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东琪

作品数:100 被引量:2,011H指数:2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1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3篇经济管理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0篇建筑科学
  • 9篇历史地理
  • 6篇社会学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农业科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1篇城市
  • 8篇可持续发展
  • 5篇经济增长
  • 5篇跨海
  • 5篇跨海通道
  • 5篇长三角
  • 4篇影响因素
  • 4篇生态
  • 4篇省际
  • 4篇时空演化特征
  • 4篇农业
  • 4篇污染
  • 4篇流域
  • 4篇空间分异
  • 4篇淮河流域
  • 4篇黄河流域
  • 4篇海峡
  • 4篇河流域
  • 4篇渤海海峡跨海...
  • 4篇产业结构

机构

  • 70篇中国科学院
  • 35篇南京大学
  • 11篇兰州交通大学
  • 10篇徐州师范大学
  • 8篇住房和城乡建...
  • 8篇中国科学院大...
  • 7篇西北大学
  • 6篇河南大学
  • 6篇江苏师范大学
  • 5篇北京大学
  • 5篇安阳师范学院
  • 5篇华东师范大学
  • 5篇鲁东大学
  • 4篇东北财经大学
  • 3篇南京师范大学
  • 3篇香港大学
  • 2篇中央财经大学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作者

  • 98篇孙东琪
  • 24篇周亮
  • 12篇胡毅
  • 10篇徐建刚
  • 9篇张京祥
  • 9篇朱传耿
  • 8篇蒋金亮
  • 7篇于正松
  • 7篇陆大道
  • 6篇王振波
  • 4篇张明斗
  • 4篇李同昇
  • 4篇孙峰华
  • 3篇周婷
  • 3篇陈明星
  • 3篇赵宏波
  • 3篇唐相龙
  • 3篇牛方曲
  • 2篇张敬
  • 2篇王爽

