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顺华
- 作品数:112 被引量:392H指数:10
-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亚砷酸钠诱导大鼠肝星状细胞的激活及对DNA甲基转移酶1、3a mRNA表达的影响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亚砷酸钠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纤维化的影响,及其纤维化后DNA甲基转移酶(DNMT)1、DNMT3a 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HSC-T6细胞分别暴露于终浓度为0(对照)、5(低剂量)、15(中剂量)、25(高剂量)μmol/L的亚砷酸钠培养基中培养24、48、72h。收取细胞和细胞培养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纤维化因子Ⅰ型胶原(COL-1)、Ⅲ型胶原(COL-3)、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AM)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细胞DNMT1、DNMT3a mRNA的表达。结果不同染砷时间(24、48、72h)对HSC-T6细胞COL-1、COL-3、α-SMA含量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9.574、328.493、3157.436,P均〈0.01);不同染砷含量(低、中、高剂量组)对HSC-T6细胞COL-1、COL-3、α-SMA含量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946.521、1006.399、13025.770,P均〈0.01)。染砷24、48h,高剂量组DNMT1 mRNA的表达(4.33±0.24、2.34±0.43)高于对照组(1.00±0.00、1.00±0.00,P均〈0.05);低、中、高剂量组DNMT1 mRNA的表达随染砷时间延长而下降(P均〈0.05)。染砷48、72h,高剂量组DNMT3a mRNA的表达(2.23±0.50、5.02±0.23)高于对照组(1.00±0.00、1.00±0.00,P均〈0.05);中、高剂量组,染砷72h DNMT3a mRNA的表达(3.80±0.14、5.02±0.23)均高于24h(3.03±0.12、0.42±0.15,P均〈0.05)。结论亚砷酸钠对HSC-T6细胞具有明显的活化和促纤维化作用。肝纤维化后DNMT1、DNMT3a mRNA的表达水平均上调。
- 吴顺华张露露王晨璐李静
- 关键词:亚砷酸盐类星状细胞甲基转移酶类
- 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卤制品、凉菜类食品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餐饮单位夏季卤制品、凉菜类食品卫生状况。方法 2014年6-8月在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随机抽取100家餐饮单位,抽样检测其卤制品及凉菜类食品316份。采用国家标准检测方法,分别从微生物指标、理化指标两个方面对所采样品进行检测。结果 316份样品中,卤制品、凉菜类食品分别占采样总数的53.48%(169/316)和46.52%(147/316)。总合格率为47.78%(151/316),其中卤制品、凉拌类食品合格率分别为44.38%(75/169)和51.70%(76/147)。卤制品中鸡、鸭肉制品合格率较低,其次是猪肉制品,牛、羊肉制品的合格率高于其他类别食品;凉拌类食品以海产品污染为主,豆制品合格率高于菌类和蔬菜类。从食品的来源方面来看,星级酒店合格率(66.02%)高于原料加工(47.25%)和零售摊贩(32.79%),样品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14年夏季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餐饮单位卤制品及凉菜类食品合格率较低,尤以家禽肉卤制品及海产品问题突出。从食品来源方面来说,零售摊贩问题较为突出。故而在食品安全问题中,应该加强在食品的制作、加工、贮存、运输、售卖等各个环节执行更加严格的管理和监督,加大对食品从业人员对食品卫生重要性认识的宣传教育力度,保证食品的安全。
- 李静陈文军张裴雯张露韩俊洋吴顺华
- 关键词:食品污染微生物指标
- 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新疆地方性砷中毒血浆中蛋白质的表达差异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比较新疆地方性砷中毒患者与正常对照血浆蛋白质的表达差异。方法将25例地方性砷中毒患者1∶1配比正常对照,采集分离血浆,经二维凝胶电泳分离和凝胶考马斯亮兰染色,质谱(MALD I-TOF-MS)分析,再经数据库(NCBInr)检索鉴定差异蛋白质斑点。结果正常对照组表达图谱可检测到113个蛋白点,地方性砷中毒病例组表达图谱可检测到165个蛋白点,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匹配率>65%。并且地方性砷中毒病例组鉴定出12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其中有5个表达上调,7个表达下调。这12个蛋白质均和免疫应答有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地方性砷中毒病例组的蛋白质表达存在着较大差异。结论地方性砷中毒的发生与免疫反应异常有关,12个蛋白质的表达可以作为地方性砷中毒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本研究为阐明地方性砷中毒的机制以及地方性砷中毒生物标志研究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 谢惠芳吴顺华张杰马艳郑玉建
