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向建英

作品数:59 被引量:307H指数:7
供职机构:西南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21篇专利
  • 3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1篇生物学
  • 17篇农业科学
  • 6篇医药卫生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9篇植物
  • 10篇组培
  • 9篇蕨类
  • 9篇蕨类植物
  • 8篇丛生
  • 6篇生芽
  • 6篇培养基
  • 6篇快繁
  • 6篇继代
  • 6篇分类学
  • 6篇丛生芽
  • 5篇配子体
  • 5篇秋海棠
  • 5篇海棠
  • 4篇芽诱导
  • 4篇增殖系数
  • 4篇配子
  • 4篇组培快繁
  • 4篇组织培养方法
  • 4篇孢子

机构

  • 45篇西南林业大学
  • 17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华...
  • 3篇哈尔滨师范大...
  • 3篇中国科学院植...
  • 2篇上海辰山植物...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深圳市兰科植...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湖南科技大学
  • 1篇曲阜师范大学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重庆大学
  • 1篇云南省林业科...

作者

  • 57篇向建英
  • 14篇张媛
  • 12篇邓国宾
  • 6篇唐军荣
  • 6篇王逸之
  • 6篇王德新
  • 5篇李景秀
  • 5篇管开云
  • 4篇田代科
  • 3篇刘云
  • 3篇阚欢
  • 3篇刘保东
  • 3篇张颖
  • 3篇严岳鸿
  • 3篇武素功
  • 2篇郭瑞贤
  • 2篇成晓
  • 2篇段安安
  • 2篇邱旭
  • 2篇董仕勇

传媒

  • 5篇生物多样性
  • 3篇西北植物学报
  • 3篇园艺学报
  • 2篇种子
  • 2篇云南植物研究
  • 2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植物分类学报
  • 1篇山东农业科学
  • 1篇食品科学
  • 1篇中国野生植物...
  • 1篇武汉植物学研...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广西植物
  • 1篇植物检疫
  • 1篇植物研究
  • 1篇农产品加工
  • 1篇人与自然
  • 1篇现代食品科技
  • 1篇中国农业文摘...
  • 1篇植物分类与资...

