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哲民

作品数:39 被引量:590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9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0篇主孔
  • 8篇变质
  • 7篇中国大陆科学...
  • 7篇大陆科学钻探
  • 6篇韧性剪切
  • 6篇青藏高原
  • 6篇高压变质
  • 6篇高压变质带
  • 6篇CCSD主孔
  • 6篇变质带
  • 6篇超高压变质
  • 6篇超高压变质带
  • 5篇地质
  • 5篇韧性剪切带
  • 5篇剪切带
  • 5篇俯冲
  • 4篇地体
  • 4篇应力场
  • 4篇深俯冲
  • 4篇榴辉岩

机构

  • 39篇中国地质科学...
  • 3篇河海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长春地质学院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河北水利电力...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39篇唐哲民
  • 14篇崔军文
  • 12篇陈方远
  • 10篇许志琴
  • 9篇蔡志慧
  • 6篇王连捷
  • 5篇梁凤华
  • 5篇李化启
  • 5篇杨经绥
  • 4篇王宗秀
  • 3篇戚学祥
  • 3篇刘福来
  • 3篇史金松
  • 3篇李海兵
  • 3篇张泽明
  • 3篇杨梅
  • 3篇陈世忠
  • 3篇张晓卫
  • 2篇李天福
  • 2篇孟令顺

传媒

  • 14篇岩石学报
  • 4篇中国地质
  • 4篇地球科学(中...
  • 3篇地质学报
  • 2篇岩石矿物学杂...
  • 2篇地学前缘
  • 1篇地震地质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新疆地质
  • 1篇中国区域地质
  • 1篇地球学报(中...
  • 1篇1993年中...
  • 1篇1995年中...

