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昱圻
- 作品数:51 被引量:194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解放军总医院临床科研扶持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线粒体tRNA^(Gln)对中国汉族人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影响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检测线粒体tRNA^(Gln)在中国汉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突变情况,并对发生突变的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以观察线粒体tRNA^(Gln)突变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母系遗传的遗传标志和临床特点。方法采集并整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一般资料、血常规、血生化及心脏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分离白细胞并提取DNA,采用特异性的引物进行扩增,得到靶基因,将PCR产物纯化后测序,并将测序结果与剑桥序列进行对比分析。采用1:1病例对照分析的方法,对发生tRNA^(Gln)突变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未发生tRNA^(Gln)突变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一般资料、血生化、血常规和心脏超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对990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线粒体DNA进行突变分析,发现33名患者在8个位点存在tRNA^(Gln)突变。突变发生频率最高的位点为A4386G,16名患者在该位点发生突变。与未发生tRNA突变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相比,发生tRNA^(Gln)突变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平均发病时间显著提前,这种早发现象与体质量指数大小无关。tRNA^(Gln)突变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生化、血常规及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都产生显著的影响,不同的线粒体tRNA突变对它们的影响程度不同。多数发生tRNA突变的患者具有母系遗传史,并且符合线粒体遗传的特点。结论临床上部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出现母系遗传的特点,可能与线粒体tRNA^(Gln)突变有关。tRNA^(Gln)突变可能导致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影响血脂代谢、电解质平衡以及血细胞的稳态,并可能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这或许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关。
- 李宗斌刘昱圻李彦华朱梅王琳李泱朱庆磊王士雯
-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母系遗传
- 阿司匹林和西洛他唑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2
- 2007年
-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影响;西洛他唑对血小板聚集活性作用是否有类似改变。方法:入选的冠心病患者中合并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各45例。根据其口服药物又分为阿司匹林组、西洛他唑组和联合用药组,每组各15例。记录患者基本情况并测定血小板聚集活性、血浆血栓素(TX)B2、6-K-前列腺素(PG)F1a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糖是影响血小板聚集的独立因素(R=0.914,P〈0.01);(2)方差分析显示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活性、血浆TXB2、MPO水平较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增高,6-K-PGF1a水平降低(P〈0.001);(3)非糖尿病患者阿司匹林组和西洛他唑组血小板聚集活性和TXB2没有明显差异,西洛他唑组血浆6-K-PGF1a水平高于阿司匹林组,而MPO水平低于阿司匹林组(P〈0.001);糖尿病患者西洛他唑组血小板聚集活性、TXB2和MPO水平低于阿司匹林组,而6-K-PGF1a水平高于阿司匹林组(P〈0.05-0.001)。结论: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西洛他唑较阿司匹林可以更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
- 刘昱圻王绍军田萌男
- 关键词:阿司匹林西洛他唑血小板聚集冠状动脉疾病
- 特殊肺血栓栓塞症抗凝治疗3例分析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通过分析传统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特点,探讨肺血栓栓塞症(PTE)的规范化、个体化抗凝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病情特殊的PTE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3例患者分别为高血压、肾功能不全、房颤、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银屑病合并PTE,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合并PTE,肺隐球菌病合并PTE,分别给予利伐沙班、华法林、达比加群进行抗凝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PTE患者行规范化、个体化抗凝治疗可提高存活率。
- 林莹李彦华郭新红徐勇李玉峰刘昱圻
- 关键词:肺血栓栓塞症肺栓塞抗凝治疗
- 线粒体钙单向转运孔在携带线粒体DNA A4263G突变的淋巴细胞钙循环中的作用
- 陈曦张宇徐斌蔡钟奇王琳田进文刘昱圻李泱
- 老年心脏细胞电生理学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07年