年份

  • 3篇2024
  • 8篇2023
  • 11篇2022
  • 9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6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2
  • 3篇2001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警惕检疫性害虫无花果蜡蚧在我国西南地区油橄榄种植区扩散被引量:2
2022年
无花果蜡蚧是一种世界广泛分布的多食性害虫,取食56科160余种寄主植物,我国将该虫列为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2021年7—8月,作者在云南省迪庆州野外考察时,发现无花果蜡蚧取食多种植物,系滇西北地区首次发现,也是我国油橄榄、无花果和常春藤上发现的一种新害虫。滇西北以及金沙江干热河谷是我国西南地区油橄榄的重要种植区,为防止无花果蜡蚧的进一步为害,本文对其野外识别、主要显微特征和防治要点进行详细介绍。
王戌勃向建英邓忠坚张媛
关键词:油橄榄
5种水东哥属(猕猴桃科)植物的花粉形态及分类学意义被引量:1
2018年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5种水东哥属(猕猴桃科)植物的花粉形态特征。结果表明:5种水东哥的花粉均为长球形,极面观为三裂圆形,花粉形态小,属小型花粉粒。花粉形态在种间变异较大,可作为属内种间分类的依据,如萌发沟为三孔沟型或三拟孔沟型;矩形内孔有或无;花粉外壁纹饰多样,有细孔、粗网孔或穴状穿孔的皱波状纹饰。水东哥属的花粉形态特征在猕猴桃科中及其近缘类群中较为独特,具有重要的系统分类学意义。
李璐杨晨璇罗艳向建英
关键词:猕猴桃科系统学分类学花粉形态
一种玉龙蕨的组织培养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玉龙蕨的组织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玉龙蕨孢子萌发;取玉龙蕨孢子接种在萌发培养基中进行培养萌发,得到丛状的配子体;(2)诱导成苗;将所述配子体接种于诱导培养基中培养,得到孢子体;(3)增殖;将所述孢...
向建英和秋兰孙大宽段杰秋唐军荣刘琳
铅与镉胁迫对桫椤科笔筒树精子行为和形态的影响被引量:2
2019年
中国桫椤科植物部分居群近年来出现了较大面积的病害和幼苗不足等问题,为探究幼苗不足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关系,该研究在观察笔筒树[Sphaeropteris lepifera(Hook.)R.M.Tryon]精子正常行为形态的基础上,首次研究了铅与镉重金属胁迫下笔筒树精子受害的行为和形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在铅浓度为1.25、5.00mg·kg^-1,镉浓度为0.25、1.00mg·kg^-1的胁迫培养条件下,笔筒树精子的寿命、游动位移速度、自转频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下降。(2)铅离子会影响笔筒树精子的运动能力,镉离子影响精子对雌性物质浓度的辨别能力而使精子迷失方向。(3)重金属胁迫后精子形态和行为出现的变化包括精子伸展受限,鞭毛收缩、脱落,精核畸形、肿胀、降解,精子相互粘连、逆向运动及自溶解体等,且铅与镉胁迫后精子的畸形类型具有差异性。研究证明,轻污染浓度的铅与镉单一胁迫会显著影响笔筒树精子的行为和形态,严重阻断桫椤科植物的有性生殖。
张雪向建英肖湘纪善博刘保东
关键词:桫椤科植物精子重金属胁迫生殖
极危孑遗物种东方水韭雌配子体及胚胎的解剖学观察被引量:1
2017年
以人工培养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东方水韭(Isoetes orientalis)为材料,采用切片技术对雌配子体和胚胎的发育进程进行解剖学观察研究,探讨其有性生殖过程及濒危机制。结果表明:(1)东方水韭大孢子3~5d萌发,成熟雌配子体呈球形,无假根,三裂缝处发育出多个颈卵器,成熟颈卵器只有颈壁细胞与颈沟细胞,无腹沟细胞。(2)多数雌配子体只发育出一个胚胎,偶见多胚共存现象;胚胎发育时期,第一叶原基相比第二、三叶原基发育迅速。(3)颈卵器部分组织常出现分化紊乱,导致雌配子体败育。该研究结果支持"根叶理论",并讨论了腹沟细胞的退化以及双胚共存机制,认为东方水韭雌配子体常停留在游离核阶段、颈卵器形态或位置不规则、卵细胞排列紊乱等可能是其败育的原因。
魏宏宇向建英刘婧宏刘保东
关键词:雌配子体胚胎发育濒危原因
巢蕨组培快繁技术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为建立巢蕨试管内成苗和试管外成苗的组培快繁体系,以巢蕨的成熟孢子为试验材料,对影响巢蕨离体繁殖的因素及成苗途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孢子最优萌发培养基为1/4 MS,萌发率达91.75%;配子体在1/2 MS+6-BA 0.3 mg·L^(-1)+NAA 0.2 mg·L^(-1)的培养基中增殖效果最好,平均增殖系数为5.1。试管内成苗试验中,在培养基上添加无菌水或液体1/2 MS,有助于配子体形成小苗;之后,小苗在MS+6-BA 0.5 mg·L^(-1)+NAA 0.2 mg·L^(-1)的培养基中GGB诱导率最高,达94.33%,实现了小苗以GGB途径快速增殖;由GGB诱导产生的小苗在1/2 MS+IBA 1 mg·L^(-1)的培养基中生根最好,其生根率达100%;试管外成苗试验中,喷洒1 g·L^(-1)的KH 2PO 4溶液能促进配子体成苗,且成苗率达82%。
段杰秋孙大宽向建英唐军荣
关键词:配子体
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22年