年份

  • 2篇2012
  • 7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8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6
  • 1篇1995
  • 2篇1994
  • 1篇1993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北缘变形动力学研究的一些新认识
<正>地质矿产部“八五”重点深部项目“青藏高原北缘变形动力学研究”,通过对青藏高原北缘综合地质调查和研究(期间共完成40条、总长约1000km 的路线剖面观察),获得了一些重要地质信息和认识。青藏高原北缘以阿尔金构造带和...
崔军文邓晋福唐哲民孟令顺余钦范李冀湘岳永君赖绍聪齐立
文献传递
北苏鲁荣成地区超高压变质带大理岩中石榴辉石岩的退变质过程
2010年
北苏鲁荣成地区超高压变质带大理岩中的退变质石榴辉石岩包裹体具有"核-幔-边"结构,核部主要由石榴子石与单斜辉石组成,幔部含有由细小角闪石与绿帘石组成的后成合晶以及颗粒较大的角闪石与单斜辉石,通过详细的岩相学分析以及矿物成分分析,认为这些后成合晶是由石榴子石、单斜辉石以及来自围岩的流体共同反应而产生,大颗粒的角闪石主要是由辉石转变而来的,在幔部这个转变并不彻底,仍有一些残余辉石颗粒。边部主要由角闪石和绿帘石组成。该石榴辉石岩曾经历榴辉岩相超高压变质阶段。没有柯石英超高压代表性矿物(采样处的其他类型岩石都含有柯石英)的原因是石榴辉石岩的原岩为超基性岩。
蔡志慧唐哲民梁凤华陈方远张丽军
关键词:石榴辉石岩退变质过程超高压变质带
大连地区南北向剪切滑褶变形被引量:7
2001年
大连地区经历了漫长而又特殊的地质构造演化过程 ,自中生代以来 ,全区处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 ,并遭受多期构造变形事件的影响。其中大规模南北向剪切滑褶变形为首次发现并确定 ,其为区内众多变形事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期构造事件。本文在详细的地质调查基础上 ,初步研究分析了研究区南北向剪切滑褶变形的构造 -岩石组合特征及变形模式 ,并就变形动力学背景及变形时代进行了探讨。
王宗秀杨天南唐哲民
关键词:地质构造
大型走滑断裂对青藏高原地体构架的改造被引量:59
2011年
青藏高原的大型走滑断裂有13条,已确定的大型韧性走滑断裂主要形成于3个时期:早古生代、印支期和新生代以来。印度/亚洲碰撞(60~50Ma)以来形成的大型韧性走滑构造位于青藏高原的南部,而且主要在喜马拉雅山链的东、西两侧,如西侧的喀喇昆仑和恰曼韧性右行走滑断裂,东侧的鲜水河-小江和哀牢山-红河韧性左行走滑断裂、崇山-澜沧江、嘉黎-高黎贡山和萨盖韧性右行走滑断裂等。主要的变形特征表现为早期具有地壳深部的韧性走滑剪切带性质,在后期抬升过程中,由韧性→韧脆性→脆性应变转化;而在青藏高原北部,表现为古韧性走滑剪切带的再活动,如阿尔金-康西瓦、东昆仑左行走滑断裂,以及新生的脆性断裂,如海源左行走滑断裂等。本文在青藏高原13条大型走滑断裂研究及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不同时期的大型走滑断裂,以及它们在青藏高原地体拼合及碰撞造山中的作用,包括走滑断裂与走滑型褶皱造山、走滑断裂与挤压/转换型造山、走滑断裂与挤压盆-山体系、走滑断裂与地体相对位移和走滑断裂与地体的侧向挤出,以及走滑断裂与构造结的形成。
许志琴李海兵唐哲民戚学祥李化启蔡志慧
关键词:青藏高原走滑断裂地体
塔里木盆地构造格架和构造应力场分析被引量:38
2011年
以区域构造背景为基础,分析塔里木盆地的基本构造格架是本文的主要宗旨。塔里木盆地中部存在一规模较大的近于E-W向的构造带,谓中塔里木构造带或中塔里木断裂带,平面上它大致和塔里木中央隆起带相对应,东延,和阿尔金造山复合体的一组规模较大的、近于直立的E-W向韧性剪切带和断裂带相连,西延,插入西昆仑造山带和南天山造山带的结合部位。在剖面上具有背冲式(断背状)断裂组合,其形成始于早古生代,强烈活动期在三叠纪后。断裂带具有逆冲、走滑和垂向挤出性质,是目前塔里木盆地的主要含油带。中塔里木断裂带和塔中隆起带属于同一动力学系统中不同构造阶段的产物,在空间上是互为一体的,在早古生代为一强烈坳陷带,晚古生代以后逐渐转化为隆起带。大致位于北纬39°30'~40°的E-W向高正磁异常带,为一以基性麻粒岩为代表的结晶基底、基性岩墙和花岗质类岩石,并叠加晚元古-早古生代活动陆缘岩浆弧的大型东西向构造杂岩带。中塔里木断裂带(塔中隆起带)以南至塔南前陆盆地的塔南地区,以E-W向构造岩浆岩带上叠NEE向断裂构造(断隆和断凹)为基本特征,其断裂组合完全可以与南阿尔金断裂以南的南阿尔金地体的断裂组合相类比。中塔里木断裂带以北至塔北前陆盆地的塔北地区以长期坳陷为特征。西昆仑-塔里木盆地盆山结合带表现为西昆仑山体的北向逆冲推覆和山前带的强烈挤压及塔南前陆盆地的急剧沉降,而西天山-塔里木盆地盆山结合带则表现为由于塔里木地块向天山复合造山体的强烈北向俯冲导致的南天山的南向逆冲推覆和塔北(前陆盆地后的)隆起。塔里木盆地处于南北两侧向盆地挤压、东侧左旋走滑和西侧右旋走滑的复杂构造应力状态,塔里木盆地现今构造格局的形成基本上是上述4类不同性质的构造应力场对先存的E-W向�
崔军文唐哲民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构造格架早古生代磁异常构造应力场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深俯冲阶段陆表面、Moho和构造应力场的时空变化被引量:3
2006年