- 关键词:砷中毒蛋白质组学质谱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八师134团改水降氟预防儿童氟斑牙效果评价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了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八师134团7~14岁儿童氟斑牙患病情况及变化趋势,并评价改水降氟防控措施效果。方法2010-2017年,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八师134团抽取6个取水点,进行水氟含量测定;在2所中心小学,对7-14岁儿童进行氟斑牙患病情况调查。以2017年的年龄为基准,11-14岁为改水前出生儿童,7-10岁为改水后出生儿童。水氟检测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氟斑牙诊断参照《氟斑牙诊断》(WS/T 208-2011)标准。氟斑牙检出率比较采用X^2检验,患病严重程度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八师134团2007年完成全面改水降氟工程,改水前出生儿童的氟斑牙检出率高于改水后出生儿童,是其2.65倍[14.43%(101/700)比5.44%(33/607),X^2=28.567,P<0.01];改水前出生儿童氟斑牙指数也高于改水后(0.33比0.11)。按照年龄标准化(以2017年为标准)后,不同年度儿童氟斑牙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1.300,P<0.01),儿童氟斑牙检出率由2010年的35.26%下降至2017年的10.25%;不同年度儿童氟斑牙患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54.033,P<0.01),儿童氟斑牙指数由2010年的0.71下降至2017年的0.23,由极轻度流行降为无氟斑牙流行。结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八师134团改水后,病区儿童氟斑牙病情显著下降,改水降氟防控措施效果显著。
- 孙立房彬彬唐玉敏唐玉敏李波霖王慧吴顺华
- 关键词:氟中毒
- 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汉、哈萨克族人群NA等位基因频率调查分析
- 2009年
- 目的:通过中性粒细胞抗原(NA)等位基因的频率调查,了解乌鲁木齐地区(乌市)健康、无血缘关系的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人群NA基因的多态性,为NA相关的输血性疾病建立可靠的基因诊断技术。方法:优化并建立了多重PCR-SSP法,对乌鲁木齐市健康、无血缘关系的维吾尔族120名,汉族118名,哈萨克族102名进行中性粒细胞抗原(NA)的NA1和NA2等位基因频率的调查。结果:维吾尔族NA基因频率(NA10.383,NA20.617),汉族、哈萨克族NA基因频率(NA1分别为0.555、0.510;NA2基因频率为0.445、0.490)。结论:多重PCR-SSP法分析NA基因等位基因频率结果较为可靠,重复性良好,方法操作简单。
- 杨梅吴军吴顺华高博田伟真李林
- 关键词:等位基因频率维吾尔族哈萨克族
- 新疆奎屯地区砷暴露致肝损伤现况调查被引量:9
- 2015年
- 目的调查新疆奎屯高砷地区水砷含量及当地居民健康状况,分析砷对人体肝脏的损害作用,为进一步探讨砷的肝毒性作用机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在新疆奎屯水砷监测点进行调查,调查对象377例,其中砷暴露组137例,内对照组126例,外对照组114例;分别进行问卷调查、临床检查及样品采集,比较3组肝B超检查结果、尿砷含量及肝损伤血清标志物的差异。结果砷暴露组居民尿砷含量为(121.25±18.70)μg/L,高于内对照组的(22.47±19.21)μg/L和外对照组的(18.52±15.98)μg/L,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491,P<0.001)。B超检查结果显示肝功能正常者325例,异常者52例。砷暴露组和内对照组、外对照组发生肝脏异常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40,P=0.040)。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检测显示砷暴露组的血清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及Ⅳ型胶原含量与内对照组、外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暴露组Ⅲ型前胶原肽与内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与外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对照组与外对照组的层粘连蛋白和Ⅳ型胶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疆奎屯高砷地区居民饮用高砷水与当地居民肝病高发有一定的联系,砷暴露可能是导致肝功能损害尤其是肝纤维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应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肝损伤发生率,以促进高砷地区各族居民的身体健康。
- 李静韩俊洋张露吴顺华
- 关键词:地方性砷中毒肝纤维化
- 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干扰素β基因启动子DNA结合蛋白的基因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筛选干扰素β(IFN-β)启动子DNA结合蛋白的基因,探讨IFN-β基因调节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以IFN-β启动子DNA的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作为固相筛选分子,对噬菌体人肝细胞cDNA文库进行5轮“吸附-洗脱-扩增”的生物筛选过程,噬斑PCR扩增后,对所筛选克隆进行DNA序列测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噬菌体经富集后,随机挑选52个克隆,序列测定后经过同源性搜索,确定与IFN-β启动子具有结合作用的肝细胞蛋白有6种,包括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淀粉酶突变体蛋白,锌指蛋白等与细胞发育和代谢有关的蛋白。结论IFN-β启动子DNA与肝细胞中多种蛋白类型结合,为研究IFN-β基因在肝细胞中的表达调控奠定了基础。