- 老年人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人,其主要原因是心脏电生理发生一系列改变。同时,老年人多种心脏疾病与心电生理关系密切。然而老年人心脏电生理的特征和变化规律尚不清楚,本文对老年人心肌细胞电生理特征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刘昱圻李泱王士雯
- 关键词:心脏电生理心律失常老龄化
- 线粒体tRNA基因突变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机制
- 李宗斌董蔚李佳月赵玉生刘昱圻李泱
- 老龄心房颤动犬模型肺静脉肌袖细胞起搏电流在异丙肾上腺素作用下的变化被引量:2
- 2011年
- 背景:心房颤动是老年人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有研究表明肺静脉肌袖细胞起搏电流能增加快速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颤动发生的风险。目的:观察异丙肾上腺素对老龄犬肺静脉肌袖细胞起搏电流的作用。方法:选择14只老龄健康犬,7只快速起搏10周制备心房颤动模型,其余未经快速起搏处理的犬作对照。分离各组肺静脉肌袖细胞,利用全细胞膜片钳在电压钳模式下记录起搏电流。结果与结论:在0.1~10.0μmol/L的浓度范围内异丙肾上腺素均使细胞膜起搏电流电流升高,且作用呈现出浓度依赖性,半数有效量为1.7μmol/L(95%可信区间为1.2~2.6μmol/L)。房颤组肺静脉肌袖细胞给予1.0μmol/L异丙肾上腺素时,起搏电流显著增加,在-120mV的测试电位时,使其电流密度升高(P<0.01)。1.0μmol/L异丙肾上腺素使房颤组肺静脉肌袖细胞起搏电流的稳态激活曲线向正方向移动,使半激活电压下降,更接近静息电位,同时也使激活曲线斜率(P<0.01)。结果证实,异丙肾上腺素可能通过升高肺静脉肌袖细胞起搏电流促进心房颤动的发生。
- 蓝云锋文毅刘昱圻王红娟方舟高进辽李泱
- 关键词:异丙肾上腺素老龄犬心房颤动起搏电流
- 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术后早期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经皮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早期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2003年11月-2015年7月于解放军总医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并成功置入药物涂层支架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肌缺血症状和造影证据显示的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时间分为早期支架内再狭窄和晚期支架内再狭窄。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CTO病变PCI术后发生ISR的影响因素。结果 54例CTO患者共76个支架内再狭窄,其中早期支架内再狭窄7个(9.2%),晚期支架内再狭窄69个(90.8%)。早期支架内再狭窄组纤维蛋白原水平(P=0.001)、尿酸水平(P=0.023)高于晚期支架内再狭窄组;早期支架内再狭窄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P=0.041)、血清直接胆红素水平(P=0.035)低于晚期支架内再狭窄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清纤维蛋白原(OR=0.314,95%CI:0.138~0.714,P=0.006),尿酸(OR=0.988,95%CI:0.978~0.999,P=0.028)和血清总胆红素(OR=1.453,95%CI:1.113~1.896,P=0.006)是早期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清纤维蛋白原、高尿酸、低总胆红素促进早期冠脉支架内再狭窄形成。
- 田留洋刘昱圻杨美艳强钰伟李泱
- 关键词: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支架内再狭窄经皮介入治疗
- 利伐沙班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的临床进展被引量:4
- 2020年
- 利伐沙班与传统抗凝药物疗效相似,无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与药物和食物的相互作用较少,出血风险小。目前已被广泛用于骨科术后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以及肺动脉栓塞、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急性冠脉综合征、外周动脉病等多种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疗及预防。
- 林莹徐勇徐勇郭新红
- 关键词:利伐沙班抗凝心血管疾病有效性安全性
- 社区获得性肺炎对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1993年1月至2009年12月所有的AMI住院病例,根据入院时是否合并CAP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病史、临床特点等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法对其近期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分析5524例AMI患者,其中合并CAP组477例(8.6%),未合并CAP组5047例(91.4oA)。与非CAP组相比,CAP组患者年龄(岁)较大(74.3±6.5比67.8±4.5),更易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20.8%比11.5%)、高血压(54.3%比48.9%)、糖尿病(32.7%比22.6%)、脑血管病(8.2%比3.5%)、慢性肾衰竭(10.5%比3.O%)等基础疾病,而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比例显著降低(18.9%比30.6%,P〈0.05或P〈0.01)。合并CAP的AMI患者住院期间较未合并CAP者更容易发生心律失常(8.8%比4.6%)、消化道出血(5.0%比0.8%)、休克(8.6%比3.1%)等并发症(均P〈0.01)。CAP组30d全因病死率显著高于非CAP组(32.1%比9.7%,P〈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P、慢性肾衰竭是增加AMI患者30d全因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CAP的优势比(OR)3.693,95%可信区间(95%CI)2.340~5.829,P〈0.01;慢性肾衰竭的OR12.608,95%CI4.448-35.739,P〈0.01)。结论入院时合并CAP的AMI患者年龄较大,合并症多,近期病死率高CAP是增加AMI住院患者近期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 高磊刘昱圻陈杰薛桥王禹赵玉生
- 关键词:心肌梗死急性社区获得性肺炎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