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震东

作品数:29 被引量:108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艺术
  • 7篇文化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3篇哲学宗教
  • 3篇社会学
  • 2篇文学

主题

  • 10篇艺术
  • 8篇人类学
  • 6篇文化
  • 5篇间性
  • 4篇诗学
  • 4篇文本
  • 4篇民族艺术
  • 4篇民族志
  • 3篇生态审美
  • 3篇生态学
  • 3篇弥合
  • 2篇亚文化
  • 2篇仪式
  • 2篇艺术美
  • 2篇艺术美学
  • 2篇艺术研究
  • 2篇诗学阐释
  • 2篇田野
  • 2篇主体间
  • 2篇主体间性

机构

  • 27篇中南民族大学
  • 8篇武汉大学
  • 1篇韩国岭南大学

作者

  • 27篇吴震东
  • 8篇彭修银
  • 3篇吴震东
  • 1篇闵周植

传媒

  • 5篇西南民族大学...
  • 4篇中南民族大学...
  • 3篇民族艺术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学术研究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图书评论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民族艺术研究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美育学刊
  • 1篇民族学刊
  • 1篇马克思主义美...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7篇2014
  • 1篇2013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彭修银、吴震东:“间性”的弥合:以“生态”之名——兼论生态审美人类学及其可能性
附以生态学为名的学科交叉研究,其意义不仅仅是对于某种"主义"的吸收,更在于一种"方法"和"视域"的融合。生态的方法,在美学研究和族群文化研究中,首要体现在对其自然生境的要素分析,从而为研究特定场域中的族群文化及其审美精神...
彭修银吴震东
关键词:生态学人类学主体间性
文献传递
技术、身体与资本--“微时代”网络直播的消费文化研究被引量:31
2020年
网络直播的兴起体现着“微时代”媒介技术对日常生活的渗透。在一种“奇观化”和“镜像化”的呈现中,它不仅孳生了网络亚文化的“拟像共同体”,也预示着一种多面相消费文化的形成。在此过程中,技术的泛滥与符号的增殖使得拟像的狂欢进一步放大了情绪的互动,更将主播的身体抽离于自然的意义,使其在一种“情感劳动”的消费模态中被赋予了规训性的审美话语和商品般的价值层级。这种消费文化的形成不仅体现为符号差异与象征资本之间所产生的交换与互惠,也表征着“生存性消费”向“享受性消费”的时代转位;其背后所关涉的则是一种“消费资本化”的驱动和运作。
吴震东
关键词:网络直播消费文化身体资本
写艺术的艺术:“间性”与艺术民族志的诗学阐释论被引量:1
2022年
相对于其他艺术美学研究,艺术民族志研究在人文艺术话语体系里还处于摇篮阶段的成长期。现今,艺术人类学理论对于“间性”问题的探讨依然留有较大的空白,这也部分导致了“艺术田野—民族志”的研究范式大多徘徊于对“他者”艺术的事件性陈述,进而影响到了人类学在艺术美学研究上的整体性学术品格。因此,对艺术民族志研究中的“间性”问题加以剖析,旨在为艺术人类学研究的知识场域、方法观念与本体意涵,提供一种新的话语靶点。而以“间性”为线索,以阐释为方法,以诗学为表征形态的诗学阐释论,既是针对艺术人类学研究中“文化混杂”的美学化、现场化及多元化的田野语境,以便让艺术民族志充分发挥其“伞式”的结构性功能与跨媒介的转译性,同时也昭示出其文本的制作亦是一种关于写艺术的艺术。
吴震东
关键词:间性诗学阐释学田野
“美学概论”与人文通识教育被引量:1
2019年
人文通识教育不同于专业性或技能性的教育,它必须超脱偏狭的知识观和实用论,并以培养具有完善人格、自由思想和健全心灵的现代公民为旨归。而美学本就是贯通艺术、情感和理性的人文之学,理应为人文通识教育的实施起到向导性的作用。以“美学概论”课程为个案,探讨其专业性与通识性、理论思辨与艺术审美之间的“双元化”并轨,并将其还原到到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中进行剖析,旨在为当下趋于碎片化和散乱化的人文通识教育提供一种反思性导引。
吴震东
关键词:美学概论美育大学精神
民族艺术的审美生境论
吴震东
走向城市的艺术田野与民族志书写
2019年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展开,市民性的艺术实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诸如广场舞、城市艺术区等文化形态悄然成形。有学者说到“中国人民的艺术生活由于都市化进程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动向,这就为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田野实践提供了全新的空间和无限多的可能性。”而“艺术田野”便是以特定的艺术现象为切人口,进而考察这一文化生产群体的整体性特质,以及该现象背后所关涉的社会动因与时代态势。
吴震东
关键词:社会动因都市化进程广场舞民族志书写整体性
如何修辞?怎样阐释?
2014年
王杰泓先生近作《中国当代观念艺术研究》通过对观念艺术之具体个案的解读探微,同时对其作品成形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动因加以整体性的把握,创造性运用了一种颇具原创性的“修辞阐释”方法来分析中国观念艺术的艺术语言及其文化内涵。
吴震东
关键词:修辞观念艺术艺术研究文化动因文化内涵
民族志诗学与阐释学文论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民族志文本作为田野经历的呈现载体,在反思时代遭遇了"表述的危机",继而开辟了"写文化"的诗学路径。民族志"诗学"形态的形成与人类学研究的"阐释学"转向密切相关。阐释学理论对民族志研究的田野观察、叙事表述及文本接受层面等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正是由于阐释学及其相关理论的渗入,民族志文本得以在对话性的多声部叙述中作出了情感真实的承诺,使得现场、活态的质素得以保留并为诗学向度上的意义生成留出了空间。
吴震东
关键词:民族志诗学阐释学文本
“审美生境”:一个民族美学关键词的知识谱系研究被引量:9
2018年
"审美生境"作为民族美学的关键性理论话语,集合了生态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和美学的共通研究视域,对民族美学研究有重要的理论补充意义。"生境"之"生"意在言说特定民族的艺术及其审美活动是创立的和生成的,并关涉着特定场域中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而"境"或"境界"则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境"意指"地方"或"边界",既指涉着自然世界已经现存的地方,也包含着正在生成的人文空间,由特定族群的文化实践所晕染和改造的场域。民族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活态"且具有"方言性"的艺术文化文本,是产生于特定生境中的"情感符号",它表征着"自然样态""社会样态"与"生命样态"的互渗与同构;而针对这种特定艺术文本和情感符号的解读和接受,则需要纳入一种"审美生境"的结构性关系体中进行分析和考量。
吴震东
关键词:生态学人类学知识谱系
仪式、礼物与狂欢——“微时代”网络社群红包的人类学阐释被引量:7
2017年
微端红包在网络社群中扮演着"多重能指"的符号性角色,关涉着认同性仪式、情感象征与价值交换等诸多议题。微时代的网络社群红包作为人类学意义上的"礼物",在一种"流动的循环"中表现出集体狂欢的倾向,这进而实现了符号作为文化资本的情感性消费。在"微时代"背景下,网络社群红包作为现代人群生活方式的一个表征,其价值与意义也有待进行人类学层面上的阐释与反思。
吴震东
关键词:红包人类学礼物仪式狂欢网络社群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