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新民

作品数:79 被引量:2,275H指数:32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4篇天文地球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2篇花岗岩
  • 16篇岩石
  • 14篇岩浆
  • 13篇同位素
  • 12篇中生代
  • 11篇锆石
  • 10篇中国东南
  • 9篇东南
  • 9篇晚中生代
  • 8篇地球化
  • 8篇地球化学
  • 8篇地质
  • 8篇东南部
  • 8篇中国东南部
  • 7篇定年
  • 7篇东段
  • 7篇包体
  • 6篇玄武岩
  • 5篇底侵
  • 5篇底侵作用

机构

  • 79篇南京大学
  • 6篇天津地质矿产...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浙江省第三地...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南京地质矿产...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地质矿产部
  • 1篇江西省地质矿...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作者

  • 79篇周新民
  • 23篇徐夕生
  • 11篇李武显
  • 10篇于津海
  • 10篇孙涛
  • 8篇唐红峰
  • 8篇陈培荣
  • 7篇李惠民
  • 6篇董传万
  • 5篇沈渭洲
  • 5篇王汝成
  • 5篇邹海波
  • 4篇陈小明
  • 4篇王德滋
  • 4篇丁兴
  • 4篇舒良树
  • 3篇朱云鹤
  • 3篇邓平
  • 3篇汪相
  • 3篇王丽娟

传媒

  • 14篇科学通报
  • 9篇岩石学报
  • 7篇地质论评
  • 5篇南京大学学报...
  • 5篇中国科学(D...
  • 4篇高校地质学报
  • 3篇地质科学
  • 3篇地质与勘探
  • 3篇自然科学进展...
  • 2篇地质学报
  • 2篇矿物学报
  • 2篇江西地质
  • 2篇地球科学(中...
  • 2篇中国地质教育
  • 1篇中国科学(B...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矿物岩石
  • 1篇火山地质与矿...
  • 1篇桂林冶金地质...

