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连忠
- 作品数:32 被引量:362H指数:10
- 供职机构: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市卫生局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强制戒毒人群自杀意念调查及护理对策被引量:7
- 2003年
-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96例强制戒毒者的自杀意念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吸毒前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6.7%,吸毒后自杀意念发生率为66.7%,吸毒前后比较,P<0.01,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提示吸毒行为对自杀意念的产生有极大影响,对吸毒者进行脱毒治疗时应进行相关的护理干预。
- 赵贤玲刘连忠陈国幸
- 关键词:自杀意念海洛因护理
- 大学生网络受欺负对抑郁的影响:一个多重中介模型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抑郁症状与网络受欺负、个体的应对自我效能感、认知重评的关系。方法:采用网络受欺负量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应对自我效能感量表、情绪调节问卷对武汉某两所高校1454例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4.76%,不存在性别差异。大学生的网络受欺负得分与抑郁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16,P<0.01),应对自我效能感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r=-0.37,P<0.01),认知重评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r=-0.23,P<0.0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应对自我效能感在网络受欺负与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25.68%,认知重评在网络受欺负与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5.71%,应对自我效能感与认知重评在网络受欺负与抑郁之间的多重中介效应占总效应3.07%。结论:应对自我效能感和认知重评在网络受欺负与大学生的抑郁关系中起多重中介作用。
- 谢如月刘连忠刘连忠谈笑
- 关键词:抑郁
- 精神分裂症急性激越症状不同给药方式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
- 房茂胜陈红辉喻新华蒋进枝刘连忠王力霞李毅周新芳黄卓玮叶萌徐晓津张尧李辉赵贤玲
- 精神分裂症的急性激越攻击行为给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了很多的危害,多采用的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肌注的治疗方式不论是在安全性还是在合作程度上都存在不足。为寻求一种安全、有效、易于接受的治疗方式,该课题比较了利培酮口服液合并氯硝西泮...
- 关键词:
-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给药方式安全性
-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心肌酶活性改变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肌酶活性的变化,并探讨其与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关系。方法:65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A组),按精神病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分为阳性症状组(A1)43例和阴性症状(A2)32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B组)。A组治疗4周后,按PANSS分为症状缓解42例和部分缓解期23例。A组治疗前后及B组体检时均抽取空腹静脉血进行心肌酶(CK、LDH、AST)活性检测。结果:治疗前A组血清心肌酶活性明显高于B组,其中A组的阳性患者明显高于阴性患者(P<0.05,0.01)。治疗4周后A组心肌酶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0.01),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A组症状缓解患者明显低于部分缓解患者(均P<0.05,0.01)。结论:精神分裂症血清心肌酶活性改变与其发病及病情有关,并有可能成为精神分裂症的一个症状和病情状态性指标。
- 张静李向民刘连忠
- 关键词:心肌酶活性精神分裂症症状
- 抑郁症患者家庭环境调查研究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了解抑郁症患者的家庭环境状况,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870名抑郁症患者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进行评估。结果抑郁症患者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得分均显著低于中国常模(5.5 vs.7.7,4.5vs.5.8,4.9 vs.5.8,4.0 vs.6.8,3.3 vs.5.6,3.2 vs.4.9,4.8 vs.5.3,4.7 vs.6.7),矛盾性得分显著高于中国常模(3.9vs.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女性抑郁症患者娱乐性因子分值高于男性抑郁症患者(3.41 vs.3.02),已婚者亲密度得分较未婚者高(5.80 vs.5.39),矛盾性得分较未婚者低(3.35 vs.4.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与亲密度、道德宗教观得分呈正相关,与矛盾性得分呈负相关;受教育年限与亲密度、情感表达、娱乐性、组织性得分呈正相关。结论抑郁症患者家庭环境较差,且与婚姻状况、年龄、文化程度有关。
- 徐艳芩缪楹刘连忠万莹
- 关键词:抑郁症家庭环境亲密度
- 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病期症状归因分析被引量:11
- 2016年
