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华
- 作品数:22 被引量:147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长沙市科技计划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基于CiteSpace的区域阻滞文献可视化分析
- 2023年
- 目的描绘国内外区域阻滞研究的发展现状, 揭示其研究热点及趋势。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自建库至2023年3月13日期间区域阻滞的相关文献, 借助CiteSpace6.1.R6软件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39 230篇文献, 区域阻滞研究发文量整体呈增长趋势, 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 中国居第二;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Mariano Edward R;近10年引文量最高文献的作者是Forero M;多伦多大学是研究区域阻滞的重要机构。术中麻醉与术后镇痛、带状疱疹、局麻药与麻醉佐剂、超声引导下的区域阻滞、区域阻滞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区域阻滞的机制、竖脊肌平面阻滞、抗血栓或溶栓治疗患者的区域阻滞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与趋势。结论区域阻滞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的重视与应用, 未来可拓展麻醉、镇痛、诊疗方面的新区域阻滞技术。
- 刘大为贺争光王耀慧何林岱孙志华
- 关键词:麻醉镇痛麻醉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 右侧星状神经节-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全麻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中的效果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评价右侧星状神经节-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全麻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9月湘雅常德医院90例拟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全麻组(G组)、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全麻组(SG组)、右侧星状神经节阻滞(RSGB)+SAPB+全麻组(RSG组),每组各30例。SG组于全麻前行术侧SAPB,RSG组于全麻前行RSGB+术侧SAPB,待阻滞效果确定后所有患者根据体重以相同方案实施全麻并于术后配置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记录麻醉前(T_(0))、插管前(T_(1))、插管后1 min(T_(2))、插管后5 min(T_(3))、拔管时(T_(4))、拔管后5 min(T_(5))各时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PONV)发生率;24 h内PCIA追加次数和术后24 h时静态、动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24 h舒适度评分(BCS)和睡眠质量评分(RSCQ)。结果与T_(0)时相比,三组患者在插管后1 min(T_(2))、拔管时(T_(4))MAP、HR均升高,但RSG组升高幅度显著小于G组和SG组(均P<0.05);SG组和RSG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PONV发生率、PCIA追加次数少于G组,BCS评分、RSCQ评分高于G组(均P<0.05),且RSG组BCS评分、RSCQ评分高于SG组(均P<0.05)。结论RSGB+SAPB联合全麻用于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循环波动小,术后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且舒适度高。
- 贺争光陈溪徐霞刘大为孙晨旭邓芳冯飚孙志华
- 关键词:胸腔镜检查神经传导阻滞星状神经节前锯肌
- 下肢神经阻滞不全的危险因素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筛选下肢神经阻滞不全的危险因素。方法拟行下肢神经阻滞的择期手术患者,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ASA分级、麻醉前有无躯体疼痛、手术分级、手术体位;根据术中麻醉效果将患者分为2组:下肢神经阻滞完全组(N组)和下肢神经阻滞不全组(I组)。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下肢神经阻滞不全的危险因素。结果下肢阻滞不全的发生率为34.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4.0~27.9 kg/m2)、ASA分级(Ⅳ级)、手术分级(三、四级)、手术体位(俯卧位)是下肢神经阻滞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40岁)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BMI、ASA分级、手术分级和手术体位是下肢神经阻滞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是保护因素。
