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凯

作品数:4 被引量:20H指数:2
供职机构:天津工业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生物反应
  • 2篇生物反应器
  • 2篇污染
  • 2篇膜生物
  • 2篇膜生物反应器
  • 2篇膜污染
  • 2篇反应器
  • 2篇MBR
  • 1篇中空纤维
  • 1篇中空纤维膜
  • 1篇水回用
  • 1篇中膜
  • 1篇中水回用
  • 1篇污泥
  • 1篇污染机理
  • 1篇污染特性
  • 1篇纤维膜
  • 1篇膜污染机理
  • 1篇纳滤
  • 1篇颗粒污泥

机构

  • 4篇天津工业大学
  • 2篇天津大学
  • 2篇天津机电进出...
  • 1篇天津天乐国际...

作者

  • 4篇孙凯
  • 4篇张宏伟
  • 4篇王亮
  • 3篇邢锴
  • 2篇龙树勇
  • 1篇张朝晖
  • 1篇张秀涛
  • 1篇岳琳

传媒

  • 2篇中国给水排水
  • 1篇天津大学学报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3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MBR中中空纤维膜和板式膜不同的膜污染机理被引量:11
2009年
分析了中空纤维膜和板式膜MBR在膜污染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特点,研究了2种膜不同的膜污染机理.平行实验表明,中空纤维膜的膜面附着物是污泥泥饼层,而板式膜的膜面附着物是一层二次动态膜,这导致两者的膜污染机理有显著区别.泥饼层是中空纤维膜的主要污染因素,二次动态膜则可以缓解作为板式膜主要污染因素的膜孔堵塞污染;同时,由于泥饼层的作用,EPS与中空纤维膜的膜污染相关性良好,而在板式膜中,EPS与其膜污染相关性很差,并且二次动态膜显著降低了SMP与膜污染的相关性;在2种膜长期运行时,相比中空纤维膜过膜压力呈现2个阶段的变化,板式膜的过膜压力经历了3个阶段的变化,这是因为二次动态膜起到了初期缓解膜污染、后期加剧膜污染的作用.
邢锴张宏伟龙树勇孙凯王亮
关键词:中空纤维膜膜污染机理膜生物反应器
好氧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中膜污染特性的研究被引量:9
2009年
从好氧颗粒污泥的特性出发,研究了好氧颗粒污泥缓解膜生物反应器中膜污染的特点。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的运行周期可由絮状污泥膜生物反应器的19 d提高到36 d。对泥饼层中的颗粒污泥做批式试验,发现泥饼层中絮状污泥所占比例为56.2%,大于混合液中的45.8%,其比阻高达15.81×1012m/mg,而粒径>1.6 mm的颗粒污泥比阻只有0.47×1012m/mg。对泥饼层中污泥的EPS做进一步研究,发现蛋白质是其主要成分,无论是絮状污泥还是颗粒污泥,泥饼层中污泥的EPS含量要明显高于混合液中污泥EPS的含量。
邢锴张宏伟龙树勇孙凯王亮
关键词:MBR好氧颗粒污泥膜污染
平板膜MBR中自生二次膜的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研究了平板膜MBR中不同工况对自生二次膜的影响和自生二次膜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当MLSS为11~15g/L、DO为3mg/L左右、SRT为60d时,所生成二次膜的性状最好,可以有效缓解膜污染;自生二次膜对细小颗粒和溶解性物质有一定的截留作用,对COD的去除率可达到5.89%,但对TN的去除效果不明显。
王亮孙凯张宏伟岳琳邢锴
基于MBR出水的纳滤预处理技术优化分析
2011年
针对再生水厂膜生物反应器(MBR)出水水质特征,对后续深度处理工艺中与纳滤组合的预处理技术进行筛选。通过对臭氧、活性炭、臭氧-活性炭3种预处理技术对比,分析3种预处理方式对有机物的去除效率及对分子尺寸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3种预处理技术对MBR出水中有机物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6%、31.7%和36.6%;市政污水经MBR处理后出水中有机物主要集中在分子量<1 000 Da区间,这部分有机物是造成纳滤膜有机污染的主要成分;与单独活性炭相比,臭氧-活性炭对<1 000 Da区间有机物的去除率下降了50%(单独活性炭去除率为34.3%,臭氧-活性炭为16.3%);在300 m3/d中试系统中,3种预处理技术分别与纳滤组合的运行实验表明,"活性炭+纳滤"工艺中膜比通量衰减最小,该工艺连续运行1年中试,系统运行稳定,出水含盐量在255 mg/L以下,TOC低于2.5 mg/L。
王亮张朝晖张宏伟孙凯张秀涛
关键词:纳滤中水回用活性炭臭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