- 目的本研究主要从不同病期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归因方式。方法采用精神分裂症症状归因方式问卷(SAQS)评定急性期和缓解期精神分裂症各60例患者的症状归因,并考察两组之间的差异。应用CCMD-Ⅲ诊断标准、BPRS量表、一般情况调查表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对不同组患者的症状归因进行比较。结果除内在-外在维度上的平均得分低于恢复期组外,急性期组在暂时-持久等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高于恢复期组,两组四个维度得分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可控-不可控、暂时-持久、局部-整体维度上的得分比较,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BPRS总分及各因子分与内在-外在维度得分呈负相关,与暂时-持久维度上得分呈正相关,敌对猜疑、激活性及思维障碍与可控-不可控、局部-整体维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急性期和恢复期患者的症状归因发现急性期较恢复期患者更倾向于将症状归于外界或他人、对自己的大部分生活影响且持久不可控制,即病情越重,越倾向归因于对自身影响持久范围较大难以控制的外界原因。
- 刘连忠张娟吕路李斌
-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归因方式问卷
- 强制戒毒者自杀意念研究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 :了解强制戒毒者当前自杀意念的发生情况 ,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通过晤谈获得各种信息 ,并进行量表评定。 结果 :强制戒毒者当前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 33.3% ,其焦虑、抑郁和生活事件紧张分均高于无自杀意念组。 结论 :强制戒毒者当前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较高 ,与生活事件和焦虑、抑郁情绪有关。
- 刘连忠汪再兴陈国幸孙家富赵贤玲刘晓萍
- 关键词:海洛因自杀意念戒毒
- 齐拉西酮辅助治疗不同病程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观察齐拉西酮对于不同病程的抑郁症的增效作用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病程少于等于24个月的抑郁症患者(甲组)110例随机分别给予单用艾司西酞普兰(甲组单用组)和齐拉西酮合并艾司西酞普兰(甲组合用组)治疗,观察12周;选取病程大于24个月的111例抑郁症患者(乙组)随机分别给予单用艾司西酞普兰(乙组单用组)和齐拉西酮合并艾司西酞普兰(乙组合用组)治疗,观察12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8、12周分别用汉密尔抑郁量表(HAMD)及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评定疗效,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及安全性。结果 (1)甲组单用组和合用组HAMD评分从治疗后第1周末开始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且两组HAMD评分在治疗各时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乙组单用组HAMD评分在治疗后第2、4、8、12周末较治疗前明显减低(P<0.05,P<0.01);而合用组在在治疗后各时点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P<0.01);治疗后合用组HAMD评分各时点均低于单用组(P<0.05,P<0.01)。(2)治疗后第12周末乙组两组有效率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3)甲组单用组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合用组少(P<0.01),两组在头痛头昏、焦虑激越、肝功能异常、恶心呕吐、便秘方面,合用组明显高于单用组(P<0.05,P<0.01);乙组单用组与合用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病程较短(少于等于24个月)的抑郁症患者,建议单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病程较长(大于24个月)的患者,建议将齐拉西酮作为增效剂与艾司西酞普兰合用。
- 姜文娟刘连忠周新芳冯少慧
- 关键词:齐拉西酮艾司西酞普兰抑郁症
- 湖北省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孤独感现状分析
- 2016年
- 目的调查湖北省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状。方法选用人口学资料问卷和儿童孤独量表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① 92名(27.63%)留守儿童孤独感偏高(得分≥40);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有无交流对象(t=0.36,P<0.05)""有无求助对象(t=0.36,P<0.05)""活动中受关注度(t=0.55,P<0.05)""孤独感主观感受(t=0.63,P<0.05)"四个孤独感条目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总体孤独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6,P>0.05)。结论湖北省农村儿童孤独感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建议从改善交流、增加支持系统和业余活动、提高受关注度几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减轻留守儿童的孤独感。
- 刘成媛周晨曦杨冰香张娟刘连忠
- 关键词:留守儿童孤独感
- 自杀未遂者的一般特征与自杀行为特征被引量:13
- 2002年
- 目的 :了解急诊科自杀未遂人群的人口学特征和行为特征。方法 :对某省会城市 3所综合医院 10 0例自杀未遂连续样本及其家属进行面对面晤谈。结果 :自杀未遂者男女性别比为 3.8:1,2 7%有各种精神科的诊断 ,2 4 %既往有自杀未遂史 ,2 2 %有各种躯体疾病 ;自杀未遂的方式以服毒为主 ,服毒药物以苯二氮类药物为主 ;4 4 %在自杀未遂前 1月内明确向旁人表达自杀意念 ,5 0 %在自杀当日与人发生争吵 ,4 8%在自杀之后给别人以明确自杀信息。结论 :自杀未遂者在自杀行为发生前后均有一定的征兆和线索 ,加强对苯二氮类和农药的管理 ,有利于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
- 刘连忠肖水源
- 关键词:自杀未遂人口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