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湘滨

作品数:119 被引量:561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2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1篇天文地球
  • 23篇自动化与计算...
  • 18篇交通运输工程
  • 16篇建筑科学
  • 6篇经济管理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理学
  • 3篇矿业工程
  • 2篇水利工程
  • 1篇冶金工程

主题

  • 29篇地质
  • 16篇矿床
  • 14篇地球化
  • 14篇地球化学
  • 13篇成矿
  • 11篇隧道
  • 8篇公路
  • 7篇地球化学特征
  • 7篇地下水
  • 7篇网格
  • 7篇金矿
  • 7篇化学特征
  • 7篇沉积环境
  • 6篇地质特征
  • 5篇雪峰山隧道
  • 5篇岩溶
  • 5篇遥感
  • 5篇找矿
  • 5篇流体
  • 5篇旅行商

机构

  • 110篇中南大学
  • 10篇佛山科学技术...
  • 6篇湖南省交通规...
  • 6篇国土资源
  • 5篇广西师范学院
  • 5篇解放军理工大...
  • 4篇中南工业大学
  • 4篇华锡集团
  • 3篇北京矿产地质...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广州大学
  • 2篇湖南城市学院
  • 2篇教育部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江苏省有色金...
  • 2篇四川省冶金地...
  • 1篇长沙理工大学
  • 1篇广西大学
  • 1篇华北水利水电...
  • 1篇西安科技大学

作者

  • 119篇吴湘滨
  • 15篇刘文剑
  • 12篇王东
  • 11篇戴塔根
  • 11篇刘江龙
  • 9篇张宝一
  • 8篇曾联明
  • 8篇王丽芳
  • 8篇毛先成
  • 7篇刘彦花
  • 7篇张慧
  • 6篇侯东壮
  • 6篇黄栋良
  • 5篇彭建国
  • 5篇刘鹏
  • 4篇杨长健
  • 4篇鲁光银
  • 4篇胥灿辉
  • 4篇朱自强
  • 4篇张重禄

