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奉琴
- 作品数:32 被引量:173H指数:9
- 供职机构:山东省立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以关节肿痛为主要症状的儿童布鲁菌病两例被引量:2
- 2020年
- 收集山东省立医院儿科2017年9月及2018年9月确诊的2例布鲁菌病患儿的住院资料,并电话随访其病情变化。2例患儿均以关节肿痛为主要症状,累及髋关节及踝关节,伴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受损;予利福平、复方磺胺甲口恶唑联合保肝药物治疗后痊愈,随访期间未再复发。发热合并关节肿痛患儿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时,需警惕布鲁菌病可能,非牧区医师应加深对此病认知,警惕相关疾病及并发症的发生。
- 马俊国张晶陈星王金荣郭春艳刘奉琴
- 关键词:布鲁杆菌病关节肿痛
- 低氧联合p38 MAPK抑制剂SB203580对LPS
- 刘奉琴
- 关键词:脂多糖低氧低氧诱导因子-1Α
- SHH信号通路在胚胎发育及急性肺损伤的作用机制及意义
- 陈星刘奉琴孙立锋侯晓明王小如李刚付国静
- 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开放和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高龄产妇、多胎产增多,医疗技术的发展使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提高,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呈逐年上升趋势。个体基因易感性、肺发育不成熟、氧中毒、气压伤或容量伤、感染和炎性...
- 关键词:
- 关键词:肺损伤胚胎发育
- 低氧联合p38 MAPK抑制剂SB203580对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TNF-α表达的影响研究
- 目的: 本研究通过培养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和腹腔巨噬细胞,观察在不同氧浓度状态下p38 MAPK的活性和TNF-α分泌水平的改变,同时应用p38抑制剂SB203580进行干预,证实低氧在TNF-α合成中的重要地位...
- 刘奉琴
- 关键词:巨噬细胞革兰阴性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文献传递
- 芪芍五味子复方制剂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被引量:13
- 2010年
- 目的研究黄芪、赤芍、五味子组成的芪芍五味子复方制剂调节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表达的机制。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病毒对照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及VitC和病毒唑联用组。小鼠接种柯萨奇病毒B3(CVB3)建立VMC模型,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Th)和CD8(+Ts)淋巴细胞亚群数目及比值,ELISA检测IFN-γ、IL-4水平,心肌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正常小鼠比较,病毒对照组小鼠外周血CD4+和CD8+淋巴细胞亚群数目下降,CD4+/CD8+下降,血清IFN-γ水平升高,IL-4水平降低(P<0.05),中药治疗组小鼠淋巴细胞亚群数目及CD4+/CD8+均高于病毒对照组(P<0.05),IFN-γ水平高于病毒对照组及VitC和病毒唑联用组(P<0.05),同时小鼠心肌炎症性病理变化明显减轻。结论芪芍五味子复方制剂能调节外周血T淋巴细胞数目及比值,诱生Th1型细胞因子IFN-γ减轻CVB3感染小鼠心肌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 刘奉琴王玉林靳有鹏朱晓新王青青宋嘉
- 关键词:赤芍T淋巴细胞亚群TH1/TH2病毒性心肌炎
- Sonic hedgehog信号通路对脂多糖所致小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 陈星靳雨婷侯晓明刘奉琴郭春艳
- 2012年至2014年百日咳流行特征及住院患者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24
- 2016年
- 目的通过对百日咳患儿血清学检测结果及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为百日咳诊治及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百日咳血清学检测结果(包括门诊和住院患儿)及百日咳住院患者(将其分为重症组与非重症组)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分析百日咳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等方面变化趋势。结果2014年百日咳发病率较前2年明显升高,约为2013年的10倍,夏秋季节高发;感染人群以6岁以下儿童为主,占68%~80%,其中3个月-1岁及4—6岁年龄段居多,2014年6岁以上人群比例有明显增加趋势;百日咳临床表现以痉挛性咳嗽(79.01%,64/81例)为主,部分患儿咳嗽时面色潮红或发绀(60.49%,49/81例)、咳后呕吐(35.80%,30/81例)、结膜出血(22.22%,18/81例)、呼吸暂停或心率下降(9.88%,8/81例)、鸡鸣样吼声(7.41%,6/81例);重症组患儿年龄(t=2.940)、阵发性发绀(χ2=4.505)、白细胞计数升高(χ2=4.410)及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χ2=7.830),与非重症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性别(χ2=0.847)、发病季节(χ2=0.178)、痉挛性咳嗽(χ2=0.097)、咳后鸡鸣样回声(r=0.002)、结膜出血(χ2=0.395)及发热(χ2=0.301)、咳后呼吸暂停(χ2=0.395)等发生率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百日咳合并感染以支原体感染最为常见;肺部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可呈肺野密度不均、斑片状炎性浸润、实变甚至肺不张。结论近几年百日咳发病率升高,不典型百日咳比例增加,重症小婴儿多见,有关标准化实验室检测方法及免疫预防策略的完善仍需大规模调查及深入探讨。
- 窦聪刘奉琴郭春艳王金荣陈星
- 关键词:百日咳儿童
