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会国
- 作品数:14 被引量:56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藏南乌郁盆地晚新生代沉积序列的时代及其区域构造意义被引量:7
- 2007年
- 青藏高原的古高度及其时代迄今仍是青藏高原研究的重大课题.通过对乌郁剖面近145m水平地层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和下伏火山岩定年,建立了乌郁盆地15~2.5Ma时段的年代地层学框架和盆地发育历史.研究表明,15Ma以来乌郁经历了3个重要的构造发展阶段.15~8.1Ma期间,乌郁盆地发生了强烈的火山构造作用,其中包括至少3期强烈的火山喷发并使地层倾斜、褶皱.其后,盆地进入较长的构造平静期,发育了8~2.5Ma湖相沉积序列.2.5Ma期间,乌郁盆地经历了一次较强的东西向拉张,产生了南北向断裂,结束了湖泊沉积,沿断裂发育了河流.与吉隆盆地对比结果表明,8Ma以来喜马拉雅造山带和冈底斯造山带经历的构造作用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上述3个不同的构造阶段具有区域性意义.研究结果为深入探讨中新世以来藏南地区古气候环境演化和高原隆升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依据.
- 陈贺海汉景泰丁仲礼孙会国郭正府
- 关键词:青藏高原南部晚新生代古地磁K-AR年龄
- 长白山-贝加尔湖断面水生植物正构烷烃及其氢同位素与环境水的分馏关系被引量:3
- 2015年
- 开展了自长白山至贝加尔湖空间跨度约2000 km断面上代表性地点的水生植物正构烷烃及其单体氢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大型水生植物正构烷烃具有明显的奇偶优势,以C23或C25为主峰,这两个链长的正构烷烃可以作为研究区水生植物来源的普适性特征标志物.同一植物来源的不同链长正构烷烃的单体氢同位素值相近,尤其是n-C21,n-C23,n-C25三者的氢同位素值相差很小.水生植物正构烷烃与环境水间的氢同位素分馏值稳定在?159‰左右,与欧洲等地区获得的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正构烷烃单体氢同位素可以示踪水体的氢同位素组成.全球水生植物正构烷烃氢同位素数据综合分析显示,正构烷烃C23和C25氢同位素平均值是反演环境水体氢同位素组成的优选代用指标.本研究不仅获得了这一区域水生植物的分子标志物数据,同时对全面认识和理解正构烷烃氢同位素组成及其在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 李冬伟汉景泰孙会国李东庞忠和崔琳琳王旭曹蕴宁刘卫国
- 关键词:分子标志物正构烷烃氢同位素水生植物东亚季风区
- 硅藻提纯方法新进展:小个体硅藻纯化的实验技术被引量:6
- 2010年
- 硅藻壳体氧同位素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古气候研究手段,硅藻的分离提纯是开展此项研究的重要一环。矿物杂质由于与硅藻壳体的氧同位素差异很大,对目前常用的硅藻氧同位素实验方法获得的结果有显著影响。因此,硅藻氧同位素分析对硅藻样品的纯度要求极高。
- 李东汉景泰孙会国董明富永红
- 关键词:硅藻提纯方法氧同位素分析纯化分离提纯古气候
- 澜沧江自然河道-梯级水库河流碳迁移转化过程昼夜变化分析
- 2025年
- 河流碳是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流域内发生的各种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记录载体。梯级水库建设强烈改变河流的自然状态和物质输送,但其对高寒地区河流碳迁移转化过程的影响尚未进行过充分研究。本研究选择澜沧江自然河道及其下游梯级水库河水断面,调查分析了河水基本理化参数、各形式河流碳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的昼夜变化特征,并通过不同断面间的对比研究,揭示了河流碳在自然河道-梯级水库连续体内的迁移转化过程、通量变化及梯级水库对其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库区水体中的颗粒有机碳浓度较自然河道大幅降低,反映了梯级水库对颗粒态物质的巨大拦截作用(98%悬浮物被拦截)。溶解无机碳与溶解有机碳在自然河道与库区断面的浓度和通量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说明梯级水库对河流溶解态物质影响较小。水体二氧化碳分压(pCO_(2))显示出由自然河道(平均值为689μatm)向库区(平均值为587μatm)降低趋势,且在冬季下降幅度更大。溜筒江水文站和功果桥水库两个河水断面的水体物化参数、碳浓度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均无显著昼夜差异,且溶解氧与水体pCO_(2)未出现协同变化,说明河流内部水生生物光合作用较弱。结合稳定碳同位素数据指示河流碳来源组成变化及河流碳通量变化,可以推断河流有机碳被大量埋藏在水库底部从而削弱了水体内部有机碳氧化分解过程,并导致库区表层水体pCO_(2)下降。水体营养元素浓度低、水库建成时间短、流量调节频繁等因素是库区水生生物光合作用弱、对河水化学和碳循环影响小的重要原因。可见,澜沧江水库建设导致河流有机碳沉积量大幅增加,同时CO_(2)排放量大幅降低,因而具有净碳汇效应。
