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檀栋
- 作品数:424 被引量:7,116H指数:5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生物学更多>>
-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夏季积雪中δ^(18)O的时空变化被引量:7
- 2002年
- 利用实测资料分析了乌鲁木齐河源 1号冰川东支表层和浅层粒雪中δ18O的变化 ,δ18O与温度的关系以及消融和蒸发对粒雪中δ18O的影响 .分析表明 :乌鲁木齐河源 1号冰川无高度效应 ,受消融的影响 ,且有时出现反高度效应 ;消融和蒸发的结果使得来自同一降水的表面粒雪易发生稳定同位素的富集 ,下伏层中δ18O的变化受上覆雪层中消融水的影响 .采样期间发现 ,不同时段采样系列中的δ18O与降雪初始平均温度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 .
- 章新平姚檀栋焦克勤孙维贞
- 关键词: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粒雪氧同位素夏季积雪大气降水
- 从冰前风沙地貌初看普若岗日冰原的形成演变被引量:7
- 2002年
- 野外实地考察和室内样品分析表明 ,位于普若岗日冰原西侧冰川前缘带的大片风沙地貌 ,直接发育在冰碛之上 ,并以冰碛为主要物质来源 ,与冰川运动和冰原环境具有密切的联系 ,是相关冰川和冰原形成演化过程的良好反映与记录 .结合沙丘沉积序列中的沉积构造测量、粒度分析及腐殖质夹层的14 C测年等结果 ,初步得出 :普若岗日冰原至少形成于 18kaBP ;冰原降水可能主要来自西风降水 ;18kaBP以来 ,冰原在总体上处于收缩过程 ,在约 10 8kaBP来 ,冰原西缘的零平衡线的年均水平退缩速率约为 0 88~ 1 0 2m·a-1,铅直升高速率约为 2 4~ 32mm·a-1.
- 李孝泽姚檀栋屈建军张伟民
- 关键词:普若岗日冰原风沙地貌
- 德令哈降水中δ^(18)O年际变化与水汽输送被引量:7
- 2006年
- 根据德令哈地区1992—2001年的降水中δ18O数据及降水时刻所记录的相关气象参数,并对比中国气象局气象资料和NCEP/NCAR格点气象数据,利用相关、回归等分析方法分别对该地区降水中δ18O与温度、降水量以及水汽通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讨论了降水量与大气环流的变化关系,揭示了影响该地区降水中δ18O变化的气象因素,特别是与水汽来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德令哈降水中δ18O年际变化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温度效应”,但与温度的相关性要低于季节尺度。不同类型汽团的水汽输送是影响降水中δ18O年际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 李泽霞姚檀栋田立德余武生郭学军王有清
- 关键词:Δ^18O降水量水汽通量
- 高分辨率检测冰芯的多种物理参数
- 1995年
- 新研制出一种能自动、高分辨率检测冰芯多种物理参数的测试系统,简称IPM系统。该系统采用激光和计算机技术,实现了在同一个冰片试样上自动地检测出气泡尺寸及浓度、冰密度、微细层(微粒层/气泡层)、微粒和冰晶尺寸等5个物理特征参数随深度变化的高分辨率剖面。冰片试样的切取即不会破坏冰芯的连续性,又最大可能地节约了冰芯。此外,IPM系统在保证测量精度的条件下,大大提高了检测速度。
- 孙波姚檀栋郭兴民郭兴民
- 关键词:冰芯高分辨率物理参数
- 青藏高原雪冰中碳质气溶胶含量变化被引量:9
- 2006年
- 文中采用供氧两步加热的方法对过滤到石英膜上的雪冰中碳质气溶胶含量进行分析,其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分别在340和650℃的条件下进行热解、氧化分离,生成的CO2转化成CH4并由气相色谱仪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检测其含量。空白测试表明,该系统的OC本底值为(0·50±0·04)(1σ)μgC,EC为(0·38±0·04)(1σ)μgC。利用这套分析系统对青藏高原8条冰川的34个雪冰和降水样品中OC和EC的含量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雪冰中OC和EC含量自东向西、自北向南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西昆仑除外)。在高原东北部EC的质量分数相对较高,平均为79·2ng·g-1;在喜马拉雅西段EC的质量分数最低,平均为4·3ng·g-1。在冰川表面,雪的融化使雪冰中碳质气溶胶聚集,并导致其含量明显升高,该过程降低了雪表面的反照率,加速了冰川的消融。
- 刘先勤王宁练姚檀栋徐柏青赵华标贺建桥郭学军
- 关键词:青藏高原雪冰
- 慕士塔格冰芯记录的近50年来碳质气溶胶含量变化被引量:2
- 2008年
