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明
- 作品数:14 被引量:186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 自然粒度下渤海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35
- 2003年
- 对渤海三个典型海域 6个站位柱状沉积物自然粒度下的有机碳 (OC)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氧化还原环境 (E0h,E0s,Fe3+/Fe2 +比值 )因素对渤海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影响 .渤海自然粒度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含量在 0 3 9— 0 86 %之间 ,一般在表层 次表层含量变化较剧烈 ,在下层变化较缓 .相关分析说明 ,在中层 ,一般沉积物的还原性相比表层有增强 ,氧化环境与还原环境共存 ,有机质被氧化 ,OC浓度变得趋于减小 ,Fe3+/Fe2 +也趋于减小 ,二者有明显的正相关 ;在下层 ,还原环境占据了主导地位 ,导致大量OC不能被氧化 ,就被保存了下来 ,而Fe3+/Fe2 +却明显减小 ,所以在下层OC Fe3+/Fe2 +呈较强的负相关 ;在表层又掺杂了生物化学与物理扰动等因素 ,使OC Fe3+/Fe2 +的相关性变得复杂 ,且不规律 .表层 次表层OC主要取决于物质来源和物理搅动 ,变化较复杂 ;中、下层主要受氧化还原环境影响 ,矿化作用明显 ,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 ;下层除C3区和A区外 ,有机碳含量也逐步降低 .有机碳含量不同层次受不同的物质来源、沉积环境、氧化还原进程与不同的生物化学过程共同影响 .从C区的断面分布看 ,表层 次表层呈垂直叠层分布 ,主要是逐步垂直沉降沉积的结果 .2 5cm以下呈水平推进式梯度分布 。
- 袁华茂吕晓霞李学刚李宁孙云明詹天荣宋金明
- 关键词:有机碳渤海沉积物沉积物
- 海洋沉积物—海水界面附近氮、磷、硅的生物地球化学被引量:20
- 2001年
- 海洋沉积物中的N和P随沉积物的粒度由粗到细,含量逐渐升高,而Si则降低;积物中N、P、S的含量还随海区、输入源、季节、动力学过程及生物生产过程不同而变化。控制海洋沉积物—海水界面N、P、Si沉积、释放及循环的因素,包括有机质和溶解氧的浓度、有机质中C、N、P、Si的相对比例、沉积物—海水界面附近的氧化还原环境、生物扰动、温度、水深、pH值、不同形态S的浓度、金属离子以及水动力条件等。一般其综合作用的表现是,沉积物—海水界面之间NH_4^+、PO_4^(3-)和Si(OH)_4从沉积物向上覆水扩散转移,而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通量方向相反,通量的大小随着海区的不同差别较大。
- 孙云明宋金明
- 关键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源要素海洋沉积物氮磷硅
- 聚乙烯醇系水面溢油凝油剂的制备与性能被引量:10
- 1999年
- 聚乙烯酸与氯乙酸在一定比例的乙醇-碱水溶剂中部分羧甲基醚化,再在低温碱性水溶液中,用高级脂肪酰氯部分酯化,合成羧甲基聚乙烯醇脂肪酸酯.进一步与铝盐作用,制备水面浇油换油剂.实验结果表明,该凝油剂对燃料油及原油的凝油速度快、凝油彻底,凝油块可用丝网捞出,水面无油花遗留.进一步研究表明,凝油剂的凝油性能与聚乙烯醇的羧甲基取代度和酯化度有关,与脂肪酸的链长有关.
- 孙云明陈国华
- 关键词:聚乙烯醇羧甲基化溢油凝油剂
- 中国近海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
- 宋金明李鹏程李学刚袁华茂吕晓霞李宁李凤业高学鲁马红波赵卫东罗延馨孙云明
- 该项目属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领域,在提出的“自然粒度下的形态研究”新概念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近海沉积物生源要素的形态及其生态学功能,首次定量揭了沉积物中碳、氮、磷、硅的形态及在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该项目虽然属于基础...
- 关键词:
- 关键词:生源要素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沉积物
- 海水化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被引量:1
- 1998年
- 本文简要介绍了海水淡化、海水制盐和从海水中提取钾、溴、铀等化学资源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前景。
- 李增新孙云明
- 关键词:化学资源海水资源淡化制盐铀
- 南海深海盆表层沉积物氮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生态学功能被引量:16
- 2006年
- 研究了南海深海盆区域(南沙海槽西南部)表层沉积物中氮的形态、分布及其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功能.研究表明,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含量不同.其中,氧化还原转化态的氮(SOEF-N)含量最高,平均为68.3μg/g,占总氮(TN)的7.08%;弱酸转化态氮(WAEF-N)含量最小,仅占总氮(TN)的1.09%.离子交换态(IEF-N),WAEF-N,S OEF-N及TN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存在一定相似性:均由海槽东西两侧向中央递增,并在槽底呈高含量分布;SAEF-N(强碱转化态)分布则与该趋势相反.IEF-N,SAEF-N和SOEF-N的分布主要受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OC)控制;而WAEF-N则与碳酸盐(CaCO3)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TN与OC不具有显著意义的相关,间接说明二者来源的不同.同时,各形态氮的分布还与沉积物粒度类型密切联系.此外,研究区域内由沉积物提供的氮源很大程度上补偿了浮游植物对水体中营养盐的消耗,对维持该海域的初级生产力水平起到一定作用.其中,IEF-N和SOEF-N的释放对浮游植物生长及初级生产力的贡献较为显著.
