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启元

作品数:125 被引量:1,408H指数:24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地震科学联合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2篇会议论文
  • 61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23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7篇地震
  • 52篇地壳
  • 38篇地幔
  • 36篇上地幔
  • 28篇地壳上地幔
  • 23篇接收函数
  • 19篇波速
  • 14篇青藏高原
  • 13篇东北缘
  • 13篇台阵
  • 13篇青藏高原东北...
  • 13篇北缘
  • 13篇层析成像
  • 13篇成像
  • 12篇地震台
  • 11篇反演
  • 11篇P波
  • 11篇成像研究
  • 10篇地震层析
  • 9篇地壳上地幔S...

机构

  • 120篇中国地震局
  • 5篇国家地震局
  • 2篇中国地震局工...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四川省地震局
  • 2篇日本爱媛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河北省地震局
  • 1篇上海市地震局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地质矿产部
  • 1篇中国地震台网...
  • 1篇中国电子学会
  • 1篇中国地震应急...

作者

  • 125篇刘启元
  • 90篇陈九辉
  • 75篇李顺成
  • 68篇郭飚
  • 38篇李昱
  • 25篇齐少华
  • 22篇王峻
  • 20篇赖院根
  • 12篇赵盼盼
  • 9篇郭飙
  • 8篇刘洁
  • 6篇王继
  • 5篇宋惠珍
  • 4篇范会吉
  • 4篇李贞
  • 3篇尹昕忠
  • 2篇张先康
  • 2篇贺日政
  • 2篇李磊
  • 2篇王夫运

