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昆鹏
- 作品数:7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固定平台与旋转平台假体用于外翻膝的早期疗效比较
- 背景: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一个治疗膝关节严重病变非常有效的、成熟的手术。外翻膝由于其自身的病理特点成为了TKA中一项难题,在手术入路、截骨方法、软组织平衡...
- 周昆鹏
- 关键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外翻畸形
- 文献传递
- 固定平台与旋转平台假体用于外翻膝的早期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 :比较外翻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旋转平台和固定平台两型假体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关节外科由同一医师进行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的17例(23膝)进行回顾性随访研究,其中男2例,女15例;年龄48~75岁,平均61.5岁。术前诊断为骨性关节炎14例(19膝),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4膝),所有膝关节有外翻畸形。其中9例(12膝)使用固定平台型假体(PFC Sigma),8例(11膝)使用旋转平台型假体(PFC Sigma RP)。术前和术后随访行KSS、HSS、WOMAC评分,测量关节活动度、胫股角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5个月。两组患者膝外翻畸形均得到矫正,术后末次随访的KSS、HSS、WOMAC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胫股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其中固定平台组和旋转平台组在术后KSS、HSS、WOMAC评分以及胫骨角、膝关节活范围改善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末次随访膝关活动范围固定平台组(101.8±8.8)°与旋转平台组(108.4±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旋转平台组没有发现垫片脱位,两组术后均无感染、腓总神经麻痹、脱位、膝关节不稳等并发症发生,X线检查未见假体骨溶解及松动发生。结论:外翻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使用旋转平台和固定平台型假体均能获得满意的早期临床效果,两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
- 周昆鹏张雪冰张国栋杨光齐欣
- 关键词:膝关节骨关节炎
- 肩峰下滑囊炎伴米粒体形成一例被引量:11
- 2015年
- 1病例介绍患者男,59岁。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肩关节疼痛伴轻度活动受限,休息后症状缓解,未行诊治;因左肩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逐渐加重2个月于2012年12月入院。患者无结核及类风湿性疾病史。检查:左侧肩峰前外侧可触及一囊性肿物,大小约8cm×8cm×5cm,质软,边界清,活动度差,轻度压痛,关节活动明显受限,其中外展40°、内收10°、前屈40°、后伸20°、内旋30°、外旋20°;
- 周昆鹏杨光李叔强杨晨齐欣
- 关键词:肩关节滑囊炎
- 上皮细胞条件培养液对BMSCs分化的影响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上皮细胞条件培养液(epithelial cell conditioned medium,ECCM)体外诱导犬BMSCs向上皮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成年健康雄性比格犬1只,体重10kg。于犬髂后上棘采用骨髓穿刺法取骨髓5mL,分离培养BMSCs。取犬口腔黏膜下组织,剪成约4mm×4mm大小,制备ECCM。取第2代BMSCs以2×104个/孔细胞密度接种,实验组于ECCM中培养,对照组于低糖DMEM完全培养基中培养。观察两组细胞形态特征,MTT法绘制生长曲线,诱导培养21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上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19,CK-19)和细胞角蛋白AE1/AE3,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结果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见两组细胞均呈长梭形,均匀分布,折光性较强,增殖迅速。两组细胞生长曲线均呈"S"形,实验组生长曲线较对照组右移,提示ECCM对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实验组CK-19和细胞角蛋白AE1/AE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呈阳性反应,对照组呈阴性。透射电镜下实验组细胞胞浆内可见紧密连接。结论ECCM体外有诱导同种BMSCs向上皮细胞分化的作用。
- 杨朋魏人前谭波李秀群王佳周昆鹏左潇李顺解慧琪
- 关键词:BMSCS上皮细胞诱导分化
- 先天性双侧胸锁乳突肌挛缩1例报告
- 2016年
- 患儿,男,10岁,因头部向左偏斜6年,双侧胸锁乳突肌挛缩1个月来我院就诊。6年前患儿家长发现其喜欢将头部偏向左侧,写字时明显,家长误以为是孩子的不良习惯,仅教育孩子改正。上小学后,头部偏斜减轻,但逐渐出现抬头困难,不能向两侧完全扭头,一直未去医院诊治。1个月前家长无意间发现患儿双侧颈部肌肉紧张明显,双侧面部轻度不对称,左面部稍小。患者既往婴儿期双侧颈部曾出现过硬结,随后逐渐消退。患儿足月顺产,臀位产,围产期检查未发现异常。体格检查:双侧面部轻度不对称,
- 史小雷李长胜周昆鹏杨晨齐欣李叔强
- 关键词:胸锁乳突肌挛缩
- 髋臼内衬背侧磨损的研究进展
- 2013年
- 目的总结采用组配式髋臼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内衬背侧磨损发生机制、磨损程度评估方法、磨损与髋臼侧骨溶解关系以及减少磨损的方法。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髋臼内衬背侧磨损的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髋臼内衬背侧磨损的发生主要与髋臼内衬与臼杯之间微动、髋臼内衬与臼杯接触界面粗糙、髋臼内衬厚度以及股骨颈假体撞击有关,目前磨损程度评估方法只适用于翻修术取出的髋臼内衬。髋臼内衬背侧磨损可产生聚乙烯磨损颗粒,这些磨损颗粒能通过金属臼杯钉孔进入髋臼侧骨质,与髋臼侧骨溶解进程可能有一定关系。针对导致髋臼内衬背侧磨损的因素,可以采取完善锁定机制、使用高抛光接触界面、髋臼内衬与臼杯良好的形合度、提高聚乙烯髋臼内衬质量、减少撞击等措施减少磨损的发生。结论目前尚无评估在体髋臼内衬背侧磨损的方法,背侧磨损与髋臼侧骨溶解以及髋臼侧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关系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 周昆鹏李叔强杨晨齐欣
- 关键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 成骨细胞条件培养液对BMSCs诱导分化作用研究被引量:9
- 2009年
- 目的探讨大鼠成骨细胞条件培养液对同种大鼠BMSCs的成骨诱导分化作用,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获得寻找一种新方法。方法健康1周龄SD大鼠10只,雌雄不限,体重20~30 g,采用贴壁法和酶消化法分别获得BMSCs和成骨细胞,并进行鉴定。无菌条件收集第1~5代成骨细胞培养液上清,与完全培养基1∶1混合,制备成骨细胞条件培养液,与第2代BMSCs共培养为诱导组,相同代次BMSCs与完全培养液共培养为对照组。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共培养后BMSCs形态变化,MTT法检测BMSCs生长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共培养后BMSCs的ALP、ColⅠ、骨钙素(osteocalcin,OCN)蛋白的表达,采用RT-PCR检测ColⅠ、OCN mRNA的表达。结果诱导组共培养7 d BMSCs体积变大,细胞由长梭形展开为扁平形和多边形,并带有突起;9 d细胞呈集落状生长。细胞生长曲线示BMSCs数量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加,对照组增殖能力较诱导组强;诱导培养4~7 d,对照组细胞数量与诱导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组培养12 d,ALP染色呈阳性表达;18 d出现钙结节;21 d ColⅠ和OCN呈阳性表达;对照组均呈阴性表达。RT-PCR检测示诱导组培养21 d有ColⅠ、OCN mRNA表达,对照组未见表达。结论体外大鼠成骨细胞条件培养液有明显的诱导同种大鼠BMSCs向成骨样细胞分化的作用。
- 周昆鹏陈晓禾常丽李秀群李驯虎张珏邓力
- 关键词:BMSCS诱导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