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东伟
- 作品数:8 被引量:58H指数:5
- 供职机构:四川理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多菌种固态发酵酒糟生产菌体饲料蛋白的研究被引量:18
- 2010年
- 本试验通过多菌种混合固体发酵白酒糟,旨在提高酒糟中蛋白含量。结果表明:在投料70g(次粉占40%)、尿素投加量为1%、接种量在3.5%、pH6.31、发酵时间为48h的条件下发酵酒糟所得的发酵蛋白质含量较高。
- 孙东伟刘军牛广杰
- 关键词:酒糟次粉混合菌种菌体蛋白
- 混合菌种协同发酵酒糟生产菌体饲料蛋白的研究被引量:17
- 2009年
- 以白酒糟为主要原料,通过混合菌种协同发酵将外源蛋白氮转化为菌体蛋白,从而提高酒糟中蛋白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在发酵时间为48h、投料(投料比为40%)70g、接种量在3.6%、pH6.31、尿素投加量为0.5%的条件下发酵,比单纯使用酒糟发酵蛋白含量有明显提高。
- 刘军牛广杰孙东伟
- 关键词:综合利用酒糟混合菌种菌体蛋白
- 水煮味复合调味品工艺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研究了水煮味复合调味品的生产工艺,确定了最佳原料配比及生产加工水煮味复合调味品的工艺参数。研究表明,主体风味组成中配比效果好的顺序为肉香味>辣味>酱香味>麻味,即肉类提取物占9.5%,辣椒占9.0%,郫县豆瓣占11%,花椒占5.5%效果最佳,产品风味更加突出。
- 孙东伟刘军牛广杰
- 关键词:工艺参数
- 论川味半固态复合调味料风味成分的来源和形成被引量:1
- 2009年
- 为给研发新型半固态复合调味料提供参考,通过介绍川菜及用料特点,分析了川味半固态复合调味料中的麻味、咸味、辣味、鲜味和香味等风味成分的来源和形成条件,认为不同的烹调方法,使用的调味料不同,复合调味料的配比也就不同,并提出了今后半固态复合调味料的开发方向:广泛使用天然物质、产品口味多样化、生产工艺采用高科技和包装礼品化等。
- 孙东伟刘军牛广杰
- 关键词:风味成分
- 复合菌种固态发酵豆粕生产蛋白饲料的研究被引量:7
- 2013年
- 采用黑曲霉、米曲霉复合菌株固态发酵法生产豆粕饲料。研究了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对固态发酵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接种总量0.75%,麸皮添加量5%,牛肉膏添加量0.2%,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43h,粗蛋白质质量分数可达54.23%,蛋白酶活力达到776.2U/g。
- 原海兵刘军孙东伟
- 关键词:复合菌种豆粕固态发酵粗蛋白质蛋白酶活性
- 酶解及二次发酵豆粕生产富肽蛋白的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利用黑曲霉和米曲霉混菌一次固态发酵所得豆粕,通过酶解及二次发酵生产富肽产品,研究酶解及二次发酵条件对生产富肽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发酵豆粕补3倍水磨浆、接种1%乳酸菌、活性干酵母1∶1混合菌种,木瓜蛋白酶0.3%,37℃发酵12h,再55℃酶解36h所得富肽蛋白小肽质量分数达到75.40%。
- 黄思敏刘军张锦盛孙东伟
- 关键词:豆粕酶解二次发酵氮溶指数
- 小肽营养及生产工艺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0年
- 为了研究小肽对动物营养的作用,并使小肽在饲料行业成为一个新的应用领域,从小肽的概念和分类,在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中的吸收机制,促进氨基酸的吸收和蛋白质的合成、矿物质元素的吸收利用、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机能等营养作用以及酶解法、微生物发酵法、化学合成法和DNA重组技术法等生产方法诸方面对小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同时展望了小肽的研究前景。
- 孙东伟刘军
- 关键词:小肽生产工艺
- 白酒丢糟生产菌体蛋白饲料的研究被引量:11
- 2010年
- 以浓香型白酒丢糟为主要原料,通过混合菌种协同发酵生产菌体蛋白,提高白酒丢糟中营养蛋白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在发酵时间为60h、发酵起始pH6.5、投料比(麸皮∶酒糟)为1∶1.5、接种量在4%、溶氧条件为60g/500mL、硫酸铵添加量0.5%条件下发酵生产菌体蛋白可以提高丢糟的营养水平。
- 牛广杰刘军孙东伟
- 关键词:菌体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