俯冲作用作为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俯冲块体的运动速度和强度将是制约其形成和演化的重要构造因素,借助于板块俯冲作用的研究探讨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的形成过程,对研究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的形成机制和动力学建模,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俯冲作用最显观的构造效应是俯冲地块前缘陆表面和Moho的强烈下插,导致山前坳陷带的形成和陆壳的加积、增厚。数值模拟的初步研究表明,俯冲地块的平移速度与山前坳陷带的坳陷量和坳陷速度及Moho的下弯量和下弯速度大致呈正相关关系,表明两者是俯冲过程中重要的壳内活动性构造界面。俯冲块体作为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深俯冲作用的运动载体,俯冲块体内部构造界面的运移,间接反映了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过程和运动速度的变化,数值模拟结果似乎表明陆表面和Moho有可能成为探讨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形成过程和深俯冲作用的重要标志。俯冲块体内部的构造应力场也是制约和影响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形成过程的重要构造因素之一,模拟计算表明,俯冲过程中俯冲地块的壳内应力场较为稳定,始终以挤压应力为主导,俯冲作用强度仅影响应力大小,而不改变壳内应力场的应力分布。可见,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基本形成于挤压构造应力场环境。
崔军文王连捷唐哲民史金松
关键词:俯冲作用MOHO构造应力场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的陆—陆碰撞深俯冲剥蚀模式被引量:31
2006年
中国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由2个不同时代的变质基底组成.南苏鲁(临沭-连云港地区)中不同类型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原岩形成于由大陆玄武质岩石、辉长岩、表壳岩和花岗岩组成的被动大陆边缘拉伸构造环境.研究表明南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原岩所代表的花岗岩浆和基性岩浆作用为罗迪尼亚超大陆形成后的新元古代(780-700Ma)裂解事件的响应.北苏鲁(青岛-威海)超高压变质地区的花岗质片麻岩锆石SHRIMPU-Pb定年表明,变质基底的年龄是2400Ma(或>2400Ma),并经历了1800-1700Ma和-200Ma的变质事件,研究表明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由2个不同时代变质基底组成,北苏鲁的变质基底属于北中国板块胶辽朝地块的一部分,形成时代比南苏鲁基底老得多,其与南苏鲁地块之间的界限位于五莲以北到海阳所以南一线.由于在北苏鲁含柯石英的透辉石石英岩锆石SHRIMPU-Pb定年获得精确超高压峰期变质年龄为(234.1±4.2)Ma,退变质年龄为(218.2±1.5)Ma,表明南、北苏鲁2个不同时代基底地块同时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根据上述事实,提出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的陆-陆碰撞俯冲剥蚀新模式,即扬子板片在240-220Ma的深俯冲作用中拽动上部胶辽朝板片的-部分老变质基底岩石向下俯冲至大于100km的深度,并形成楔形俯冲剥蚀体,之后又与南苏鲁俯冲板片一起快速折返上来。
许志琴戚学祥杨经绥曾令森刘福来梁凤华唐哲民蔡志慧
关键词:变质基底
青藏高原北缘变形动力学研究的一些新认识被引量:4
1994年
地质矿产部“八五”重点深部项目“青藏高原北缘变形动力学研究”,通过对青藏高原北缘综合地质调查和研究(期间共完成40条、总长约1000km的路线剖面观察),获得了一些重要地质信息和认识。
崔军文邓晋福唐哲民孟令顺余钦范李冀湘岳永君赖绍聪齐立
关键词:青藏高原北缘地质矿产地质调查地质信息剖面动力学研究
中国大陆科学钻主孔现今地应力状态被引量:28
2006年
用钻孔崩落法确定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钻孔5047m深度以上的现今地应力状态.由钻孔声波成像测井资料发现,科学钻主钻孔在1200m深度以下出现了钻孔崩落现象.我们从1216-5047m的深度范围内采集了143个钻孔成像测井图象资料,对钻孔崩落椭圆长轴方位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崩落椭圆长轴平均方位为319.5°±3.5°,最大水平主应力方位平均为49.5°±3.5°.利用崩落形状要素(崩落深度和崩落宽度)以及岩石的内聚力和内摩擦角,估算了1269m至5047m范围内52个深度上的最大和最小水平主应力的大小.结果表明,在浅处1216m深度,最大水平主应力为42MPa,最小水平主应力为30.3MPa在深处5000mm深度,最大水平主应力为160.5MPa,最小水平主应力为120MPa;地应力随深度近于线性增加.据岩石密度测井资料计算了各个深度上静负载应力.3个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反映出科学钻主孔位置的应力场处于走滑应力状态,与临近地区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其他方法得到的应力场一致.利用声发射法对岩心试件进行了声发射测量,得到了最大水平主应力幅值,并与崩落法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两者十分一致。
王连捷崔军文张晓卫唐哲民李朋武李双林
关键词: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钻孔崩落地应力测量
造山带递进变形的深部构造背景
<正>造山带递进变形的研究已成为当前构造地质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以喜马拉雅造山带为例。由雅鲁藏布江冲断裂(YZT)、北喜马拉雅韧性推覆剪切带(NHT)、主中央冲断裂(MCT)、主边界断裂 (MBT)和主前锋冲断裂(MFT...
崔军文唐哲民朱红
文献传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