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爱勇
- 作品数:15 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贵州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专项创新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综述
- 2011年
- 2011年11月26日至27日,由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主办、遵义师院承办、遵义师院中文系、红色文化研究中心、遵义市文艺理论家协会协办的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2011年学术年会在遵义师院隆重召开。本次学术年会得到贵州省社科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成为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第九分会场。来自省内各高校、各地、州(市)的会员60余人参会,围绕“贵州红色文化与文学经典研究”这一主题展开学术研讨。年会收到论文27篇,其中18篇作大会发言。贵州电视台、贵州日报等新闻摸体讲行了报谱.
- 周爱勇
- 关键词:文学贵州电视台
- 文化寻根背后的性别偏见——《北方的河》探微
- 2010年
- 张承志是寻根文学作家,其《北方的河》充满浓郁的文化寻根色彩。本文将从寻根文学的审美特征和象征意象两个角度分析张承志的《北方的河》,试图发掘其文化寻根中性别偏见的实质。
- 周爱勇
- 关键词:审美特征象征意象文化寻根性别偏见
- 从“湘西世界”到“巫傩三部曲”:论肖江虹乡土文化小说的承创
- 2019年
- 70后作家肖江虹出道不算早,也不丰产,却是一个匠心独运的作家。从2007年发表小说至今,肖江虹十年仅发表一个长篇,不足二十个中短篇,结集出版中短篇小说集两部,共计约一百万字,年均十万字左右。相比丰产作家,肖江虹的创作速度已经够慢,但他仍然保持清醒的警惕。当创作溢出其预设的出版量后,肖江虹发出自觉的提醒:“到了不得不思考的时候了。扪心自问:对文学,你还抱有虔诚的敬畏吗?对自己的文字,你还有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吗?慢一点,再慢一点。这才是文学创作最基本的态度。”
- 周爱勇
- 关键词:文化小说湘西世界文学创作乡土巫傩短篇小说集
- 自然与“硬汉”:征服者的赞歌——张承志小说的一种解读
- 2011年
- 征服者的"硬汉"形象是张承志笔下塑造的为数最多的人物之一。他选择了人与自然对抗的方式、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来塑造其笔下的"硬汉"。而他对自然的描写是工具化的描写,对自然的审美是工具化的审美。
- 周爱勇
- 虚无与宿命的西西弗斯——解读残雪的《山上的小屋》
- 《山上的小屋》是先锋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它集中体现了先锋文学所呈现出来的现代主义的精神意向:荒诞、异化、虚无、宿命。本文立足于小说故事本身,对文本进行细读,试图在此基础上作出自己的阐释,试从小屋和抽屉两个中心意象、异化的亲...
- 周爱勇
- 文献传递
- 从新历史主义视角看池莉小说《凝眸》的宏大叙事解构
- 2016年
- 池莉小说《凝眸》较为充分地体现了新历史小说相对主义的历史观念、虚构置换真实的叙述方式等特征。本文主要探究文本如何在主题内容和艺术策略上解构宏大叙事。小说在主题内容上,通过女主人公参加革命的动机、过程及对革命的认识,解构知识分子妇女的革命成长道路的宏大叙事:在艺术策略上,通过背景化处理、虚构化处理、个人视野移植等手法解构宏大叙事。
- 周爱勇
- 关键词:新历史小说宏大叙事解构
- 文学风景研究的“文化转向”
- 2018年
- 传统的文学风景研究侧重文学风景的审美研究,在诗歌等抒情文体中将风景视为创作的抒情对象;在小说等叙事文体中着重风景的叙事功能和类型研究.进入21世纪后,文学风景研究发生“文化转向”.风景被视为文化建构、解构与重构的产物,文学风景研究即破译风景中隐匿的丰富符码,阐释风景在文本中的深层含义.文学风景研究的“文化转向”主要体现在风景与文学现代性研究、风景与民族身份认同研究、风景与意识形态(权力)关系研究三种研究路径和主流范式.
- 周爱勇朱伟华
- 关键词:文学风景文化转向文学现代性民族身份认同
- 加强贵州多样性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构筑贵州精神高地
- <正>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外,还有48个少数民族,其中世居民族17个,如苗、布、侗等。贵州是古代苗瑶、百越、氐羌和濮人四大族系交汇的地方,又是汉族移民较多的省,加之历史和地
- 周爱勇
- 关键词:文化保护与传承
- 文献传递
- 母亲
- 2010年
- 一个两三岁的小男孩,脸上漾着笑儿,兴冲冲地跑着。在距他三四米的地方,一个中年妇女,缓缓蹲下身子。小男孩踮起脚尖,轻快爬到母亲的背上。中年妇女缓缓站起身,紧紧搂住背上的孩子。孩子把脑袋轻轻贴着母亲的脖子,发出咯咯的笑声。
- 周爱勇
- 关键词:母亲中年妇女男孩孩子
- “华丽转身”的得失——从《千年短裙》到《我们这五年》
- 2018年
- 从《千年短裙》到《我们这五年》是作家李文明的一次“华丽转身”,但这次“华丽转身”有得有失。其所得主要表现为用文学表达政治,在地方志和文学之间、在政治性与文学性之间寻找一个巧妙的平衡点、一个切当的融合点、一个活力的生长点;其所失主要表现为在“命题作文”的框架下,作家个体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立场规约于集体“大我”的标准和要求之内,弱化了作品的审美性和生命力。而《千年短裙》却正好弥补了《我们这五年》的所失,表现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甚至矛盾复杂的“小我”,体现出作家个体的独立思考和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一部有质量的非虚构文学作品。
- 周爱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