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卓
- 作品数:42 被引量:112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非水相液体污染场地源区自然消除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22年
- 污染场地的健康风险和环境地质危害备受关注,自然衰减被公认是优选修复技术。对存在非水相液体的场地,源区非水相液体残余导致的“拖尾和反弹”问题对污染场地自然衰减技术提出了挑战。近年来源区自然消除技术的出现丰富深化了自然衰减修复的内涵,展现了解决“拖尾和反弹”问题的巨大潜力。本文综述了轻非水相液体(LNAPL)污染场地源区自然消除的研究历程和最新成果,研究显示:①2000年至今,自然衰减修复的相关研究逐渐从地下水污染羽衰减转向包气带源区自然消除;②包气带自然消除过程被证实是源区自然消除的关键生物过程,占LNAPL总质量损失的90%~99%;③LNAPL挥发过程中的生物降解是源区自然消除的主要研究对象。在以上研究过程中,建立的源区自然消除研究方法:①可分为LNAPL源区-羽识别、定性判断和定量估算三个部分;②包气带定量评估常用浓度梯度、二氧化碳通量(动态密闭室和静态捕集)和热力学梯度是量化评估的三类方法。综合已有的研究进展和难点,可以预见,在未来研究中,识别源区LNAPL的成分变化、明确源区自然消除的限速因子,以及开发恰当的气体脱气和气泡逃逸观测方法,是源区自然消除修复方法应用推广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孙琳张敏郭彩娟宁卓张瑜秦骏张巍
- 关键词:轻非水相液体产甲烷甲烷氧化
- 河北省石家庄市南部污灌区厚层包气带污染物自然衰减的微生物作用潜力评价
- 本次研究的目的是利用传统的培养技术和现代的磷脂脂肪酸PLFA(Phosphor Lipid Fatty Acid)技术、Biolog技术、16 S rRNA基因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Denaturing Gradie...
- 张翠云张胜何泽殷密英宁卓
- 关键词:自然衰减污灌区
- 文献传递
- 石油降解菌的分离筛选及混合菌群的构建与优化被引量:4
- 2013年
- 以河南濮阳油田超重质原油为研究对象,从污染井场土壤中分离并筛选出几株高效降解细菌、酵母菌和霉菌。由于不同类型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目标和方式有所不同,而将3类不同类型菌种进行排列组合进行降解实验,最终优选出一组石油降解优势菌群。该文还利用正交优化法对降解菌的最佳添加量进行计算,结果显示,最佳接种量为X25:1.5%,Z3:1%,X18:1%,Z28:2%。利用该优化结果进行降解实验,石油的降解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在对濮阳、南阳和延长油田不同原油进行为期8d的降解实验中,显示了较高的降解效率,降解率分别为56.93%、65.66%、82.69%。实验证明,该降解菌群能不仅能有效够降解超重油,而且对重质原油和轻质原油表现出更好的降解能力。因此,该研究为石油污染物的降解提供了有效的菌种资源。
- 宁卓刘雅慈张胜张翠云何泽
- 中原地区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通过对中原油田石油残留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实验研究,利用优化原位土著微生物菌群辅以物理和化学相结合的修复技术,进行了土壤中石油残留污染的室内模拟降解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土壤中残留石油含量在13420.0mg/kg、10220.0mg/kg、8660.0mg/kg、时,经过56d微生物的降解实验,土壤中石油含量降解可达62.67%~72.4%,为土壤石油残留污染的修复提供了技术方法和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 张胜陈立李政红张翠云殷密英何泽孙振华马琳娜宁卓张发旺
-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修复
- 地下水污染自然衰减研究进展被引量:22
- 2010年
- 监测自然衰减法作为地下水污染修复的一种可选方法已得到普遍认可,执行监测自然衰减法之前必须进行自然衰减有效性评价。综述了国内外地下水污染自然衰减研究进展,特别是我国在污灌区水土污染自然衰减研究进展,介绍了在不同土地利用下厚近30m包气带和地下水在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氮同位素等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 张翠云张胜殷密英马琳娜何泽宁卓
- 关键词:自然衰减地下水包气带污灌区
- 一种基于能量代谢的原位微生物生长时期判断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能量代谢的原位微生物生长时期判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采集样品,获取ATP、ADP、AMP的浓度数据,步骤2,计算微生物的活跃量和活跃度:微生物的活跃量PCAP=α<Sub>1</Sub>lnA...
- 何泽张敏宁卓郭彩娟王翠玲孙琳
- 石家庄污灌区水土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为了查明污灌区水土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的自然衰减作用,采集了1组污灌渠水样,9组地下水样;1组污灌渠底泥样,8组土壤样。本次检测挥发性有机污染物26项,有机氯农药9项,多环芳烃1项。检测结果表明,污灌区水土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均具有较强的自然衰减作用,其中浅层地下水中氯仿的衰减率达73.3%,而六六六的衰减率达100%;土壤在取样范围内(50m)检出的有机污染物主要有氯仿、苯、甲苯、乙苯及二甲苯、六六六、六氯苯、DDT及多环芳烃-苯并[α]芘,随着深度的增加其含量也随之减小,甲苯的衰减率和二甲苯的衰减率较弱分别为62.5%和87.5%,其余各项均为100%。
- 殷密英张胜李政红马琳娜何泽宁卓张翠云
- 关键词:污灌有机污染物
- 基因芯片在地下水污染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7年
- 为了较系统地了解基因芯片在地下水污染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调研了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在地下水污染研究中应用的有关文献,简述了基因芯片原理、分类及实施流程,总结了系统发育寡核苷酸芯片和功能基因芯片在地下水污染研究中的最新应用进展,探讨了基因芯片检测性能、数据分析和应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措施,在基因芯片性能改进和应用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李军甄世军张翠云张胜宁卓
- 关键词:基因芯片地下水污染微生物
- 土壤铬(VI)污染硫酸盐还原菌修复试验研究被引量:6
- 2010年
- 利用培养优化土著硫酸盐还原菌液对人为添加重金属铬(VI)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试验研究,观测对比了添加优势菌液和不加菌液、富营养和寡营养不同条件下土壤铬(VI)含量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自然土壤(不加菌液)条件下,土壤铬(VI)污染具有自然还原转化衰减作用。土壤中添加优势修复菌液,可增加铬(VI)还原能力。只添加菌液的寡营养土壤铬(VI)污染去除率为60%~99.5%。添加营养菌液的富营养土壤铬(VI)去除率为92%~99.6%。因此,采取添加优化微生物、调控添加营养物质等方法可以促进土壤铬的还原转化衰减。
- 李政红张胜张翠云何泽马琳娜殷密英宁卓王丽娟曹文庚
- 关键词:铬污染硫酸盐还原菌
- 一种石油类污染含水层强化自然衰减修复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石油类污染含水层强化自然衰减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确认电子受体添加位置;划分该场地的氧化还原带,从而确定电子受体添加位置,以向不同的氧化还原带添加对应的电子受体,步骤2,计算添加电子受体总量;步...
- 张敏郭彩娟史婵宁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