- 贺争光黄亚萍刘大为刘子照王耀慧罗颍晗杨琼孙志华
- 关键词:下肢神经传导阻滞
- 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在成人纤维支气管镜检麻醉中的合适配比探讨被引量:20
- 2018年
- 目的探讨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在全凭静脉麻醉下成人纤支镜检查中的最佳配比。方法选择湘雅医院拟在全麻下行纤支镜检查的成人患者12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Ⅰ组42例,Ⅱ组41例,Ⅲ组39例。各组按丙泊酚与瑞芬太尼不同配比(Ⅰ组丙泊酚与瑞芬太尼按400 mg:1 mg,Ⅱ组采用1 000 mg:1 mg,Ⅲ组采用2 000 mg:1 mg)混合后泵注给予全凭静脉麻醉。术中调整泵注速率使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维持在45~60,比较各组麻醉前后的生命体征变化、气道阻力差异,以及呛咳与气道痉挛的发生率。结果与Ⅱ组相比,Ⅰ组患者麻醉后机控呼吸气道阻力以及剧烈呛咳与气道痉挛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Ⅲ组血压波动幅度显著增大(P<0.05)。结论丙泊酚与瑞芬太尼1 000 mg:1 mg配比方案为纤支镜检全凭静脉麻醉的较合适比例,其循环平稳,气道阻力低,且呛咳与气道痉挛发生率低。
- 贺争光赵博孙晨旭陈溪陈大伟曾覃遥孙志华
- 关键词:支气管镜检查麻醉
- 间断鞘内注射罗哌卡因后大鼠血清髓磷脂碱性蛋白变化与脊髓超微结构改变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观察大鼠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间断鞘内注射后血清髓磷脂碱性蛋白(myelinbasicpro-tein,MBP)变化与脊髓超微结构改变。方法:雄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组)和注药组R1,R2,R3,每组24只,每组大鼠又随机分为4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N组经microspinal导管鞘内注入0.9%氯化钠40μL,每间隔1.5h注入1次,共3次。R1,R2,R3注药方式同N组,分别注入0.5%,0.75%,1%罗哌卡因40μL。4组所有大鼠检测的时相为置管前即刻(T0)、第1次注药前即刻(T1),各亚组检测时相分别为最后1次注药后6h(T2),12h(T3),24h(T4)和48h(T5)。6个时相均从股动脉采血约0.5mL,测量MBP含量的变化。每亚组动物在采血后,取腰膨大处1mm×1mm×1mm脊髓,电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改变。结果:N组、R1组、R2组在5个时相中的MBP浓度保持较为稳定,R3组与N组、R1组、R2组之间存在组间差别(P<0.05);跟T0比较,R3组在T2,T3,T4和T5时相测定的MBP浓度明显升高(P<0.01)。R3组同期超微结构变化主要表现大多数神经元固缩,大多数粗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及内质网结构模糊,有少数神经元完全变性失去正常的神经元结构,线粒体嵴空泡变性,甚至部分丢失。结论:1%罗哌卡因鞘内注射后脊髓结构出现选择性易损,可能是局麻药神经毒性重要的神经病理学基础之一;MBP测定是一个反映鞘内注射罗哌卡因脊髓应激受损较特异、敏感的监测指标。
- 杨胜辉郭曲练王懿春白念岳孙志华
- 关键词:罗哌卡因髓磷脂碱性蛋白鞘内脊髓
- 氧化应激在罗哌卡因诱发大鼠脊髓神经毒性中的作用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 评价氧化应激在罗哌卡因诱发大鼠脊髓神经毒性中的作用.方法 清洁级雄性SD大鼠,体重250 ~ 320 g,3月龄,取L5,6间隙行鞘内置管,选择鞘内置管成功的大鼠9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n=30):对照组(C组)、罗哌卡因组(R组)和抗氧化剂Tempol组(T组).R组和T组鞘内注射1%罗哌卡因1.2 μg/g,每次间隔1.5h,共8次,C组以等容量的生理盐水替代.T组分别于末次罗哌卡因注药结束后4、8、12、24、48、72 h时鞘内注射Tempol 20 μg/g.于罗哌卡因注药结束后1、3、5、7、14 d(T1-5)时处死,取脊髓腰膨大组织,行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测定SOD活性,改良硫代巴比妥酸光电比色法测定MDA含量.结果 与C组比较,R组和T组细胞凋亡指数、脊髓MDA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P<0.05);与R组比较,T组细胞凋亡指数、脊髓MDA含量降低,SOD活性升高(P<0.05).结论 氧化应激参与了罗哌卡因诱发大鼠脊髓神经毒性损伤的发展.