传媒

  • 5篇西部交通科技
  • 4篇中国有色金属...
  • 4篇南方金属
  • 3篇地质与勘探
  • 3篇地质找矿论丛
  • 3篇西部探矿工程
  • 3篇灾害学
  • 3篇国土资源导刊
  • 2篇中国地质灾害...
  • 2篇中国地质
  • 2篇科技导报
  • 2篇大地构造与成...
  • 2篇计算机应用
  • 2篇计算机应用研...
  • 2篇地质地球化学
  • 2篇计算机工程与...
  • 2篇福建电脑
  • 2篇吉林水利
  • 2篇中南公路工程
  • 2篇湖南有色金属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5篇2018
  • 6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7篇2011
  • 4篇2010
  • 10篇2009
  • 19篇2008
  • 13篇2007
  • 13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5篇2002
1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湖南中山铀矿床蚀变分带特征、元素迁移规律及其对成矿流体的约束被引量:3
2021年
中山铀矿床位于诸广山复式岩体中段,属华南铀成矿省的桃山-诸广铀成矿带,是该成矿带中“三九”铀矿田内重要的花岗岩型铀矿床之一,经近几年勘探,已达中型规模。文章以矿床中矿化蚀变特征为研究对象,在见矿较好的55号勘探线施工的钻孔中系统采集围岩、蚀变岩石和矿石岩心,开展微量、稀土元素测试分析,运用质量平衡计算方法探讨各蚀变带组分的迁移规律,以期约束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来源及其性质等问题。结果表明,V、Zn、Rb、Mo、Pb、As、Ba、Bi、Sr、U、W、REE等元素在矿化中心迁入,As、Ba、Sr、U、W、Ce、Eu等元素在矿化中心迁入率最高,对铀矿化具有较好指示作用;赋矿围岩和深部富铀地质体是主要铀源,具多来源和深源性;成矿流体在成分上富含挥发分F、Cl等和碱金属元素Cs、Rb,性质上具有相对高的氧逸度,是深部流体与经历了深循环大气降水的混合成因流体。
颜越吴湘滨欧阳平宁王前林刘鑫扬蒋红安
关键词:热液蚀变
旅行商问题优化解之间关系的分析被引量:3
2008年
旅行商问题是经典的组合优化NP难题之一,学术界一直致力于建立在合理的计算时间内精确或近似求解问题的算法.近似算法常求得的高质量近似优化解与全局最优解之间边交集不为空,建立了两者之间及与全局最优解之间的特定关系,通过数学分析建立量化关系模型,利用实验确立模型中相关参数的先验概率.据此建立的随机TSP裁减过程大幅度裁减问题的求解规模;在求解过程中亦能高概率确定属于全局最优解的边,以提高问题求解效率和质量.
王东吴湘滨毛先成刘文剑
关键词:旅行商问题全局最优解局部最优解裁减
网格环境下的数据挖掘体系设计被引量:2
2008年
数据挖掘能帮助理解和发现数据中的隐含信息,然而,由于数据的多源性和地理分布性,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很难适应虚拟组织参与的复杂方案。文章在陈述数据挖掘与网格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网格环境下的三层垂直类数据挖掘体系结构,详细介绍了体系中的各种网格服务内容,阐明了服务的横向与纵向组合形式,并针对该体系结构提出了基于Globus的实施设想。该设计为在网格环境中开展数据挖掘提供了新思路,具体实施则有待深入研究。
刘彦花吴湘滨
关键词:网格数据挖掘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GLOBUS
大功率激发极化和音频大地电磁联合方法在额尔古纳成矿带寻找隐伏矿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8
2008年
为了在额尔古纳成矿带南段某地开展隐伏矿找矿工作,应用了音频大地电磁和大功率激发极化联合方法进行找矿研究。两种方法为基于不同原理的地球物理勘探手段,在地球物理勘探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激发极化中梯装置一般用于矿区及外围的地球物理扫面,以快速确定和发现矿化构造系统的空间展布和基本规模。音频大地电磁作为一种对地下地质结构解析度高、有效探测深度适中(800~1200m)的地球物理测深方法,可以解析较为精确的探测矿体的三维形态、规模、产状变化和细部结构。联合这两种方法,既保证了找矿效果、效率,又降低成本。
张慧谢玲琳吴湘滨
关键词:EH4大功率激电额尔古纳成矿带
一种改进的求解TSP混合粒子群优化算法被引量:12
2008年
为解决粒子群算法在求解组合优化问题中存在的早熟性收敛和收敛速度慢等问题,将粒子群算法与局部搜索优化算法结合,可抑制粒子群算法早熟收敛问题,提高粒子群算法的收敛速度。通过建立有效的局部搜索优化算法所需借助的参照优化边集,提高了局部搜索优化算法的求解质量和求解效率。新的混合粒子群算法高效收敛于中小规模旅行商问题的全局最优解,实验表明改进的混合粒子群算法是有效的。
王东吴湘滨毛先成刘文剑
关键词:旅行商问题粒子群优化
空间信息网格技术及其体系结构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GIS的发展遇到了许多问题及挑战,有些是瓶颈问题。文章从网格这一新的技术角度讨论了目前GIS所面临的几个挑战:异构共享、海量存储、分布式互操作,详细阐述了空间信息网格的概念及其技术支撑基础和发展趋势,同时从技术、组织、管理和应用几个方面提出并分析了空间信息网格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向。
曾联明吴湘滨
关键词:GISSIG网格异构
红透山铜矿区F_(8)断层构造应力场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2021年
针对断层对周围岩石地层影响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有限元算法计算模拟该断层对周围地层产生的应力场和位移场。首先,根据最大主应力、中间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来研究正断层、逆断层以及走滑断层的应力状态;其次,基于弹性力学相关理论研究应力—应变关系,采用线性四面体单元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算法实现;最后,在考虑到断层两侧岩体的物理性质(弹性模量和泊松比)、断层几何形态以及边界条件等情况下,应用有限元法模拟正断层、逆断层以及走滑断层在层状岩体中产生的应力场和位移场。以红透山铜矿区F_(8)断层为例,通过地质勘探获得的资料判别该断层性质及其周围地层属性,使用本文构建的有限元算法模拟了该断层对周围地层产生的应力场和位移场。
张宝一刘肖莉蒙菲李雪峰佟勇强王丽芳吴湘滨
关键词:红透山铜矿断层位移场应力场
贵州天柱金井金矿主量元素特征及成矿条件浅析被引量:3
2016年
金井金矿位于华南褶皱带,雪峰弧型构造的西南段,矿床主要赋存在青白系下江群的板岩和泥灰岩中.SiO_2/Al_2O_3比值表明,金矿床的形成与热水和生物活动有关;K_2O/Na_2O比值表明,矿石和围岩受到了相同程度的风化淋滤作用.流体包裹体的测温表明,金井金矿床为中低温热液矿床.
李贞吴湘滨
关键词:金矿床主量元素成矿温度
湖南醴陵市肖家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被引量:6
2018年
通过对肖家山金矿的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及矿体地质特征分析,研究表明本区矿源层主要为冷家溪群地层,北东向区域构造控制金矿带的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本矿区找矿标志,为今后在该地区的地质找矿工作提供参考。
梁军吴湘滨
关键词:地质特征找矿标志
基于GIS广州市主城区地面塌陷危险性评价被引量:10
2007年
地面塌陷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之一。广州市主城区地面塌陷频繁发生且损失严重。采用信息量数学模型与GIS技术结合对其地面塌陷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选取了断裂构造、地壳稳定性、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基岩岩性、地下水动力条件、地表人类活动强度和地下活动强度等7个指标中的21个变量构建了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ArcGIS软件参与了数据的采集、管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达等过程,将广州市地面塌陷灾害危险性分为极不稳定级、不稳定级、次不稳定级、基本稳定级和稳定级5个等级,极不稳定级主要分布在主城区西北角,次不稳定级分布面积最广。研究结果表明:复杂的地质环境和剧烈的人类活动相耦合,加剧了地面塌陷的发生。
刘江龙刘文剑吴湘滨刘会平
关键词:地面塌陷信息量法GIS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