- 郑国侠宋金明孙云明戴纪翠
- 关键词:地球化学特征表层沉积物
- 海洋中的主要化学污染物及其危害被引量:6
- 2001年
- 本文系统阐述了海洋中的主要污染物如重金属无机盐类、有机氯和有机磷类、石油烃类和放射性物质的来源与含量 ,介绍了这些化学污染物对海洋生态环境已造成和可能造成的危害 ,论述了由于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对人类的危害。
- 孙云明刘会峦
- 关键词:化学污染物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放射性污染
- 沸石分子筛──矿物油系电粘性流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1999年
- 以矿物油为分散介质,以沸石分子筛为分散相,制备了一系列具较高电粘性的流体,并研究发现流体的电粘性与外加电场强度、分散相浓度等因素的关系符合双电层诱导趋向模型.进一步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流体的电粘性与温度及分散介质性质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沸石分子筛-矿物油系流体的电粘性随温度的升高迅速降低,且与介质的介电常数、击穿电压、添加剂种类及比例相关.对非极性分散介质制成的流体,电粘性随介电常数的增大而增大;对极性介质则不然.分散介质的击穿电压越高,制成的电粘性流体的击穿电压越高.相似结构的绝缘性油制成的流体的电粘性相差不大.环烃结构的油制成的流体的电粘性不及链状烷烃制成的流体的电粘性大.小分子醇、胺使电粘性增大,表面活性剂使电粘性降低。从流变学角度分析认为,电粘性是流体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分子之间产生的一种近程相互作用力.从能量守恒角度分析认为,电粘性是电能的一种转化形式,是流体的一种固有性质.
- 孙云明何培之
- 关键词:沸石流体分子筛矿物油
- 中国海洋碳循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主要进展(1998-2002)被引量:27
- 2002年
- 阐述了1998-2002年期间中国海洋碳循环及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3个主要进展部分:(1)海-气二氧化碳通量过程;(2)海水中碳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3)入海河流流域土壤和沉积物在海洋碳循环中的作用。海洋与陆地容纳了近一半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另外的50%被释放到大气中,海洋在缓和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的。海洋储有的碳主要以无机碳的碳酸盐(CO32-)和碳酸氢盐(HCO3-)的形式存在。海洋生态系统通过生物泵的作用驱动大气CO2进入海洋,在表面混合层中,由于生物的光合作用,CO2不断被转化成有机碳和生物碳酸盐,并进一步从表层CO2向深层转移,形成了海洋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海洋水体中碳循环过程受到河口与近海碳的形态、转化、分布、迁移和生物生产过程等影响,海洋生物泵明显影响着海洋对空气中CO2的容量。春季和冬季东中国海皆为大气二氧化碳的汇,夏季皆为二氧化碳的源,秋季渤海与北黄海为二氧化碳的汇,南黄海与东海是二氧化碳的源。入海河流流域土壤、非入海河流流域的土壤和海洋沉积物在碳的来源、分布、含量及其迁移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孙云明宋金明
- 关键词:碳循环生物地球化学二氧化碳土壤沉积物
- 渤海沉积物中的"活性铁"与其氧化还原环境的关系被引量:23
- 2003年
- 应用2001年12月航次所取得的渤海三个典型区域沉积物柱状样品,用5%HCl浸取溶解自然粒度下的沉积物,测定了其中的Fe3+、Fe2+、Fe3+/Fe2+值,探讨了其分布特征及其与沉积物氧化还原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Fe3+在整个研究海域均是从表层向下逐渐递减的,Fe2+在辽东湾是从表层向下逐渐减小的,而在其他海域是逐渐增加的。沉积物的上层(约50cm厚)Fe2+含量变化复杂。一些柱状样Fe2+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可能除与沉积物来源有关外,还与"活性铁"的总量有关,"活性铁"含量在垂直方向上随深度而降低。从"活性铁"与Fe3+/Fe2+判断,所研究的渤海区沉积环境以弱氧化环境为主,局部地区为还原环境。
- 李学刚吕晓霞孙云明李宁袁华茂詹天荣宋金明
- 关键词:氧化还原环境渤海沉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