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光艳

作品数:12 被引量:120H指数:6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水利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7篇降雨
  • 5篇降雨动能
  • 4篇雨强
  • 4篇土壤
  • 4篇降雨强度
  • 3篇天然降雨
  • 3篇土壤侵蚀
  • 3篇侵蚀力
  • 3篇黄土高原
  • 2篇单作
  • 2篇雨滴
  • 2篇玉米
  • 2篇人工林
  • 2篇渭北旱塬
  • 2篇黄土高原南部
  • 2篇间作
  • 2篇降雨侵蚀
  • 2篇降雨侵蚀力
  • 2篇旱塬
  • 1篇地表

机构

  • 12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作者

  • 12篇吴光艳
  • 10篇吴发启
  • 7篇成婧
  • 6篇王健
  • 4篇云峰
  • 3篇祝振华
  • 2篇宋向阳
  • 2篇尹武君
  • 2篇吴秋菊
  • 1篇孟秦倩
  • 1篇张由松
  • 1篇张青峰
  • 1篇杨晓芬
  • 1篇赵龙山
  • 1篇于小玲
  • 1篇乌日娜
  • 1篇路培
  • 1篇翟艳斌
  • 1篇于晓玲

传媒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节水灌溉
  • 1篇中国农村水利...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2篇2013
  • 3篇2012
  • 6篇2011
  • 1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渭北旱塬不同程度土壤侵蚀及生产力恢复试验被引量:6
2013年
土壤侵蚀会降低生产力,影响作物产量,因此,恢复土壤生产力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采用人工模拟土壤侵蚀方法,对侵蚀状况下的土壤进行生产力研究,并配以施肥探索土壤生产力的恢复情况。结果显示:1)施肥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侵蚀土壤的含水量降低,密度增加,孔隙度减小;2)在无肥下,土壤中有机质及其他养分质量分数均随侵蚀程度的加深而减少,施肥可以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及各养分的质量分数,但施肥后各养分的质量分数整体上仍呈现出随侵蚀深而降低的趋势;3)土壤侵蚀会减少玉米的生物量,平均每侵蚀1 cm土层,玉米生物量下降0.38%,施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侵蚀所造成的损失;4)同生物量的变化情况,玉米产量也呈现出随侵蚀程度加深而逐渐下降的趋势,每流失1 cm土层,玉米产量平均下降2.49%,施肥能够提高一定的玉米产量,在剥离地表20 cm、剥离地表10 cm、原状未扰动土和覆盖10 cm表土4种不同的地表处理下,常规施肥下的玉米产量比无肥分别提高2.44%、2.13%、1.50%和1.23%,过量施肥比无肥分别提高2.99%、2.56%、1.98%、1.14%。
成婧吴发启王健云峰吴光艳于晓玲
关键词:土壤侵蚀土壤生产力
杨凌天然降雨侵蚀力初步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天然降雨是土壤侵蚀的动力因子之一,是研究降雨侵蚀力规律的基本依据。本研究以天然降雨特性为基础,对降雨侵蚀力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运用虹吸式雨量计记录杨凌的天然降雨过程,同时采用滤纸色斑法观测天然降雨雨滴的特征,结合图形处理软件Image-J处理雨滴直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天然降雨雨滴大小分布符合Best函数式;降雨强度大小直接决定雨滴中数直径和降雨动能的大小,在与国内外经验关系式对比中,与江忠善所研究的降雨动能最接近,同时由于雨型的不同和观测范围的限制而存在一定差异。
吴光艳成婧吴发启王健
关键词:土壤侵蚀天然降雨降雨强度降雨动能侵蚀力
陕北黄土高原降雨侵蚀力简易计算模型的比较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以位于陕北黄土高原的延安、榆林和横山3个气象站的月雨量数据和年雨量数据对Wischmeier、Renard、刘秉正等研究的7种降雨侵蚀力简易计算模型进行验证,将计算结果与陕北黄土高原降雨侵蚀力基准值进行对比,发现刘秉正提出的渭北地区R计算模型较其他模型与基准值比较接近。但是,由于该模型的相对偏差仍然较大,所以,对于陕北黄土高原来说,应该根据当地的气象条件,研究出适合当地的模型。
吴秋菊吴发启翟艳斌吴光艳
关键词:土壤侵蚀黄土高原
陕西杨凌人工林内外天然降雨雨滴特性
杨凌地处于黄土高原南部。该区天然降雨观测资料匮乏,对水力侵蚀过程的研究很少。本文以该区天然降雨为研究对象,设计刺槐林下、元宝枫林下、毛白杨林下以及林外四种不同的降雨类型,分析了人工林内外天然降雨雨滴特征及区别。主要结论有...
吴光艳
关键词:天然降雨
