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肿瘤
  • 3篇新辅助化疗
  • 3篇直肠
  • 3篇乳腺
  • 3篇乳腺癌
  • 3篇晚期
  • 3篇晚期乳腺癌
  • 3篇腺癌
  • 3篇局部晚期
  • 3篇局部晚期乳腺...
  • 3篇化疗
  • 3篇辅助化疗
  • 3篇肠肿瘤
  • 2篇动脉
  • 2篇直肠肿瘤
  • 2篇置管
  • 2篇糖尿
  • 2篇糖尿病
  • 2篇内乳动脉
  • 2篇胃癌

机构

  • 9篇解放军白求恩...

作者

  • 9篇吴劲松
  • 6篇陈金辉
  • 6篇焦喜林
  • 5篇蒋志斌
  • 4篇苗玲玲
  • 3篇王振全
  • 3篇赵增顺
  • 2篇陈芸
  • 2篇申立中
  • 2篇甄四虎
  • 1篇侯会池
  • 1篇刘伟
  • 1篇赵清涛
  • 1篇李伟
  • 1篇贺屹巍
  • 1篇陈健

传媒

  • 5篇解放军医药杂...
  • 3篇华北国防医药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对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效果观察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DOC)联合表柔比星(EPI)新辅助化疗局部晚期乳腺癌(LABC)的临床疗效、毒性反应和预后。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疗的LABC 89例,按化疗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46例和对照组43例,研究组应用DOC联合EPI新辅助化疗方案,对照组应用5-氟尿嘧啶(5-FU)联合EPI、环磷酰胺(CTX)化疗方案,观察临床疗效及毒性反应,治疗4个周期后3~4周行改良根治术。随访1年,评价预后。结果研究组部分缓解率和总有效率均较对照组高(P<0.05),而临床完全缓解率和病理完全缓解率以及毒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1例,对照组2例因病情进展未能如期行改良根治术。随访1年,研究组远处转移率低于对照组,无瘤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OC联合EPI新辅助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临床疗效显著,毒性反应较少,预后良好,是LABC新辅助化疗的优选方案。
陈金辉吴劲松蒋志斌
关键词:多西他赛表柔比星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乳腺肿瘤
小肠结核穿孔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一例救治体会被引量:2
2007年
甄四虎赵增顺吴劲松
关键词:肠穿孔结核胃肠腹膜炎
局部晚期乳腺癌经内乳动脉置管新辅助化疗47例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 探讨内乳动脉置管给药新辅助化疗对局部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不宜一期手术、临床分期Ⅲa-Ⅲc期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47)和对照组(n=45),研究组采取患侧内乳动脉置管、微量泵给药,对照组采取周围静脉给药,进行新辅助化疗,化疗方案为FEC方案:环磷酰胺500 mg/m^2,D1;表柔比星100 mg/m^2,D1;氟尿嘧啶500 mg/m^2,D1、4。21 d为1个周期。2-4个周期后视情况行乳腺癌根治术。术后对两组新辅助化疗疗效、毒性反应及预后进行分级评估。结果 研究组部分缓解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经2个周期治疗即可接受手术者比例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毒性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研究组远处转移率低于对照组、无瘤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静脉给药相比,局部晚期乳腺癌经内乳动脉置管新辅助化疗效果更好,待手术时间短,且不增加药物毒性反应,是临床优选的给药途径。
陈金辉焦喜林王振全吴劲松苗玲玲蒋志斌
关键词:局部晚期乳腺癌内乳动脉置管新辅助化疗
雌、孕激素受体表达状态与局部晚期乳腺癌经内乳动脉置管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状态对局部晚期乳腺癌经内乳动脉置管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98例临床认为不能一期手术,分期为ⅢA~ⅢC期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患侧内乳动脉置管微量泵持续给药的新辅助化疗。化疗方案包括FAC、FEC、AC和TAC,以21 d为1个周期。2~4个周期后视情况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标准根治术。新辅助化疗前后分别对肿瘤标本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进行ER、PR检测。新辅助化疗后对疗效进行评估。对比研究ER、PR不同表达状态对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比较ER、PR的不同表达状态对局部晚期乳腺癌经内乳动脉置管新辅助化疗总有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没有支持ER、PR在局部晚期乳腺癌经内乳动脉置管新辅助化疗中对疗效有明显的预测价值。