传媒

  • 15篇经济地理
  • 12篇地理科学
  • 11篇地理学报
  • 6篇地理研究
  • 6篇地理科学进展
  • 5篇人文地理
  • 4篇长江流域资源...
  • 3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资源科学
  • 2篇地域研究与开...
  • 2篇经济经纬
  • 2篇干旱区地理
  • 2篇世界地理研究
  • 2篇北京规划建设
  • 1篇规划师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人口研究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科技导报
  • 1篇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24
  • 7篇2023
  • 8篇2022
  • 11篇2021
  • 7篇2020
  • 6篇2019
  • 5篇2018
  • 9篇2017
  • 8篇2016
  • 3篇2015
  • 10篇2014
  • 10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10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河流域城市群扩张的时空格局演化及情景模拟——以呼包鄂榆城市群为例被引量:10
2022年
黄河流域城镇扩张对区域景观格局影响显著,城市群人口聚集与增长引发了流域“人-地”矛盾和“空间冲突”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和FLUS模型对2025年和2035年呼包鄂榆城市群城镇化与土地利用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多情景模拟预测。结果表明:①1990—2018年呼包鄂榆城市群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建设用地面积经历了“平稳增加-缓慢增加-急剧增加”的变化过程,区域总体以草地为主,其占土地总面积的50%以上,其次是未利用土地和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次之。②城市群扩张最剧烈地区在空间上主要发生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等城市主城区,且扩张模式以外延式扩张为主,扩张来源主要是耕地、草地等生态用地。③三种情景模拟发现,2025年和2035年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结构和特征差异明显。自然发展情景下,城市扩张不受约束,高速增长占据了大量生态用地;加入生态约束条件很好的控制了对草地和林地的占用;经济发展情景下,城市扩张将进一步占据更多的未利用土地和耕地。本研究通过城市群扩张时空格局演化及情景模拟分析,尝试为区域规划、城市空间规划和区域生态空间保护提供多角度、多情景和可选择的政策决策参考。
魏乐周亮周亮孙东琪
关键词:生态空间
关于经济增长支撑系统领域研究的进展被引量:2
2016年
中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但面临着一系列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支撑的突出问题。主要从地理学视角综述了经济增长及其支撑系统(资源、环境)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未来经济增长支撑系统的主要研究方向。
陆大道孙东琪
关键词:经济增长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三生”功能视角下黄河流域城市人居环境动态演变与机制
2023年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流域人地关系协调的综合表征。本文基于“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视角构建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灰色关联-TOPSIS、空间马尔科夫链、地理加权随机森林(GWRF)模型等方法,深入剖析2011—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人居环境动态演变与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城市人居环境总体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正向聚集空间分布特征,形成以西安市、郑州市、青岛市和济南市为主的人居环境高值区,以铜川市、中卫市和嘉峪关市为主的人居环境低值区。②黄河流域城市人居环境动态演变具有显著的空间交互作用和动态转移趋同现象,人居环境等级存在一定程度的转移路径“自身锁定”效应,人居环境水平通常只在相邻等级间发生转移,发生跨等级转移的概率较小。③人居环境是经济水平、环境质量和社会资源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水平占据主导地位,消费水平、空气质量和交通资源等是影响城市人居环境水平的主要因素。④GWRF模型能够有效解释影响因素在局部地理空间上所表现出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可成为人居环境研究领域一项更有效的解释工具。本文深化了人居环境研究理论方法,并为推动黄河流域人居环境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赵宏波谷天顺孙东琪苗长虹
关键词:人居环境黄河流域
大都市阴影区:效应、演化机制与消减对策——基于上海大都市阴影区的实证研究
区域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的发展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命题。大量的研究表明,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的发展会产生积极、消极两种不同的效应。由于消极效应的存在,进而导致中心城市周边经济发展滞后区域的产生,即大都市阴影区。大...
孙东琪
关键词:空间结构评价指标城市规划
长江沿岸中心城市土地扩张时空演化特征——以宁汉渝3市为例被引量:24
2015年
基于国家新型城镇化与"T"字型发展战略理论内涵,选取长江沿岸上、中、下游中心城市重庆、武汉和南京为实证研究对象,以1980、1990、2000、2010年4期遥感影像资料为基础数据源,通过RS、GIS和景观生态结合分析,分别对其城市扩张强度、城市扩张类型和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弹性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景观指数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和验证,从而系统分析了近30a来3个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与内在机理。结果表明:(1)30a来,南京、武汉和重庆3市城市扩张强度均呈明显上升趋势,总体呈现南京市〉武汉市〉重庆市,但2000年是一个分水岭,之后重庆市城市扩张增速赶超武汉市,南京市反而增速最低;(2)对城市扩张类型分析表明,南京市始终以边缘式增长为主;武汉市在2000年之前以飞地式扩张主导,2000年之后呈现边缘式增长;重庆市以边缘式增长为主,但2000年之后飞地式增长迅速;(3)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弹性分析表明,1980-2010年南京市土地扩张相比城市人口开始减缓,而武汉市和重庆市在2000年以后城市扩张速度远远超过城市人口增长速度;(4)景观指数验证分析结果显示,遥感分析、地理信息分析和景观生态分析的结合能够很好反映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过程及演化特征。
蒋金亮周亮吴文佳孙东琪徐建刚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RS和GIS景观指数长江
国家经济增速与国家竞争力/影响力的时空关系被引量:2
2016年