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是维管植物的第二大类群,其起源可追溯到4亿年前。在被子植物出现之前,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在古地球生态系统中占主导地位,其重要性一直延续到现在。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研究就令世界瞩目,尤其是2017年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在中国深圳召开后的5年时间里,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研究更是面向世界、走向国际,研究更为广泛的科学问题,在物种多样性、保护、系统演化和生态适应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进展。2017–2022年,多个中国研究团队利用多组学数据构建了世界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科级水平的生命之树并提出了关键性状孢子囊环带演化的新模式;解决了石松类和蕨类植物中目级、科级、属级和种级众多关键的系统分类学等问题,发表了106个新分类群;开展了大量的植物区系调查和研究,出版了6部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多样性专著和1部世界性专著;对65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进行了迁地保护,同时实现了桫椤科、水蕨属(Ceratopteris)、观音座莲属(Angiopteris)和鹿角蕨(Platycerium wallichii)等重点保护类群的孢子繁殖;在系统发育框架下,研究了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生态修复功能和生态适应性演化。通过对2017–2022年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思考,本文对未来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提高中国寡型科属以及世界性大科大属的关注力度;(2)加强西藏、四川等薄弱地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调查研究,并结合新技术,如DNA条形码等以提高区系调查中物种鉴别的效率和准确性;(3)运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厘清各科、属、种间系统关系的同时,还应加强系统和生态适应性演化之间的协同研究;(4)关注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系统位置作为陆生维管植物演化起点的共性科学问题;(5)加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系统分�
王婷王婷顾钰峰李艳清杨拓徐洲锋向建英向建英张宪春
关键词:维管植物新分类群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系统发育
全基因组复制事件的绝对定年揭示莲座蕨属植物的迟滞演化被引量:3
2021年
全基因组复制在维管植物的物种形成过程中普遍存在,被认为是物种适应极端环境的重要机制之一。确定全基因组复制事件的发生时间对理解生物的适应性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维管植物,特别是蕨类植物中,全基因组复制事件的发生时间及其演化意义仍知之甚少。本研究以蕨类植物重要基部类群——福建莲座蕨(Angiopteris fokiensis)为例,基于不同采样点(广东、广西、上海)的3个转录组学数据,利用同义替换率(Ks)和绝对定年的方法分析全基因组复制事件的发生时间和物种单位时间内的分子演化速率,并对事件发生后保留下的基因进行基因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结果表明,福建莲座蕨在159-165Mya发生了一次全基因组复制事件,该复制事件优先保留的基因主要与营养代谢、信号传导、适应调节和组织结构生长相关。另外,福建莲座蕨的分子演化速率为1.66×10^(-9)(同义替换/位点/年),是除裸子植物外,陆生植物中已知演化速率最缓慢的类群。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我们推测福建莲座蕨全基因组复制的发生可能与裸子植物繁盛、核心被子植物集中兴起或托阿尔阶灭绝事件有关。而复制后显著保留基因可能促进了莲座蕨属(Angiopteris)植物的遗传和形态创新,从而帮助其快速适应环境的剧烈变化。进一步对该类群植物演化速率缓慢的原因进行讨论,推测莲座蕨属缓慢的演化速率可能与其本身世代周期长、基因组较大及其生长环境稳定有关。本研究通过分析福建莲座蕨的全基因组复制历史和复制基因的保留模式,推测全基因组复制事件对促进演化速率较慢的植物适应极端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可为理解其他陆生植物的适应性演化提供更多启发。
王婷王婷舒江平张娇王美娜陈建兵王慷林向建英向建英
关键词:多倍化蕨类植物转录组学
基于DSC技术的不同榛树抗寒能力比较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为了解不同地区榛树抗寒能力的差异,本研究选择了平榛、华榛和维西榛3种榛树为研究对象,采用差式扫描量热法(DSC),结合采样地点气候情况对其进行抗寒性分析。结果表明:抗寒能力最强的是平榛,其次是维西榛,最弱的为华榛;维西榛和华榛采集地点年均最高、最低气温相仿,但从试验数据看,维西榛的抗寒能力却与平榛相似,其中平榛的热焓值为2.398 J/g,吸热峰值温度为2.63℃;维西榛的热焓值为2.558 J/g,吸热峰值温度为2.26℃,依据DSC峰形图、灵敏度3D图等指标也可推断维西榛的抗寒能力应与平榛相近。因此,满足正态分布曲线图的植物是具有抗寒能力的;植物热焓值的数值越小,代表植物的抗寒能力越强;灵敏度3D图形显示,高灵敏度数值所占比例越高的植物,抗寒能力就越强。
王德新向建英段安安李丽萍
关键词:DSC技术抗寒能力榛树
一种蜜蜂饲养箱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蜜蜂饲养箱,其技术方案是:包括箱体,所述箱体顶部设有活动盖板,所述箱体底部一侧表面开设有进蜂口,所述进蜂口内侧设有活动挡蜂组件,所述活动挡蜂组件包括限位横框和限位套,所述限位横框位于进蜂口内侧,所述限...
张媛向建英王德新
文献传递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