陈金辉焦喜林吴劲松陈健苗玲玲蒋志斌
关键词:乳腺癌内乳动脉置管新辅助化疗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
近端胃癌根治同时行胃转流术治疗贲门癌合并2型糖尿病四例报告被引量:6
2014年
胃转流术( gastric bypass, GBP)源于减肥手术,对肥胖型及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改善作用已得到广泛证实,且治愈率为83%~95%[1-2],已成为目前唯一可能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许多内分泌科医生认为手术有风险及并发症,有效率也并非100%,因此目前糖尿病仍以内科治疗为主,内科治疗无效时方考虑手术治疗。在进行腹部手术(尤其是胃部手术)的同时开展胃转流术可谓一举两得。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普外二科2012年10月-2014年4月对4例合并2型糖尿病的贲门癌施行近端胃癌根治术的同时行残胃空肠Roux-en-Y转流术,术后患者恢复顺利,短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焦喜林王振全陈金辉彭景华申立中吴劲松陈芸
关键词:胃肿瘤
左半结肠癌并肠梗阻一期手术治疗的临床总结被引量:2
2009年
甄四虎赵增顺赵清涛吴劲松刘伟
关键词:结肠肿瘤肠梗阻结直肠外科手术
经腹腔镜行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临床观察
2006年
赵增顺侯会池焦喜林吴劲松李伟
关键词:直肠肿瘤腹腔镜
直肠间质瘤长期误诊为前列腺肿物临床报告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直肠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误诊原因及其防范措施,以提高早期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近期收治的长期误诊为前列腺肿物的直肠间质瘤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9年前体检时超声检查发现前列腺肿物,期间曾反复就诊均误诊为前列腺肿物而长期观察,后因出现尿频及排尿、排便困难2个月就诊于我院。MRI检查发现膀胱后下部前列腺区巨大实质性菜花状肿物,行前列腺、膀胱、精囊、直肠全切术及乙状结肠造瘘、回肠代膀胱术。术后病理检查确诊直肠间质瘤(高度恶性)。术后患者接受伊马替尼靶向治疗。现已随访6个月,病情稳定。结论直肠间质瘤发病隐匿,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易误诊。增强对其认识,提高警惕,及时进行相关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正确掌握活组织病理检查的适应证,可减少或避免直肠间质瘤误诊误治。
陈金辉焦喜林吴劲松苗玲玲蒋志斌
关键词:直肠肿瘤间质瘤误诊前列腺肿瘤
胃癌根治术联合改良胃旁路术在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联合改良胃旁路术治疗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72例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胃肿瘤部位选择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远端胃组30例,近端胃组14例和全胃组28例,分别予远端胃癌根治术、近端胃癌根治术、根治性全胃切除术联合改良式残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后观察各组手术并发症,术前及术后1、6个月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 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以及手术后1年癌转移情况。结果本组手术均获成功,术后住院时间9~25 d,进食及营养情况良好,术后恢复顺利。术后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6个月3组FPG、2h PG及Hb A1c均明显下降(P〈0.01或P〈0.05)。术后1年各组无死亡病例,远端胃组发生肝脏转移2例,近端胃组发生肝脏转移、肺转移各1例,全胃组发生腹腔转移2例、肝脏转移1例。结论胃癌根治术联合改良胃旁路术治疗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操作简单,安全可行,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焦喜林王振全陈金辉申立中吴劲松陈芸蒋志斌贺屹巍苗玲玲
关键词:胃肿瘤胃旁路术血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