经济发展速度一直是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测度指标,但国家经济增速与国家竞争/影响力之间的关系及可能的阈值需要进行深入地研究,尤其是在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背景下,迫切需要阐释经济增速下降是否影响国家竞争力/影响力。在评述既有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采用时空分析路径,探讨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与国家竞争力/影响力的时空关系。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15世纪以来世界权力中心的演变路径,考察了英国、美国等世界权力中心的国家经济增速变化,总结其发展规律,考察国家影响力与国家经济增速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着眼于空间视角,考察目前国家经济增速与国家竞争力的空间分异,尤其是考察两者之间关系的分异关系,总结主要特征与规律。研究发现国家经济增速与国家影响力之间并非存在严格的线性关系,但国家影响力的培育与强化仍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速进行支撑,而国家经济增速与国家竞争力之间呈现逆向的对应关系,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往往竞争力较低,竞争力较高的国家往往有较低的经济增速甚至负增长。
王成金孙东琪
中国人-地碳源汇系统空间格局演变及其特征分析被引量:22
2014年
论文从人-地结合视角看待碳移动问题,根据2001—2009年遥感数据和能源数据,分别计算各省碳排放和碳吸收量,引入流动比率,从而划分出高碳源地、低碳源地和碳汇地,结合标准差椭圆进一步分析人-地碳源汇系统离散和聚集趋势,进而得出人-地碳源汇系统空间格局演变及其特征。研究表明:①高碳源地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和上海地区,作为高碳源地的华北地区呈逐步向外扩张趋势,低碳源地主要在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和广东地区,呈现不断向西、南方向扩散趋势,碳汇地主要在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②高碳源地从点状式分布逐步向外扩散,到2009年呈现华北两端聚集,上海突出的类三角形结构,低碳源地呈现华中和华东两端聚集,广东、吉林突出的类四边形结构,而碳汇地基本是在外围包围低碳源地,人-地碳源汇系统呈现逐级由上至下态势,高碳源地不断由内向外扩散,低碳源地不断转变成高碳源地,同时碳汇地也不断转变成低碳源地;③2001—2009年高碳源地标准差椭圆位于华东和华北地区,分布格局呈西北—东南格局,范围在2005年之前基本不变,2005年之后逐步扩大;2001—2009年低碳源地标准差椭圆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华北地区,分布格局从"东北—西南"到"西北—东南",再到"东北—西南",最后又回到"西北—东南",低碳源地在主轴和辅轴上分布不断分散,2001—2003年间变化最大,2003年之后变化幅度减少;2001—2009年期间碳汇地系统呈东北—西南分布格局,且椭圆整体位于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碳汇地系统在此期间并没有出现较大的波动。
蒋金亮徐建刚吴文佳周亮孙东琪
2015-2030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及其资金需求预测被引量:43
2016年
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如何发展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利用时间序列预测法、Logistic曲线估算法、复合函数估算法及建立模型等方法,借助SPSS和Arc GIS平台,对2015-2030年全国及31个省市区的城镇化发展进行预测研究。根据预测结果,探讨了中国城镇化率70.12%背景下的城镇化质量空间分异状况,估算了2015-2030年全国及31个省市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结果表明:1 2015-2030年,中国人口、城镇化率将分别达到14.45亿和70.12%;2 2015-2030年,人口红利将不存在,会承受人口总量最大的压力。城镇人口自身再生产7016.26万,需要城镇化的农村人口为31567.96万,城市人口净增加3.86亿;3 2015-2030年,从中国城镇化率时—空分异变化来看,各省市区城镇化率发展的差异性很大,但都在增长,而且增长的幅度空间差异性很大。从城镇化质量来看,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不仅如此,有些省区其城镇化质量与经济社会不相协调;4 2015-2030年,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所需资金105.38万亿元,而各省市区的资金需求并不均衡,差别极大,资金需求最多的是广东,最少的是西藏,相差148.09倍。最后,就新型城镇化发展及投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孙东琪陈明星陈玉福叶尔肯.吾扎提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对中国东部和东北地区交通可达性影响被引量:34
2010年
基于中国空间全覆盖的矩阵形式栅格数据,运用ArcGIS 9.3成本加权距离算法,定量评价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修建对我国交通可达性的改进程度.研究表明,成本加权距离算法可以科学、精确地进行重大基础设施修建前后的交通可达性评价及预测;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辐射范围为河北海兴县渲惠河入海口-宁夏皋兰-新疆莎车线以南和辽宁绥中-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线以东地区;跨海通道修建前后通道两端的结点城市的时间成本显著降低,可达性面积发生显著增加,相应变化遵循空间递减规律;跨海通道对区域可达性产生的效果为沿海城市大于内陆城市,长江以南地区要大于东北地区.
王振波徐建刚孙东琪
关键词: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交通可达性
“本地和非本地”的北京企业联系: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
2022年
区域的中心—腹地关系一直是区域与城市发展领域关注的经典内容。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进产生了“流空间”和“中心流理论”,为现代城市间关系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企业联系流反映的城市间关系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多数研究聚焦在“整体空间”的城市网络特征表述,少有从特定问题出发,在更广阔的“非本地”范围研究中心城市与腹地的关系。论文基于1990—2018年县域尺度的企业流数据,研究北京与河北(本地)和京津冀区域外(非本地)的企业联系的时空格局和影响因素,从企业联系视角为北京与河北的经济落差提供解释,主要结论如下:(1)1990—2018年北京的本地性企业联系较弱,企业联系较强的县市主要集中在非本地,尤其是长三角等地区,非本地联系是北京企业联系的主要形式。从投资金额来看,北京与本地联系最强的行业为制造业,与非本地(主要是长三角)联系最强的行业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建立分支数来看,北京与本地和非本地联系最强的行业都为金融业。(2)北京的本地企业联系主要受本地的经营环境(金融环境、政府干预、政策环境)和区位条件(地理邻近)的影响,非本地企业联系主要受关键资源(政治资源、科技投入)、经营环境(经济开放)和市场潜力(消费水平)的影响。河北综合承载力较弱、与首都产业链不协调和不匹配等问题给北京与之建立本地联系上带来了一定的阻力,使北京倾向于与具有更优越市场潜力和经营环境的城市建立跨区域的非本地联系。
鲁嘉颐孙东琪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