年份

  • 1篇2011
  • 4篇2006
  • 7篇2005
  • 3篇2004
  • 8篇2003
  • 9篇2002
  • 4篇2001
  • 4篇2000
  • 5篇1999
  • 5篇1998
  • 7篇1997
  • 1篇1996
  • 3篇1995
  • 2篇1994
  • 1篇1993
  • 8篇1992
  • 3篇1991
  • 2篇1990
  • 2篇1989
7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东麒麟新生代玄武质角砾岩筒中岩石包体的研究被引量:21
1995年
本文以广东麒麟玄武质角砾岩筒中的各种岩石包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岩石学研究,按岩石类型将包体划分为四类:即橄榄岩、辉石岩、辉长岩质麻粒岩、花岗岩和火山-沉积岩,并依据包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它们的成因;其中辉长岩质麻粒岩是来自本区下地壳的样品,是由上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底侵”于地壳底部结晶,又经变质作用的产物。同时,本文结合实测的和计算的地球物理参数,讨论了该区的岩石圈分层。
徐夕生周新民
关键词:玄武质角砾岩筒岩石包体捕虏体
江绍断裂带的岩浆混合作用及其两侧的前寒武纪地质被引量:70
1992年
本文论述了浙江江绍断裂带上晚元古代发生的岩浆混合作用,研究了该断裂带两侧前寒武纪火成岩石学问题。研究表明,900Ma.B.P.前,是渐赣皖三省交界地区最重要的前寒武纪碰撞造山期;1100Ma前开始形成的江南古岛弧,就在这一时间,与华夏古陆发生碰撞和拼接,伴生了广泛的基性和酸性岩浆活动以及岩浆混合作用,并延续至早震旦纪(约800 Ma前)。
周新民朱云鹤
关键词:岩浆混合作用碰撞造山作用断裂带
浙赣皖交界区新元古代火山-沉积岩系的比较——有关火山作用同期异相的探讨被引量:9
1998年
本文综合野外地质、同位素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资料,对浙赣皖交界区,即江南造山带东段发育的众多新元古代火山—沉积岩系进行了对比研究。从岩石组合及其大地构造含义和火山作用同期异相的观点加以认识.揭示它们的内在联系,为该区地层单元的清理和归并提供依据。
唐红峰李武显周新民
关键词:火山-沉积岩系沉积岩新元古代造山带
福建平潭角闪辉长岩结晶过程的矿物学记录被引量:12
1997年
福建平潭角闪辉长岩中具成分环带的斜长石由钙质斜长石核和膜状中长石两部分组成,它是钙碱性高铝玄武岩浆结晶过程中岩浆上升和吸回作用的记录。
董传万徐夕生陈小明周新民
关键词:斜长石角闪辉长岩矿物学
赣东北地区前震旦系地层层序划分的研究
1996年
本文着重讨论了赣东北地区前震旦系地层层序划分的新方法,即以变质地层层序的划分为研究中心,对当前国内外研究浅变质岩地层层序划分的各种手段与方法进行综合补偿使用,主要确定了8种具体划分方法。
奚舣马长兴周新民
关键词:前震旦系地层划分地层层序
闽东南晚中生代岩浆混合作用:平潭火成杂岩的岩石学证据被引量:24
1998年
有关野外地质、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等资料,证实福建平潭火成杂岩由高铝玄武岩浆和花岗岩浆经过不同程度的机械混合和化学混合形成。对这一火成杂岩体成因的认识,为研究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钙碱性岩带中诸如基性岩石和酸性岩石的时空复合等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董传万李武显陈小明徐夕生周新民
关键词:岩浆混合作用火成杂岩晚中生代岩石学火成岩
南岭东段基底麻粒岩相变质岩的形成时代和原岩性质:锆石的U-Pb-Hf同位素研究被引量:75
2005年
华夏腹地南岭东段的桃溪群麻粒岩相变质岩的岩石化学和锆石的U-Pb-Hf同位素研究显示,其原岩是一种低成熟度的碎屑沉积岩. 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新元古代中期(~736 Ma)的花岗质(或流纹质)岩石,混有少量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物质. 这期新元古代岩浆活动的时代与扬子地块第二期岩浆活动的时代一致. Hf同位素特征指示新元古代花岗质岩石是古元古代幔源地壳物质再循环(部分熔融)的产物. 该变质岩原岩沉积于晚新元古代,在早古生代被挤压俯冲带到下地壳深部,在480 Ma左右发生了部分熔融和结晶作用,大约在443 Ma发生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 这一时期形成的锆石显示了大的Hf同位素变化,εHf(t)值从-13.2增加到2.36,且具有随年龄变小εHf(t)值增加的趋势,表明在部分熔融和变质过程中有明显的地幔物质加入. 计算显示该麻粒岩演化到晚中生代具有与邻区一些过铝花岗质岩石相似的同位素组成,暗示这种麻粒岩相变质岩很可能是南岭东段一些中生代过铝花岗岩的源岩.
于津海周新民Y.S.O’Reilly赵蕾W.L.Griffin王汝成王丽娟陈小明
关键词:麻粒岩锆石南岭东段麻粒岩相同位素研究原岩性质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构造作用被引量:274
2002年
濒太平洋西缘,位居东亚陆缘南段的中国东南部,是在EW向古亚洲构造域基底之上发育起来的。研究表明,该区在早、中侏罗世经历了一次从EW向古亚洲构造域向NE向西太平洋构造域的体制转换,其转换位置之一是在南岭一带,其地质标志是侏罗纪盆地内近东西走向的灰色沉积岩层、同位素年龄值为180 Ma左右的双峰式火山岩和中侏罗世A型花岗岩等。到早白垩世,本区已基本完成古亚洲域向西太平洋构造域的体制转换。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成岩的成因机制基本上可用古太平洋岩石圈消减作用、玄武岩浆底侵作用和地壳深熔作用相结合的模式来解释。日本中央构造线—台湾纵谷带—菲律宾民都洛-巴拉望带是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向东亚陆缘的消减带。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伊泽奈琦和库拉板块)低角度(<30°)、快速率(>10cm/a)的俯冲,是西太平洋陆缘区能形成宽阔火山岩带的重要动力学原因。宽阔的火山—侵入杂岩区和6条区域断裂构成了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的基本构造框架。台湾纵谷带为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缝合带,而发育在大陆内部的5条区域断裂则具不同构造属性:长乐—南澳带是晚中生代大陆内部的左旋走滑带,上虞—政和—大埔断裂是古基底隆升区与晚中生代火山—沉积盆地区的分界带,绍兴—江山—东乡—萍乡断裂是晚白垩世—古近纪红?
舒良树周新民
关键词:俯冲带构造体制转换构造格架晚中生代中国东南部
华南沿海基性麻粒岩捕虏体的地球化学研究和下地壳组成被引量:17
2002年
华南沿海新生代火山岩中的麻粒岩捕虏体都是镁铁质的,分为岩浆麻粒岩和堆晶麻粒岩.前者具有与大陆火山弧玄武岩相似的不相容微量元素模式;后者亏损K2O和P2O5以及大离子亲石元素.华南麻粒岩捕虏体是晚中生代玄武质岩浆底侵于壳慢边界结晶-变质形成.Sr和Nd同位素特征显示麻粒岩母岩浆受到了陆壳物质混染,它们的变化由AFC成岩模式控制。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的变化主要受结晶分异控制.捕虏体麻粒岩与研究区地表出露的晚中生代辉长岩和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一致,它们很可能是同一时期相同构造背景下岩浆活动的产物.华南同时代花岗质岩浆的形成与这期强烈的基性岩浆活动有关.AFC模拟和现有资料显示,华南下地壳主要由早中元古代变质岩和中生代底侵形成的基性麻粒岩构成.
于津海徐夕生周新民
关键词:基性麻粒岩捕虏体下地壳
《地球科学》多媒体电子教材和课程创新建设被引量:5
2001年
地球科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其基本原理和基本思路可追溯到16-17世纪,主要内容和体系形成于20世纪50-60年代.
徐士进陆现彩赵连泽王汝成周新民董少春金莹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电子教材网络教学大气科学课程创新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