁组、帕达那组、曲贝亚组,古近系包括曲下组、加拉孜组、达金组;中新统包括秋乌组、大竹卡组;雅鲁藏布缝合带包括白垩系冲堆组、渐新统—中新统柳区群。文中在结合物源分析、盆地演化等研究资料基础上,划分了7个构造地层单元:其中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后的新生代2个(TS1、TS2)、碰撞前白垩纪印度北缘3个(TSI3、TSI4、TSI5)、亚洲南缘2个(TSL3、TSL4)。
胡修棉李娟安慰王建刚
关键词:岩石地层构造地层白垩纪古近纪印度-亚洲大陆碰撞
西藏日喀则地区新特提斯洋俯冲体系沉积记录与盆地演化
新特提斯洋向拉萨地体的北向俯冲及随后的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是中生代以来地球上发生的最重要的地质事件之一。其研究对解译青藏高原初始成因、重建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初始阶段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新特提斯洋俯冲体系包括冈底斯岩浆...
安慰
关键词:盆地演化沉积物沉积地层
文献传递
碰撞造山带海沟盆地的识别——以雅鲁藏布缝合带为例被引量:7
2020年
海沟盆地是俯冲带重要的沉积储库,记录了古水系和古地理信息.长期以来造山带海沟盆地的识别一直存在巨大挑战.近年来在雅鲁藏布缝合带成功识别出多套海沟盆地地层.根据时代和构造背景的差异,这些地层可分为两类:一类发育于白垩纪新特提斯洋俯冲阶段,包括甲查拉组、荣马瓦组、罗岗错组;另一类形成于古近纪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阶段,以桑单林组-者雅组为代表.前者发育在俯冲的特提斯洋壳上,在大洋俯冲阶段增生到俯冲杂岩带;而后者不整合沉积于印度大陆北缘,在大陆初始碰撞阶段卷入到俯冲杂岩带.海沟盆地典型的岩石类型包括硅质岩、硅质页岩、粉砂质和砂质浊积岩,以出现滑塌堆积和缺乏碳酸盐岩为特征.碎屑物质主要来自上覆板片.本文总结了海沟盆地的基本特征和识别依据.
胡修棉安慰Eduardo GARZANTI刘群
关键词:物源分析藏南喜马拉雅造山带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初期的海沟沉积:藏东南宗卓组沉积岩石学与物源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混杂岩是汇聚板块边缘的地质体,主要形成于俯冲和碰撞的背景下。本文对藏东南浪卡子地区宗卓组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研究和物源分析。野外调查表明,宗卓组与下伏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层的原始接触关系为逐渐过渡的沉积接触,后期构造作用多呈断层接触。界线附近,宗卓组滑塌的岩块长轴沿页岩片理方向展布,显示沉积混杂的特征;宗卓组多数地层受后期构造作用的改造。宗卓组的混杂岩由岩块和"基质"组成,岩块包括砂岩、灰岩、硅质岩,"基质"以硅质页岩、泥岩为主。砂岩岩块碎屑成分多为火成岩岩屑和沉积岩岩屑;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分布在88~140 Ma,中生代的锆石εHf(t)值变化范围大(-20~17)。这些特征表明岩块的物源为亚洲活动大陆边缘。结合宗卓组的基底为印度大陆北缘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层,因此宗卓组沉积混杂岩为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之后沉积。由于宗卓组砂岩岩块缺乏冈底斯弧中古近纪年轻(<60 Ma)年龄,推测这些砂岩岩块的碎屑并非直接来自冈底斯弧及拉萨地体,而是来自洋壳俯冲时期形成的增生楔修康混杂岩。由此,宗卓组为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初期,深水环境下侧向搬运形成的一套沉积混杂岩,物源主要来自西侧的修康混杂岩。宗卓组代表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最早期的海沟沉积,其分布指示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初期的缝合带位置。
周博胡修棉安慰马安林赖文
关键词:混杂岩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物源分析
藏南日喀则弧前盆地再研究:从冲堆组到帕达那组
安慰胡修棉王建刚
文献传递
西藏雅鲁藏布缝合带甲查拉组:晚白垩世新特提斯洋海沟沉积?被引量:5
2018年
雅鲁藏布缝合带记录了印度与亚洲板块汇聚、碰撞及碰撞后造山的信息.甲查拉组位于雅鲁藏布缝合带南侧,自建组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后前陆盆地的深水沉积,物源来自其北侧亚洲大陆南缘的冈底斯弧.然而,一个长期令人不解的问题是:甲查拉组砂岩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为88Ma,考虑冈底斯弧晚白垩世-古近纪持续的岩浆活动,如果地层时代是前人基于孢粉、沟鞭藻化石提出的古新世-早始新世(65~50Ma),为何砂岩中缺乏白垩纪晚期-始新世早期(88~50Ma)的碎屑锆石?针对这个问题,本次研究对江孜-萨迦地区的甲查拉组开展了孢粉、沟鞭藻化石分析、岩石地层学、沉积学与物源分析等工作.两个不同实验室的分析处理都未获得保存良好的孢粉、沟鞭藻化石;甲查拉组与宗卓组呈断层接触,岩石组合与沉积结构、构造指示海底扇沉积环境;碎屑组分、碎屑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指示甲查拉组的物源来自冈底斯弧和中拉萨地体,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为84Ma.综合考虑沉积环境、物源与大地构造位置,在区域对比研究基础上,本文认为甲查拉组的时代很可能是晚白垩世(88~84Ma),代表了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阶段亚洲南缘的海沟沉积.