- 许小萍孙志华郭曲练
- 关键词:氧化性应激酰胺类脊髓药物毒性
- 基于基因组学探讨鞘内注射罗哌卡因对大鼠脊髓的影响
- 2022年
- 目的:临床上有罗哌卡因致神经损伤的病例报道,但罗哌卡因致神经损伤的机制仍未完全阐明。本研究探讨0.5%和1.0%的罗哌卡因鞘内注射后6和24 h,大鼠机械痛阈的改变以及脊髓L_(3)基因组学的变化,以探究罗哌卡因致神经损伤的机制。方法:选用30只成年雄性SD大鼠,在鞘内置管成功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罗哌卡因1~4组(n=6)。对照组鞘内置管后以8.3μL/h速度连续鞘内注射生理盐水24 h,注射完成后停药24 h。罗哌卡因1组、罗哌卡因2组在鞘内置管后以8.3μL/h的速度连续于鞘内注射1%罗哌卡因24 h,罗哌卡因3组、罗哌卡因4组于鞘内置管后以8.3μL/h的速度连续于鞘内注射0.5%罗哌卡因24 h;罗哌卡因1组、罗哌卡因3组注射完成后停药6 h,罗哌卡因2组、罗哌卡因4组注射完成后停药24 h。各组大鼠在给完药物即刻以及相应停药时间后进行行为学观察,并使用压力探针法观察大鼠机械痛阈的改变,完成行为学观察后取脊髓L_(3)样本使用Illumina双端测序构建基因文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寻找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信号通路分析,再用real-time RT-PCR法验证部分差异表达基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罗哌卡因1~4组大鼠在注射完成时痛阈均增加;停药对应时间后的痛阈恢复程度与给药浓度呈负相关、与停药时间呈正相关。与对照组比较,罗哌卡因1组差异表达的基因有488个,其中456个上调,32个下调;罗哌卡因2组差异表达的基因1194个,其中1092个上调,102个下调;罗哌卡因3组差异表达的基因518个,其中384个上调,134个下调;罗哌卡因4组差异表达的基因68个,其中46个上调,22个下调。基因本体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信号通路分析显示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与炎症反应相关信号通路有关。结论:0.5%和1.0%罗哌卡因鞘内注射24 h后,大鼠脊髓L_(3
- 刘源郭曲练张重王锷孙志华
- 关键词:罗哌卡因基因组学
- 头皮神经阻滞对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血浆皮质醇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8年
- 目的通过术前头皮神经阻滞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血浆皮质醇的改变,评估颅脑外科手术行头皮神经阻滞镇痛,减轻术后应激反应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5月在该院神经外科成功实施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的患者46例。随机分为神经阻滞组和非神经阻滞组,每组23例。神经阻滞组患者用0.5%罗派卡因分别阻滞头部两侧对称的枕大神经、枕小神经、眶上神经和耳颞神经,非神经阻滞组患者只实施全身麻醉。在快速诱导全身麻醉前,以及术后2、6、12和24 h时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浆皮质醇水平,同期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不良反应。结果神经阻滞组术后2、6和12 h的VAS评分较非神经阻滞组低(P<0.05)。两组血浆皮质醇水平术后2~24 h较快速诱导气管插管前升高(P<0.05)。与非神经阻滞组比较,神经阻滞组术后2~12 h血浆皮质醇水平降低(P<0.05)。结论 0.5%罗派卡因头皮神经阻滞是开颅术后镇痛的有效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应激反应。
- 孙志华刘大为郭曲练贺正华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罗哌卡因镇痛血浆皮质醇
- 氯诺昔康预注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超前镇痛效果被引量:35
- 2006年
- 目的 研究不同用药时机对氯诺昔康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后急性疼痛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60例ASA Ⅰ~Ⅱ级择期行LC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术后静脉注射氯诺昔康8mg;B组,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入氯诺昔康8mg;每组30例。A组分别于注药前、注药后30min、1、2、4、6、8h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不良反应的观察;B组病人则于完全清醒时、清醒后30min、1、2、4、6、8h进行VAS及不良反应的观察。结果LC病人麻醉诱导前及术后疼痛时静脉注入氯诺昔康8mg,均可使VAS显著减低,且无明显不良反应。麻醉诱导前用药组VAS低于术后用药组(P〈0.01)。结论不同时机使用氯诺昔康影响LC术后急性疼痛的治疗效果,麻醉诱导前用药组效果优于术后疼痛发生时用药组,提示氯诺昔康具有超前镇痛作用。
- 王云姣程智刚孙志华王锷郭曲练
- 关键词:氯诺昔康非甾体类抗炎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镇痛
- 罗哌卡因用于大鼠连续腰麻的行为学及脊髓组织钙含量变化被引量:16
- 2005年
- 目的:观察大鼠鞘内(蛛网膜下腔)间断给予不同浓度剂量的罗哌卡因行为学及脊髓组织钙含量变 化。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按改良Yaksh法置入microspinal导管至脊髓腰段8cm,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 N组(对照组)经microspinal导管注入0.9%氯化钠40μl,每间隔1.5h一次,共3次。R1,R2,R33组:注药方式同 N组,注入药物分别为0.5%,0.75%,1%罗哌卡因40μl。注药开始同期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6h后取腰段脊髓测 定钙离子含量变化。结果:R1,R2,R33组注药后30s双下肢麻痹;30~90min双下肢肌张力恢复,R1组较R2组 快,R2组较R3组快,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R3组脊髓组织钙离子含量明显高于N,R1和R23组 (P<0.05)。结论:0.5%,0.75%和1%罗哌卡因用于连续蛛网膜下腔运动神经完全阻滞时间无差异,恢复时间与 剂量有关。1%罗哌卡因能使脊髓组织钙含量明显增高。
- 孙志华郭曲练邹望远
- 关键词:罗哌卡因连续腰麻运动神经脊髓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