传媒

  • 32篇地球物理学报
  • 6篇地震地质
  • 5篇地震学报
  • 4篇中国科学(D...
  • 4篇国际地震动态
  • 4篇2014年中...
  • 4篇中国地球物理...
  • 3篇中国地球物理...
  • 3篇中国地球物理...
  • 3篇中国地球物理...
  • 3篇中国地球物理...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地学前缘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2篇1997年中...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2篇2016中国...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9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4篇2010
  • 8篇2009
  • 4篇2008
  • 6篇2007
  • 8篇2006
  • 12篇2005
  • 9篇2004
  • 9篇2003
  • 5篇2002
1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流动地震台阵初至震相到时自动拾取
<正> 流动地震台阵观测产出大量高密度的宽频带波形记录。一个40套地震仪的流动地震台阵,按照每秒50个采样点,24位采样精度计算,连续记录一年的数据量可以达到600G字节,其数据量已经相当于一个典型的区域台网,并随着观测...
王继陈九辉刘启元李顺成
文献传递
天山地壳上地幔P波速度结构地震层析成像研究
天山是古老板块的拼合带是在多次旋回开合运动中,古老板块裂解扩张、汇聚俯冲及碰撞的结果。天山地区特殊的构造环境和频繁的强震活动特征表明该地区是研究现今构造运动、大陆造山、强震孕育背最的理想场所.本文主要对天山地壳上地幔P波...
郭剡刘启元陈九辉李顺成赖院根
关键词:地壳上地幔P波地震层析成像
文献传递
偏离大圆路径传播对四川西部面波相速度成像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面波成像是研究地壳上地幔横波速度结构的一种重要方法.通常,面波相速度或群速度成像假设面波沿大圆路径传播.但是,在地下介质速度结构变化较大时,面波会偏离大圆路径传播,从而导致基于大圆路径假设下的面波成像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我们采用基于射线追踪的面波成像方法,研究了面波的偏离大圆路径传播对四川西部地区面波相速度成像结果的影响.使用快速行进法(fast marching method)进行面波传播路径的射线追踪,采用子空间反演法(subspace inversion)进行迭代反演,对理论模型合成数据和川西台阵的短周期背景噪声相速度频散数据进行成像分析,并与使用大圆路径传播的成像结果进行对比.对理论模型的测试结果表明,当速度结构变化较大时,基于偏离大圆路径传播的面波成像能够更好地恢复模型异常.对川西台阵的真实数据反演结果显示:在短周期为6 s时,基于偏离大圆路径传播的反演方法较基于大圆路径传播的反演方法所获得的相速度异常的幅度更大些.在四川盆地区域两者的差异接近0.2 km/s;在周期为10 s时,两种反演方法的差异显著减小,基本都在0.1 km/s以内.这主要是因为6 s周期的面波相速度对复杂的上地壳浅层结构更为敏感,从而使得面波的偏离大圆路径传播效应对反演结果的影响更为显著.本文结果表明,当某一周期不同路径的面波相速度测量值变化较大.例如相对于平均相速度的异常超过10%时,则需考虑采用基于偏离大圆路径传播的面波成像方法,否则速度异常较大区域的反演结果可能会造成较大的偏差.
李想姚华建李昱刘启元
关键词:相速度
青藏高原东北缘上地幔多尺度层析成像被引量:2
2019年
利用布设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甘肃宽频带地震台阵记录到的远震P波走时数据,采用小波域参数化和基于L1范数的稀疏约束反演算法的多尺度层析成像方法,得到了该地区400km深度范围内上地幔的P波速度结构.本文采用的多尺度层析成像方法可以自适应数据非均匀采样的情况,有效降低谱泄漏效应和反问题的多解性,明显提高解的分辨率和可靠性.层析成像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上地幔整体上显示为低速特征,扬子地块上地幔则显示为高速特征,两者之间上地幔存在清晰的块体边界带,该边界带位于东经104°—105°之间并且随深度的增加逐渐东移.该特征暗示了青藏高原上地幔物质向东扩张的机制,但在西秦岭上地幔顶部不存在物质运移的通道.青藏高原东北缘内部也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松潘—甘孜地块上地幔P波速度整体呈低速特征,而柴达木地块的上地幔顶部具有相对高速特征,而在上地幔200km以下这两个地块间的差别逐渐减小.1654年天水地震和1879年武都地震都发生在扬子地块与青藏高原的碰撞交汇区,其震中下方上地幔显示为高低速转换结构.
李贞李贞郭飚刘启元陈九辉李顺成
关键词:上地幔青藏高原东北缘
地震预报研究的主攻方向:动力数值预测被引量:5
2005年
尽管地震预测是一个举世公认的国际性科学难题,但在强化各种减轻地震灾害措施的同时,仍须把地震的监测和预报作为中国地震局最为重要的任务。为此,需要高举攻克地震预测难题的旗帜,打破长期以来地震预测研究徘徊不前的局面。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近年来地球物理观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所取得的重大进步和发展态势,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地震预测研究的发展战略。以GPS为代表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巨型高分辨率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技术以及电磁阵列观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表明,从布网观测走向阵列观测已经成为21世纪地球物理观测研究发展的基本方向。上述高新技术和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为地震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基础。为此,需要积极借助数值天气预报的经验,打破经验性地震预测的局限,把研究的注意力尽快转向以动力学为基础的地震数值预报。以地震数值预报为目标的GPS阵列地壳形变连续观测,高分辨率地壳上地幔结构探测,地壳动力学,地震孕育和破裂过程的理论、模拟试验和实际观测,数据同化和计算软件的开发应成为今后研究发展的重点。现在的问题是,需要我们强化多学科,多部门的组织协调,尽早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地震动力学数值预报的科学试验和相关的理论研究。
刘启元
关键词:地震台阵地震预报
中国境内天山上地幔小尺度对流与造山作用
<正>天山造山带是现今世界上最为活跃的陆内造山带,并被公认为研究陆内造山的最佳天然实验场。关于天山的地质构造及其演化已有众多研究成果,但天山动力学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定性推断的阶段, 包括造山隆升机制在内的有关天山动力学的若...
刘洁刘启元郭飚
文献传递
基于多变量分析的自动地震事件检测及震相识别算法研究
地震事件检测及震相到时的拾取是地震数据处理的关键,也是地震预警、地震定位及地震成像等研究的基础。传统的方法是基于人工肉眼识别地震及手工拾取震相到时。这种方法的主要缺点是识别精度差、效率低,特别是在处理海量的台阵数据时几乎...
郭飚陈九辉刘启元
关键词:震相识别
三分量接收函数尾波成像技术及其在川西的应用
<正>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Langston提出接收函数以来,接收函数方法已成为研究台站下方地壳和上地幔速度结构的一种常规地震学手段。经典的接收函数分离方法假设接收台站下方介质响应的垂直分量是狄拉克函数,将单台三分量远...
李磊刘启元陈九辉李顺成
文献传递
用远震体波接收函数反演中西部天山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
<正> 大陆动力学研究是当前固体地球科学界研究的一个主导方向,而大陆变形及其动力学乃是大陆动力学的核心问题。陆内构造带,作为陆内的强烈变形区,是影响地壳演化的主要过程,其动力学过程已成为当前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国际性前沿性重...
李昱刘启元陈九辉李顺成郭飚赖院根
文献传递
2008年汶川8.0级特大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多单元组合模式被引量:141
2009年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境内发生8.0级特大地震.这次逆冲型地震发生在大陆内部的高角度逆冲断裂之上,与有历史记载以来所发生的逆冲型特大地震是不同的.通过对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震源机制、余震定位、地震破裂过程、同震地壳形变、强地面运动等的综合研究,认为汶川特大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3个地质单元共同作用的结果.川西高原作为变形单元震前发生长期持续的变形,并且将变形转换为积累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应力;龙门山断裂带作为闭锁单元震前变形缓慢但积累很大的应力,当其超过断裂的摩擦强度或岩体的破裂强度时就突发破裂,形成地震,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四川盆地作为支撑单元对川西高原和龙门山的向东运动产生阻挡,是汶川地震孕育不可缺少的元素.汶川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可以用多单元组合模型来理解.
张培震闻学泽徐锡伟甘卫军王敏沈正康王庆良黄媛郑勇李小军张竹琪马胜利冉勇康刘启元丁志峰吴建平
关键词:汶川地震龙门山断裂地震破裂地震机理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