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维城

作品数:44 被引量:94H指数:6
供职机构: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社会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9篇文学
  • 2篇社会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3篇词学
  • 6篇宋词
  • 5篇文学
  • 5篇马其昶
  • 5篇词话
  • 4篇四大词人
  • 4篇清季
  • 4篇文化
  • 4篇况周颐
  • 4篇词派
  • 4篇词人
  • 4篇词学理论
  • 4篇词学思想
  • 3篇代文
  • 3篇艺术
  • 3篇人文
  • 3篇人文精神
  • 3篇重拙大
  • 3篇墓志
  • 3篇词学观

机构

  • 43篇安庆师范学院
  • 1篇暨南大学
  • 1篇安庆师范大学

作者

  • 44篇孙维城
  • 1篇谷卿

传媒

  • 11篇安庆师范学院...
  • 5篇古籍研究
  • 4篇中国韵文学刊
  • 3篇文学遗产
  • 2篇江汉论坛
  • 2篇文学评论
  • 2篇东方丛刊
  • 2篇南阳师范学院...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天中学刊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中国古代文学...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4篇2005
  • 3篇2004
  • 5篇2003
  • 4篇2002
  • 3篇2001
  • 2篇2000
  • 2篇1999
  • 4篇1996
  • 1篇1994
  • 2篇1990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文化观照下的诗学、词学与画学——《邓乔彬学术文集》评介被引量:1
2014年
已入古稀之年的暨南大学邓乔彬教授,最近出版了他的十二卷学术文集,令人瞩目。七百多万字的《邓乔彬学术文集》由文艺学、诗学、词学、画学、学者研究等多个板块组成,体现出作者大致十年一变的研究经历,从中可见邓先生用三十多年所建立的理论体系,见证了从文艺学研究到文化学研究的路径与过程。
孙维城谷卿
关键词:文化观照学术诗学画学词学文艺学研究
桐城派后期文章的现代演变 以现代演变解剖马其昶《抱润轩文集》被引量:5
2006年
现代文学不可能割裂历史,受到责难的桐城派也在艰难地进行着现代转型。我们以马其昶的文章为例,可以看出,他的思想从守旧到初步接受现代的科学民主思想,文风从桐城派先贤的空疏毛病中有所解脱,语言从典雅走向通俗,文体从传统逐渐向现代演变。作为桐城派的殿军,马其昶的思想与文章无可置疑地代表了后期桐城派。通过对马其昶文章的解剖,可以得出结论,后期桐城派可以而且正在缓慢地走近现代。
孙维城
关键词:桐城派马其昶现代文学
论“登高望远”意象的生命内涵被引量:13
1999年
"登高望远"意象起自宋玉《高唐赋》;"登高远望,使人心瘁。"后来刘向《说苑》又记载孔子登农山而叹云:"登高望下,使人心悲。"这一意象经过魏晋时期生命意识的觉醒,到唐初表现为"忧生之嗟",其内涵是宇宙无穷而人生短暂,形成了外优离别而内忧生命的双重结构,到宋代又找到了宋词这一合适载体。这一意象形态是一个由物到心、由空间到时间的动态过程,其审美表现是崇高。渴望建功立业的用世者表现为"农山心境",珍惜生命的出世者表现为"宋玉悲凉"。前者表现向上的情感,要把自己提升到与外物同等伟大的境地;后者表现个体的尊严,要求生命的自由与对精神家园的回归。
孙维城
关键词:登高望远
论宋词的最高审美标准——韵味
2003年
“韵”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艺术审美的核心命题,其内涵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到宋代才定型成熟。宋代对“韵”的内涵的界定既有历史的积淀,又有时代的选择。而作为代表封建社会后期艺术审美的基本范畴,宋韵在书画词等艺术门类都有不俗的表现,其中以“韵”评价书画。
孙维城
关键词:宋词审美意识韵味艺术风格人文精神
白雨斋论王沂孙词平议
2010年
从家国之忧与比兴两方面,王沂孙词达到了陈廷焯论词的最高标准——沉郁忠厚。但是王沂孙词没能达到一流作家的高度,原因在于王词雕琢不自然,情感不太恳切。这是我们为王沂孙惋惜的,也是为陈廷焯的理论惋惜的。
孙维城
关键词:王沂孙雕琢情感
论李煜词近于太白七绝风调被引量:2
2002年
南唐词多半从唐代抒情七绝来,其中李煜词最近李白七绝风调。李煜词近于李白七绝的,首先在于内容表达的真率自然,其次在于艺术表现的“赋情”特点。此外,还表现在象喻的使用与语言的省净透明上。李煜词在这四个方面的成就奠定了他在词史上的不朽地位,使他的词作成为那一时代的高峰。
孙维城
关键词:象喻
论陈廷焯的“本原”与“沉郁温厚”——兼与况周颐重大说、谭献柔厚说比较被引量:2
2008年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强调本原,根柢于《风》、《骚》,温厚为体,沉郁为用。沉指体格,源于诗坛格调说,显得过于沉重。郁指郁结,讲究兴寄,有些过头,而盘曲表现情感,是对慢词写作的总结。温厚来源于谭献的柔厚,同样重视情感的深厚,但儒家诗教色彩比柔厚浓。
孙维城
关键词:《白雨斋词话》本原沉郁温厚况周颐
论况周颐对王鹏运“重拙大”词学观的改造被引量:7
2001年
王鹏运的“重拙大”词学观有浓厚常州词派诗教气息 ,况周颐改造了王氏的“重拙大”。王氏的“重”指凝重沈著 ,强调气格 ,况氏变凝重沈著为厚重致密 ,坚持了词的阴柔特点。王氏的“拙”指一种自然流露的表现手法 ,又有两个层次 ,从师法自然到妙造自然 ,这为况氏所接受。王氏的“大”指比兴寄托 ,要求寄托邦国大事 ,而不顾及词的抒写个人情感的特点 ,况氏变寄托邦国大事为寄托个人情感与性灵 ,使得寄托说由言志趋向缘情。况氏改造过的“重拙大”可以用来总结传统词学。
孙维城
关键词:词学观况周颐常州词派寄托说
“晋宋人物”与姜夔其人其词──兼论封建后期士大夫的文化人格被引量:21
1999年
孙维城
关键词:封建社会后期文化人格士大夫晋宋艺术态度
《迎翠楼诗词》序
2000年
吴振洪先生是我父执。我1982年进安庆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分配在先生任主任的教研室,时聆教诲,先生于我,又是师长。今先生手定所作诗词名《迎翠楼诗词》,嘱我作序,藐予小子,哪有作序的资格!但先生蔼蔼怡怡,一片奖掖后学之诚,又使我不敢推辞。
孙维城
关键词:序言文学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