傅焓埔胡修棉Erica M.CROUCH安慰王建刚Eduardo GARZANTI
关键词:物源分析晚白垩世
利用沉积记录精确约束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时间与过程被引量:39
2017年
精确约束印度-亚洲初始碰撞时间对于认识喜马拉雅造山过程、青藏高原隆升机制及其对环境、气候和生物的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对西藏雅鲁藏布缝合带两侧沉积记录的研究,对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时间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评述,探讨了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的穿时性,重建了大陆碰撞的沉积演化.在接受以大陆间洋壳消失、陆壳-陆壳初始接触作为初始碰撞定义的前提下,利用两种方法:(1)缝合带附近深水浊积岩物源区由印度物源向亚洲物源转变的时间,(2)喜马拉雅欠充填前陆盆地启动在缝合带两侧造成的沉积环境突变或不整合的时间,精确限定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时间为古新世中期((5 9±1)Ma).从喜马拉雅造山带来看,真正的初始碰撞时间比正常海相沉积结束要早20~25Ma,而磨拉石出现比初始碰撞要晚30~40Ma.基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古近系沉积记录,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在喜马拉雅中部和西部不存在明显的穿时性.本文从喜马拉雅地区的沉积记录角度出发,将喜马拉雅造山作用划分为四个阶段:(1)始喜马拉雅初始阶段,古新世中期-早始新世(59~52Ma),初始碰撞发生,同碰撞盆地存在深海环境,印度大陆一侧发育碳酸盐缓坡;(2)始喜马拉雅早期阶段,始新世早-中期(52~41Ma或35Ma),以发育残留的浅海沉积为特征,新特提斯海湾自西向东逐渐消亡;(3)始喜马拉雅晚期阶段,始新世末期-渐新世(41~26Ma),整个喜马拉雅和藏南地区缺乏沉积作用;(4)新喜马拉雅早期阶段,渐新世末期-早中新世(2 6~17Ma),喜马拉雅隆升,陆相磨拉石快速堆积,沿缝合带东西向发育雅鲁藏布江和印度斯河.
胡修棉王建刚安慰Eduardo GARZANTI李娟
关键词: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喜马拉雅造山带
造山带沉积盆地与大陆动力学被引量:13
2021年
造山带原型盆地恢复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板块构造研究的难点与前沿,对于理解造山带演化及其大陆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原型盆地恢复的方法出发,评述了前人根据碎屑组成、元素地球化学和碎屑单矿物年代学来进行原型盆地恢复的原理、方法和效果。基于喜马拉雅造山带沉积盆地的实践,提出造山带原型盆地恢复的五个要素:盆地顶底界面、古地理环境、物源分析、构造分析和盆地外围研究。详细介绍了新特提斯洋俯冲、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以及后碰撞阶段的沉积盆地的地质特征,包括印度北缘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日喀则弧前盆地、雅鲁藏布海沟盆地、林周弧后-弧背叠合盆地、桑单林同碰撞盆地,以及后碰撞阶段的冈仁波齐盆地、柳区盆地和札达-吉隆裂谷盆地。基于沉积盆地研究反演了喜马拉雅大洋俯冲-大陆碰撞的演化过程,探讨了沉积盆地与大陆动力学之间的耦合关系。
胡修棉薛伟伟赖文王建刚安慰李娟
关键词:造山带沉积盆地原型盆地恢复大陆动力学青藏高原
藏南日喀则弧前盆地帕达那组沉积相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藏南桑桑地区帕达那组是上白垩统日喀则弧前盆地浅水沉积。基于野外实测剖面对帕达那组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研究。帕达那组岩相类型主要有五类:砾岩相、砂岩相、粉砂岩相、页岩相和灰岩相。砂岩中发育大量楔状和板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粒序层理及泥砾、潜穴、生物扰动等沉积构造,页岩中发育潜穴及大量钙质结核。根据岩相和沉积构造特征识别出陆棚相和三角洲相。三角洲相包括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及三角洲平原三个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支河道、河口砂坝、支流间湾、分流河道、洪泛平原、沼泽等微相。帕达那组地层自下向上发育陆棚相和三角洲相(依次为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及三角洲平原亚相),整体显示出古水深变浅的趋势。这一沉积环境的变化代表着日喀则弧前盆地由欠充填到过充填阶段的演化。
安慰胡修棉王建刚
关键词:上白垩统沉积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