陕西杨凌天然降雨雨滴特性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天然降雨雨滴特性是土壤侵蚀的动力因子之一,是研究降雨侵蚀力规律的基本依据。运用虹吸式雨量计记录杨凌的天然降雨过程,同时采用滤纸色斑法观测天然降雨雨滴的特征,结合图形处理软件Image-J处理雨滴直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天然降雨雨滴大小分布符合Best函数式;雨滴中数直径、降雨动能与降雨强度呈幂函数关系,但关系式中的系数由于雨型的不同和观测范围的限制而存在一定差异。
吴光艳吴发启尹武君宋向阳吴秋菊杨晓芬
关键词:天然降雨降雨强度降雨动能
人工模拟降雨特性对坡面产流产沙量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1
2011年
在研究天然降雨特性的基础上,对人工模拟降雨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从能量的角度入手,研究了模拟降雨条件下,坡面产流产沙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模拟降雨降雨动能与天然降雨动能不同,其降雨动能与降雨强度呈明显的线性关系,降雨强度是调控降雨动能的最好参数;降雨侵蚀产沙过程是降雨动能对土壤表层做功的过程,降雨动能直接决定了产沙量的大小,尤其是在降雨前期,降雨动能对产流产沙的影响现象十分明显;降雨中后期,降雨动能对产沙量的影响减弱,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吴光艳祝振华成婧吴发启王健
关键词:模拟降雨降雨强度降雨动能产流产沙
黄土高原南部降雨侵蚀力试验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基于Wischimeier关于降雨侵蚀力R=EI30的经典算法,以黄土高原南部杨凌天然降雨为研究对象,较详细地分析了一次降雨过程雨滴大小分布;拟合了雨滴中数直径、降雨动能与降雨强度的关系;分别以EI10、EI30、EI60为降雨侵蚀力R指标,计算了该地区6-9月降雨侵蚀力大小,研究分析了降雨侵蚀力与降雨量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雨滴大小分布满足Best提出的分布式;雨滴中数直径反映次降雨过程中雨滴大小的总体趋势,与降雨强度关系密切,其关系式可表示为D50=2.25I0.21;降雨动能由降落雨滴从高空下落而具有的能量,以及与雨滴直径和下落速度有直接关系,得出降雨动能与降雨强度的关系式为E=26.57I0.28;杨凌区降雨量多集中于6-10月,月降雨侵蚀力分布随着月降雨量变化而变化;3种R指标计算的降雨侵蚀力值,EI10>EI30>EI60,且3种指标计算结果与CREAMS月雨量经验模型的相对偏差中,EI10与其相对偏差最小,但波动幅度较大,EI30与其相对偏差居中,但相对较稳定,分析得出EI10更适用于短阵型降雨,EI30适用于普通型降雨。基于上述理论,本研究旨在为今后建立黄土高原南部地区降雨侵蚀力简易计算模型提供理论依据。
吴光艳祝振华成婧乌日娜张由松吴发启
关键词:黄土高原降雨强度降雨动能降雨侵蚀力
基于DEM的延河流域水文特征提取与分析被引量:38
2012年
基于DEM数据,依据地表径流漫流模拟算法,使用ArcGIS软件中的水文分析工具,提取与分析延河流域河网特征及相关信息,并与1∶25万地形图数字化水系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集水面积阈值是决定河网提取精度的关键参数,阈值越大,提取河网越稀疏,反之则提取河网越密集;随着集水面积阈值的增大,河源数和河网密度、河流的级数、总河长等随之减少,但主河长变化不大;当阈值为5.51 km2时,提取河网与实际较吻合。因此,基于90m分辨率的DEM数据提取延河流域水系和子流域是切实可行的,可以作为数字流域建设与水资源管理的基础数据。
宋向阳吴发启赵龙山吴光艳张青峰
关键词:数字高程模型(DEM)延河流域
黄土高原南部人工林林冠对降雨特征的影响分析被引量:7
2011年
林冠降雨特征是森林水文作用的重要机制,同时也是植被在水土保持作用中的重要内容。以黄土高原南部常见乔木刺槐、元宝枫、桉树为研究对象,以滤纸色斑法为基本实验原理,观测了该地区天然降雨15场,分别取得3种乔木冠下雨滴谱200份。通过对比分析林冠内外降雨特征,得到以下结论:林冠降雨特征与林外降雨特征有显著区别;林下雨滴分布呈现近似的正态分布,大雨滴数量较林外明显增多;林冠下雨滴中数直径(D50)受降雨强度的影响很小,且在降雨强度小于0.1 mm/min时,林冠下D50大于林冠外,当雨强大于0.1 mm/min,林外D50有大于林内的趋势;降雨动能与雨滴中数直径有着相似的变化趋势。
吴光艳成婧祝振华吴发启于小玲
关键词:人工林降雨特征降雨动能
玉米苜蓿间作的蓄水保土效益试验研究被引量:17
2012年
为了在种植作物的同时减少水土流失,采用玉米苜蓿间作的种植模式,研究其蓄水保土效益。试验对玉米苜蓿间作与单作玉米的土壤含水量,径流量以及产沙量进行观测,进而研究两者的蓄水保土效益。结果表明:玉米苜蓿间作地的土壤含水量大于玉米单作地的土壤含水量;玉米苜蓿间作的径流量和产沙量均小于玉米单作,说明了玉米苜蓿能够有效地减少径流的冲刷侵蚀,具有良好的拦沙性能;经计算得出玉米苜蓿间作的蓄水效益为87%,保土效益为98%,表明玉米苜蓿间作的蓄水保土效益显著。
成婧吴发启路培王健云峰吴光艳
关键词:玉米苜蓿间作单作保土效益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