- CD40siRNA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心肌炎大鼠Th17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与白细胞介素-23的作用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探讨CD。小分子干扰RNA(CD40siRNA)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心肌炎(EAM)大鼠的心肌病理改变、心肌组织中Th17细胞及外周血中IL-17、IL-23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40只健康雄性6—8周龄Lewis大鼠,体质量185—210g,随机分为对照组、EAM组、CD。siRNA组及小分子干扰RNA(siRNA)组,每组10只。EAM组、CD40siRNA组及siRNA组以猪心肌球蛋白与完全弗氏佐剂的混合液0.2mL大鼠足垫区皮下注射,对照组大鼠足垫区皮下注射PBS0.2mL。CD40siRNA组与siRNA组免疫后第8天分别尾静脉注射CD40siRNA表达载体、siRNA表达载体。免疫后21d处死所有大鼠,光镜下观察心肌病理变化并计算心肌组织病理积分;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心肌组织Th17细胞分化的特异性转录因子基因RORCmRNA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外周血IL-17、IL-23水平。结果1.CD40siRNA组心肌组织病理积分较EAM组明显下降(2.34±0.60比3.40±0.35,P〈0,05);2.C040siRNA组RORCmRNA较EAM组明显下降(2.13±0.28比2.93±0.36,P〈0,05);3.CD40siRNA组IL-17水平较EAM组明显下降(114.38±8.29比148.70±5.04,P〈0,05);4.CD40siRNA组IL-23水平较EAM组明显下降(107.00±7.69比136.98±23.16,P〈0,05)。结论CD40siRNA可减轻EAM大鼠心肌炎症,其机制可能与抑制EAM大鼠Th17细胞分化特异性转录因子基因RORCmRNA的表达、减少IL-17及IL-23的分泌有关。
- 杨文巍韩波王介忠刘奉琴高聆
- 关键词: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23
- 孟鲁司特钠口溶膜联合白葡奈氏菌片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效果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钠口溶膜联合白葡奈氏菌片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效果及对气道反应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1月—2021年12月山东省立医院收治的80例疗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咳嗽变异性哮喘治疗组)40例和观察组(常规咳嗽变异性哮喘治疗加孟鲁司特钠口溶膜联合白葡奈氏菌片组)40例。比较两组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哮喘控制情况[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评分)]、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_(1))、呼气流量峰值75(peak expiratory flow 75,PEF75)及用力呼气中期流速(maximum mid-expiratory flow 75/25,MMEF75/25)]及气道反应指标[最低激发累积剂量(minimum cumulative dose,Dmin)、最低激发浓度(minimum effective concentration,Cmin)及特异性气道传导下降第35百分位(specific airway conduction decreased by 35%,PD35)]。结果观察组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ACT评分、肺功能指标及气道反应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及12周后观察组的ACT评分、肺功能指标及气道反应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孟鲁司特钠口溶膜联合白葡奈氏菌片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效果较好,可显著改善患儿的对气道反应状态,在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 刘奉琴杨娟潘敏
- 关键词:咳嗽变异性哮喘气道反应肺功能
- X连锁高IgM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基因诊断
- 2018年
- 目的探讨X连锁高IgM综合征(X-linkedhyper-immunoglobulin M syndromes,XHICM)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型的特点。方法 2017年7月16日,山东省立医院儿科收治1例反复粒细胞减少的患儿,分析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经过。利用二代测序对患儿行基因检测,并用Sanger测序对患儿及父母的基因突变进行验证。结果患儿男,2岁8个月。曾于2岁2个月时因重症肺炎住院,出院后反复出现粒细胞减低,骨髓穿刺检查提示粒细胞缺乏症。本次入院检查结果显示,IgG、IgA和IgE明显降低,IgM处于正常高值。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儿CD40LG基因第5外显子有1个半合子突变:c.76IC>G(编码区第761号核苷酸由胞嘧啶变异为鸟嘌呤),导致氨基酸改变p.T254R (第254号氨基酸由苏氨酸变异为精氨酸),为错义突变。该变异不属于多态性位点,在人群中发生频率极低,在HGMD专业版数据库中未见报道。进一步家系验证分析显示,患儿母亲该位点杂合变异,该位点为疑似致病性变异,为X连锁隐性遗传,变异来源于母亲。基因诊断明确后,每间隔1~2个月输注人免疫球蛋白,每次7.5 g。出院后随访8个月,共输注4次,期间偶有感冒,未再患肺炎。结论反复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婴幼儿应早期行免疫功能筛查,加强对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识别。基因检测是诊断XHIGM的金标准。
- 商晓红刘奉琴孙妍柳彩虹王增敏王倩胡艳艳杨建美李桂梅
- 关键词:高IGM综合征X连锁隐性遗传粒细胞减少免疫缺陷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