- 应用热分析方法对慕士塔格冰芯中1955-2000年的碳质气溶胶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冰芯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含量较高,其平均值分别达到61.8和32.9ng·g^-1,并且呈现强的年际变化,其波动范围分别为17.7-216.7和6.5-124.6ng·g^-1。尽管该冰芯平均32.9ng·g^-1的EC含量较同时段的阿尔卑斯冰芯EC记录(100-300ng·g^-1)要低,但却是格陵兰冰芯记录(2-6ng·g^-1,平均2.3ng·g^-1)的14倍,这对该区46a来雪冰反照率有重要的影响。该期间慕士塔格冰芯碳质气溶胶含量经历了2个高值期(1955-1965和1974-1989)和2个低值期(1966-1973和1990-1995),并在近期呈现上升趋势。通过对该冰芯SO^2-4含量的分析及与OC/EC含量的比较,初步断定沉降于该区雪冰中的碳质气溶胶的来源是以化石燃料燃烧排放为主。
- 刘先勤徐柏青姚檀栋王宁练邬光剑
- 关键词:慕士塔格冰芯
-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冰冻圈科学被引量:18
- 2020年
- 21世纪以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冰冻圈科学发展快速。在梳理国际冰冻圈相关研究态势、分析中国相关研究动向的基础上,总结了"冰冻圈科学"发展的历程并简要介绍了冰冻圈科学的基本框架。研究指出,自20世纪70年代冰冻圈概念正式提出以来,国际社会以推出气候与冰冻圈(WCRP-CliC)计划和成立国际冰冻圈科学协会(IACS)为标志,并在深化冰冻圈自身机理、过程认识的同时,更加关注与其他圈层之间相互作用中的冰冻圈效应,表明冰冻圈研究趋向变化-影响-适应这一主线发展,在一定程度显现出了"冰冻圈科学"的核心特征。中国冰冻圈研究近20年、尤其是近10年发展迅猛,沿着冰冻圈科学的主体思路,在冰冻圈变化,冰冻圈变化对生态、水文、气候、地表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成果,对冰冻圈科学的内涵和外延有了系统的认识。在分析国际冰冻圈科学孕育和发展背景和简要总结中国冰冻圈研究近况基础上,对冰冻圈科学学科框架体系从科学内涵和外延、研究构架和学科组成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冰冻圈科学已经成为一门涉及广泛、过程机理研究与可持续发展密切关联的全新学科。
- 秦大河秦大河丁永建姚檀栋
- 关键词:冰冻圈可持续发展
- 青藏高原各拉丹冬地区冰川变化的遥感监测
- 以位于青藏高原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地区冰川为例,利用2000年的TM数字遥感影像资料、1969年的航空相片遥感资料、地形图及数字地形模型,通过遥感图像处理和分析提取研究区小冰期最盛期(LIA)、1969年和2000年的冰川...
- 鲁安新姚檀栋刘时银丁良福李刚
- 关键词:青藏高原冰川变化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 文献传递
- 青藏高原南部冰川变化及其对湖泊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0年
- 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冰川群是整个中低纬度最大的冰川群.根据最新中国冰川目录资料,青藏高原中国境内有现代冰川36793条,冰川面积49873.44km2,占中国冰川总条数的79.5%和冰川总面积的84%.青藏高原的冰川可大致分为海洋型冰川(或温冰川)、亚大陆型(或亚极地型冰川)、极大陆型(或极地型冰川等类型).
- 姚檀栋
- 关键词:青藏高原南部冰川变化湖泊海洋型冰川中低纬度冰川面积
- 工业革命以来青藏高原与南极冰芯高分辨率甲烷记录对比研究被引量:4
- 2002年
-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大气CH4含量呈快速的增长趋势 ,但达索普冰芯记录所显示的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大气CH4增长的启动时间要晚于极地冰芯记录近 10 0a .由于受北半球人类活动CH4排放、CH4在大气中的寿命及大气中CH4的传输等过程的影响 ,最近 15 0a以来 ,中低纬度大气CH4与南极大气CH4含量在不同的时段表现出不同的净积累量和增长速率 ,且 2 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达索普冰芯记录明确显示出人类活动排放的减缓使大气CH4呈负增长 .对比研究认为 ,到 2 0世纪中叶人类活动的甲烷排放已达到极高值 ,中低纬度大气中CH4增长率及年积累逐步趋于平稳且略有降低 .可以认定 ,工业革命以来中低纬度地区大气CH4与南极大气CH4含量的变化在不同的时段在受控于人类活动影响的同时 ,CH4在大气中的行为和传输过程以及东亚中低纬度季风气候的影响决定了两地之间大气CH4含量变化存在显著的差异 .
- 徐柏青姚檀栋ChappellazJ.
- 关键词:青藏高原冰芯全球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