- 钟彦伟吴顺华成军徐东平戴久增高学松曲建慧王巧侠李晓东郭风劲郭江纪冬
- 关键词: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干扰素Β启动子
- GSTT1及GSTM1基因多态性与饮水型砷中毒关系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GSTT1、GSTM1基因多态性与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对新疆砷中毒病区慢性砷中毒患者96例、病区内对照组73人以及非病区外对照组89人,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进行GSTT1、GSTM1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分析不同基因型与砷中毒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 GSTT1、GSTM1基因型在3组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STT1和GSTM1基因多态性在不同砷暴露人群中的发病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483,P=0.476;χ2=1.852,P=0.396);GSTT1(+)+GSTM1(+)、GSTT1(+)+GSTM1(-)以及GSTT1(-)+GSTM1(+)基因型在3组间的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5,P=0.975;χ2=5.841,P=0.054;χ2=1.887,P=0.387);病例组中GSTT1(-)+GSTM1(-)的构成比(38.9%)明显高于外对照组(22.5%)(χ2=5.828,P=0.016);砷中毒人群表现GSTT1(-)+GSTM1(-)基因型是健康人群的1.733倍(OR=1.733,95%CI=1.093~2.748)。结论 GSTT1、GSTM1基因可能与新疆奎屯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无关联,但是GSTM1空白基因型频率在砷中毒人群中有升高趋势;GSTT1与GSTM1基因联合空白型可能与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有关联。
- 谢惠芳吴顺华郑玉建
- 关键词: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GSTM1基因
- 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体感温度对乌鲁木齐市高血压住院数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体感温度与高血压患者住院数的关联性和滞后效应,并分析不同等级高血压与体感温度之间的影响差异。方法使用2019—2021年乌鲁木齐市10家医院高血压住院患者信息,从乌鲁木齐市气象局和环境监测站获取得到日均气压、环境温度、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长、NO2、SO2、CO、O3、PM10、PM2.5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探讨体感温度和高血压患者住院数之间的暴露-滞后-效应关系。结果在日均体感温度与每日不同高血压住院数总暴露反应关系中,总高血压住院数、2级高血压住院数、3级高血压住院数与日均体感温度的暴露-反应曲线均呈非线性。极端日均体感低温(P5:-17.2℃)对每日总高血压住院数、3级高血压住院数的累积滞后效应会随着滞后天数的增加逐渐增强,并在累积滞后第14天时累积相对危险度(cumulative relative risk,CRR)达到最高,分别为2.025(95%CI:1.191~3.442)、2.171(95%CI:1.268~3.716)。在极端体感高温(P_(95):25.0℃)下,日均体感温度对每日总高血压住院数、2级高血压住院数和3级高血压住院数有影响,累积滞后影响分别在第2 d、第9 d和第2 d达到最强,CRR分别为0.72(95%CI:0.55~0.94)、0.57(95%CI:0.33~0.99)、0.69(95%CI:0.53~0.91)。结论体感温度与高血压患者住院数存在负效应关系,公共卫生部门可以根据预测的体感温度制定高血压预警,提示高血压易感人群在体感温度变化时注意防范,为降低高血压发病率提供新的防治思路。
- 周婧潘凯张玲聂骄阳王琛琛吴顺华
- 关键词:高血压气象因素大气污染
- 亚砷酸钠对人淋巴细胞增殖抑制机制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探讨亚砷酸钠(NaAsO2)对人淋巴细胞体外增殖抑制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NaAsO2处理细胞后,通过噻唑蓝还原法,吖啶橙荧光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观察NaAsO2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NaAsO2低、中、高剂量对淋巴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荧光染色法测得凋亡率分别为10.07%、18.79%、28.35%。结论NaAsO2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可能与其诱导凋亡有关。
- 郑玉建闫玲吴顺华张杰
- 关键词:亚砷酸钠增殖抑制淋巴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