- 武恩鹏孙会国刘文景刘文景
- 关键词:稳定碳同位素梯级水库
- “05-06”西江特大洪水对河流碳输出通量的影响被引量:16
- 2006年
- 2005年6月西江(珠江主干流)发生了一次重现期近200年的特大洪水事件.在此洪水过程中,通过系列采样,对河水总悬浮物(TSS)、溶解无机碳(DIC)、溶解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进行实验室测定,对洪水水体的碳含量及其变化特征作了讨论.这些参数反映了流域地表和地下径流在洪水过程中的变化.洪水事件对西江POC通量的估算影响最大,其次为DOC,而对DIC影响较小.通过分别对西江全年及洪水期(2005年6月21~28日)的碳通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洪水期DIC,DOC和POC的通量分别为1.52×10~6,0.24×10~6,0.54×10~6g·km^(-2)·a^(-1),分别占全年碳通量的14.87%,24.75%和44.89%,洪水期间碳输出量对河流碳输出总量及构成方式有不可忽略的贡献,研究洪水事件的碳通量对于准确认识洪水频发河流的碳通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 孙会国汉景泰张淑荣吕喜玺
- 关键词:洪水
- 火山喷出气体的环境、灾害效应及对火山未来喷发的指示意义被引量:15
- 2003年
- 简要综述了火山喷发过程中喷入大气圈内不同成分的火山气体含量及其气候、环境效应和造成的火山灾害 ,并介绍了利用火山喷出气体成分和含量的变异特征进行长尺度火山喷发预测的原理与方法。认为当前在中国开展长白山天池火山活动喷出气体成分和含量的系统研究十分必要 。
- 郭正府刘嘉麒贺怀宇隋淑珍孙会国代国良陈贺海
- 关键词:火山喷发火山气体火山灾害
- 松花江河流碳通量、来源及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 河流是陆地生态系统与海洋、大气之间相互作用与联系的重要纽带,在全球碳循环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松花江是我国第三大河(就流量而言),流经我国著名的东北黑土区,近百年来流域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关于松花江河流碳的研究至今还...
- 孙会国汉景泰李冬伟吕喜玺
- 关键词:稳定碳同位素土地利用
- 末次盛冰期以来东亚季风的全球气候变化区域响应特征:南北方玛珥湖高分辨率记录对比
- 汉景泰王淑云M.Jens孙会国刘嘉麒J.F.W.Negendank
- 西江流域河流碳通量及其组成的时空分布特征
- 河流是连结地球上陆地和海洋两大碳库的主要环节,河流碳通量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地处热带、亚热带的河流因其流域生物活动强烈、生物产率高而倍受关注。然而,作为位于这样气候带的珠江由于碳循环的研究程度较低而尚未纳入全...
- 孙会国
- 怒江水化学与碳同位素组成对青藏高原岩石风化碳汇效应的指示被引量:4
- 2023年
-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地质构造和环境背景最复杂的地理单元之一,也是大陆风化与碳循环研究的重点区域,其风化碳通量的准确厘定一直是地质过程碳源-汇量化和机制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相对高原其他大河,怒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弱,保持着较为原始的状态.本研究对怒江流域高时空分辨率水化学和双碳同位素(δ^(13)CDIC-Δ14CDIC)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水溶质和溶解无机碳来源于碳酸和硫酸对岩石的风化反应,以碳酸盐岩风化贡献为主,并明显受到断裂带温泉中深部碳混入的影响.怒江干流地质碳和现代碳的平均贡献分别为35.2%和64.8%;硫化物氧化贡献了河水中90%以上的硫酸根.在考虑硫化物氧化产生的硫酸参与岩石风化过程后,流域硅酸盐岩和碳酸盐岩风化对大气CO_(2)的消耗通量分别降低了约52.0%和37.4%.怒江流域风化在短时间尺度上为“碳汇”,而硫酸参与使其在地质时间尺度上表现为“碳源”.河流离子浓度、特征元素比值和不同岩石风化物质贡献的时间变化表明,流域碳酸盐岩风化较硅酸盐岩风化对温度和径流变化更为敏感,其对河流物质输入贡献份额在季风降雨期明显升高,不同岩石风化过程对河流溶质的影响受控于水文路径和水-岩反应时间.本研究揭示了代表性高原流域不同岩石化学风化贡献和碳汇效应对水热条件变化的响应,对于阐明高原流域风化控制机制及其碳源-汇净效应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刘文景孙会国孙会国徐志方
- 关键词:青藏高原怒江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